《赠刘景文》教学实录[最终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教学实录[最终定稿]
第一篇:《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赠、刘、残”等8个生字,会写“赠、残”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2)引出生字教学:霜刘盖菊残君橙,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坚强
坚韧不拔
傲然开放
不惧寒冷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
四、熟读背诵
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边读边想象画面)
五、课外作业。
改写《赠刘景文》或画一幅图。
第二篇:《赠刘景文》最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过程】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
(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
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
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C、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D、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
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
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
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
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
请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⑴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
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
/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
是深秋来了。
/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
/淡淡的清香弥
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第三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第四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体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再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需橙色橘子
3、注音平舌音:(课件标注)
赠、残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
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试着补充句段。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示范书写。
(七)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作业设计:
一、我会填。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君须记,()()橙黄橘绿时。
二,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季的景色,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____________ 擎雨盖:__________ 犹有:______________
三、说说写写。
我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我喜欢夏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冬
天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⑴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⑵引出生字教学:
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⑶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3、朗读这首诗。
(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
⑴荷尽:
①出示2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②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③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④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⑤教师随机评价:
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⑵菊残:
①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⑶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
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
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