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粤科版二年级人上册:第 9 课 “磁铁小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粤科版二年级人上册:第 9 课“磁铁小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磁铁小车”是《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磁铁玩具”中的第 2 课。
本单元以玩具作为线索编排教学内容 , 利用小车玩具让学生初步认识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完成游戏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自主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 1“把小车连起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装有条形磁铁的小车连接起来,初步认识磁极的相互作用。
活动2“让两块磁铁靠近”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比较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将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磁铁具有两个磁极,通过实验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经历了一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都对科学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学习从玩磁铁小车的情境展开,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同时,利用主题人物的提问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引起学生对磁铁小车奥秘的思考,驱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观察、比较、实验、交流、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
磁铁磁极的特点,掌握如何科学地展开实验活动,描述实验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从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展开活动;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和方法指导等。
2. 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描述,并与同学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目标
1.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个磁极,一个是南极,另一个是北极。
2. 知道相同的两个磁极接近,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接近,互相吸引。
3. 能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4.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5. 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相同的两个磁极接近,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接近,互相吸引。
教学难点:能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最后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车、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铁架台、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 PPT 课件。
学具准备:小车、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两个小朋友在玩小车,而这些小车的车厢里都装着条形磁铁。
当两辆小车接触时,有的小车能连起来,有的则不可以。
问题:一个小朋友把磁铁小车起来了,另一个小朋友的尝试却不成功,这是为什么?
交流:根据情境和生活经验,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
任务:观察两种小车的磁铁,思考磁铁小车成功连接是否与磁铁摆放的位置有关。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把小车连起来
出示:小车和条形磁铁。
任务:两节磁体小车吸在一起,并提示如果不成功可换一个方向进行多次的尝试。
分享:学生交流活动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学生动手尝试玩磁铁小车,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
交流: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时磁铁小车能成功连起来,有时会失败。
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留意条形磁铁上标有的字母“N”和“S”,帮助学生发现连接小车成功与否有一定的规律。
问题:磁铁小车是否能连起来,与磁铁的放置方法有关吗?你有什么
(2)活动 2:让两块磁铁靠近
引导: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
交流:学生明确两块条形磁铁接触有 S-S、S-N、N-S、N-N 四种情况。
任务: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要求学生用科学词语表述实验现象,如两个磁极互相拉近,叫作互相吸引;两个磁极互相推开,叫作互相排斥。
操作:两块磁铁留有一段距离,用细绳悬挂。
学生手握磁铁让磁极靠近,从而能直观地观察出吸引和排斥现象,教师应统一操作方法,让实验有序进行。
活动:学生分小组展开活动,并在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实验现象。
分享: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并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小结:磁铁具有两个磁极,通过实验发现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3)拓展活动:其他磁铁的磁极
问题: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其他的磁铁也有磁极吗?
讨论: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汇报:分析其他形状的磁铁可能的磁极。
任务:用实验的方法将其他磁铁的磁极找出来。
交流:实验前的猜想和制订实验计划、使用较严谨的实验方法。
活动:分小组完成寻找不同磁铁的磁极活动。
分享: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并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小结:磁铁具有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八、板书设计
粤教粤科版二年级人上册:第 8 课“有趣的钓鱼玩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钓鱼玩具”是《科学》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磁铁玩具”中的第 1 课。
本单元始终以玩具作为线索编排课时,本课作为单元的第 1 课,利用磁铁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发现鱼竿的奥秘,学生初步发现磁铁的作用。
接着通过观察,总结特点,探究“身边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被磁铁吸引”。
学生进行实验并分析现象,发现规律。
“磁铁能不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类物品”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渗透先设计后探究操作的科学方法,从而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材料,也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等材料。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愿意倾听和交流,思考隔着纸片能否吸引含铁、镍的物品,萌发探究欲望。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围绕磁铁可以吸引什么样的物体以及磁铁能否隔着纸片或其他材料吸引铁类物品两个主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设计磁铁能否隔着纸片吸引铁、镍等材料的实验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情境创设的现象提出假设,进而通过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发现磁铁能直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再通过游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纸片吸引铁、镍等材料,并帮助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再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了解磁铁的一些性质。
最后,经历模拟实验的过程,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体会到动手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大多知道磁铁能吸铁。
但他们对磁铁的其他性质并不了解。
通过分析磁铁玩具的奥秘来了解磁铁的性质,有助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使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2)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重视实验的严谨与公平。
(2)了解并学会进行模拟实验,体会模拟实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论证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学会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能较严谨地设计公平的科学实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质的鱼和海龟若干,自制钓鱼竿,PPT 等。
学具准备:条形磁铁、小块毛巾、打磨过尖锐处的铁钉、长尾夹、橡皮筋 9 条、木片、橡胶片、塑料片、方格纸、回形针、包边铝片、记录表格、水槽、硬币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游戏引入:两位同学比赛钓鱼,比一比哪位同学钓起的鱼(小动物)分值多。
问题:鱼竿上没有小钩,怎么也能钓起鱼呢?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有趣的钓鱼玩具”。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鱼竿的奥秘
问题:为什么鱼竿没有小钩也能“钓”起小鱼?
观察:鱼竿的奥秘。
分享:交流观察的发现。
归纳:鱼竿上有一个小圆片,小鱼都是被它吸起来的。
你知道这个小圆片是什么吗?
问题:鱼竿没有小钩也能钓鱼,是因为安装了磁铁。
那小鱼身上也有秘密吗?
观察:小鱼能被吸起来的奥秘。
分享:交流观察的发现。
归纳:小鱼嘴上有铁片,能被鱼竿上的小磁铁吸引。
思考:磁铁还能吸引什么呢?
(2)活动 2:磁铁能吸引什么
预测:5 种物品,学生预测哪些物品能够被磁铁吸引。
实验: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
表 1 实验记录单 1
汇报:1~2 个小组进行汇报。
活动:分小组展开磁铁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
提问: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
结论:磁铁能够吸引铁、镍制品。
问题:磁铁能不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制品?
演示:在钓鱼活动中,磁铁可以钓起“海龟”,可是我们钓起的“海龟”表面并没有铁和镍,为什么还能被钓起来?
设计实验:思考除了纸以外,磁铁能不能够隔着其他的物体吸引铁、镍制品,要怎样设计实验才能够证明猜想。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需考虑 3 个重要问题:需要什么工具和材料?看到什么现象能判断磁铁能(或不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制品?
交流,讨论,汇报。
引导: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公平性,应尽可能控制实验中间隔物体的厚薄。
媒体:在幻灯片上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统一实验方法。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填写表格,展开讨论。
汇报:小组汇报。
结论: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
应用:生活中隔物、隔空吸引铁、镍制品的应用实例。
思考: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利。
我们能否也像工程师一样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呢?
(3)拓展活动
过渡:海龟肚子的秘密——硬币。
讲述:泰国许愿池的海龟——翁辛,由于吞食了将近千枚硬币,病情恶化导致死亡。
思考: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清理池中的硬币。
提问:怎样证明你的方法是可行?
模拟实验: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示模拟实验,强调试验成功后可应用到真实的情况中,强调模拟实验的重要性。
(4)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磁铁有磁性,磁铁能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磁铁的本领大,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去发现磁铁的妙用。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