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言语
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的自主可能。
比如,父母对很小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
”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
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说:“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话。
”“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
第二种,死亡威胁。
有些父母口无遮拦,似乎不说出“死”字就不过瘾似的,让孩子极度恐慌。
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你这么不听话,我不想活了。
”这种语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极端”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羞辱式贬低。
某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来贬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副白痴相”;“我也不知道上辈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这么一个低能儿”;“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你现在的脸皮怎么比脚底皮还厚呢”。
第四种,嘲讽式贬低。
某些父母毫无顾忌地讽刺嘲笑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脸熊样,简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个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净再说。
”
父母的这种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些连大人都无法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否则,等到将来自己的孩子出问题,再找心理医生时,你就会体会到加倍的麻烦和折磨。
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却使孩子发生变态,甚至酿成了家庭悲剧。
专家学者们认为,这往往是因父母长期不当的家庭教育行为尤其是语言,造成了对儿童的精神虐待,伤害了孩子的健康。
通过言语、神态、表情而表现的精神虐待,具有无意识、内隐和后果长期性的特点,虽没有肉体虐待那种明显的外部伤害,但却无情地践踏了孩子的人格,会在孩子心灵中投下阴影,并积淀到其性格中去。
所以,生活在精神虐待中的孩子,终难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方学家称精神虐待为“看不见的灾难”。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伤害并非父母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孩子上进成才,从而使精神虐待现象的存在具有了合理性,父母甚至习以为常。
教育学家列举了五类家庭教育常见的精神虐待表现方式,用以警示父母。
1.侮辱讽刺“你简直是个废物”、“你可真行”、“你这个无用的东西”……是一些对孩
子常用的蔑视、侮辱、讽刺性话语。
他们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从而达到目的。
但事实上,激起的却是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而且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或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2.威胁恐吓“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有些父母常用这类威胁的话语恐吓幼小孩子。
如果孩子只是偶然听到父母讲这类话,精神压力还会很快解除;但是,如果父母已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语言,则会使孩子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了终身压抑。
3.贬低压抑“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你要是能考上大学,太阳从西边出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有些在孩子时,对孩子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孩子的不满;尤其是,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字眼以示全面否定。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
这种无能力感会毁掉孩子对生活的希望。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态度,会给孩子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4.抱怨哀求“求求你别这样行吗?”是父母面对孩子犯错误时,消极无力的心态表现。
而这类对孩子的心灵却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这类相当多见。
教育家分析认为:这类语言在当时或许有作用,尤其是对已懂事的孩子;但孩子难以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不能发自内心地对父母表达歉疚,而给孩子带来了一种消极的灰色情感体验,会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无力量感,因此孩子无法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西方教育学家弗罗姆对这一结果剖析说:动摇孩子意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唤起他的有罪意识。
5.强迫关怀
目前,我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国,而在这类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用语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孩子失去主体性和自我选择的权利。
这类现象是父母用自己的理性干预孩子自然发展,依其经验、理念去建立孩子的生活,剥夺了孩子切身体验生活的权利。
(胥晓琦)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ml/DirDu/2007/03/23/40/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