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改造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984.1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7-0096-05 收稿日期 2022-09-20
摘 要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地方文脉的传承载体。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能够延续城市文脉,提升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该文以城市微更新为基础,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盛泽银行街历史街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合适的后期改造措施。

最后得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策略:提升人居环境、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

这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以及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微更新 保护 改造
Abstract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historic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renewal and the carrier of urban local context.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blocks can continue the urban context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urban micro-renewal,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urban renewal. Taking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Shengze Bank Street area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we systematically expound the specific existing problems and unreasonable points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f Shengze Bank Street,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priate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the later period. Finally, we conclude the strategies of conser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vitality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block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s and to improv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Keywords Historic district, Micro-renewal, Protection, Transform
城市“微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改造为例
Vitality Regeneration and Protection,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 Blocks in Urban "Micro-renewal":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engze Bank Street in Suzhou City
周瑞蕾 | Zhou Ruilei 徐安祺 | Xu Anqi
肖湘东 | Xiao Xiangdong 姜佳怡 | Jiang Jiayi
1 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目前有关研究城市发展的热点是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1]。

城市更新也是“十四五”提出的治理城市的重要内容[2]。

城市更新有助于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3],
也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再开发[4]。

近年来,各种相关政策出台以及各种产业快速发展,但也逐渐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5]。

当前,城市更新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带来了一定的机遇[6]。

历史街区可以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有利于延续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认同。

由于大批量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的不合理的历史街区改造热浪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丧失,导致具有地方特色
的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7]。

所以,历史街区的设计重点在于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对现有街区的现状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由此为我国城市更新提出一套完整的、具体的、多元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体系。

综上,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历史街区中进行城市更新的策略,并通过实际项目,系统分析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改造设计的全过程,探索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与活力再生。

通过探究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模式,寻求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点,这对于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城市更新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及问题2.1 街区空间与功能单一
由于一般的街区更新改造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不注重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与保护,从而会造成街区在改造时空间功能发生紊乱,使得原有的功能脱离了街区的历史文化。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又涉及到基础设施的维护、大量建筑的修缮、居民的安置,从而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街区店铺在招商和更新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这会造成产业单一、功能单一、缺少活力等问题。

另外,在街区更新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拆除建筑、新建房地产,用全新的、完全现代的建筑布局取代原有的建筑布局模式,使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变得破碎,街区的空间与功能较
为单一。

2.2 节点缺乏整体性与联动性
从整体来看,盛泽银行街片区现有的节
点相互之间缺乏联动性与整体性,各个节点
之间较为分离。

节点脱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脉
络,使得街区的空间风貌并不连续。

同时,由
于各个节点脱离了历史文化,所以人们不能
准确地了解街区文化,街区整体也缺少有关
主题的分类,不能显示出街区的文化底蕴。


街区的节点进行改造时,打造为商业街的场
地使用率高,行人较多,而处于未改造的街区
地段,场地利用率很低,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
的不能利用的闲置空间。

2.3 建筑风貌不完整
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出现趋同化,建
筑外立面呈现受到破坏和私自改建的现象。

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运营的需求,部分
沿街建筑会在建筑外立面设立较为显眼的、
完全现代且与历史文化不相符的广告牌及标
牌等;同时,位于街区内部的居住建筑,为了
增加居住面积,居民会私自对自家的建筑外
墙、阳台、屋顶等进行不适当的改造搭建。


恰当的改造可能也会对建筑本身结构或者墙
体的耐性造成一定影响,对居民本身的生活
也有一定的危害。

2.4 文化价值流失
由于商业的开发,历史街区的改造往往
注重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历史
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这使得历史街区与周边历
史人文环境相隔离,使街区的文化价值有所
流失,这样的街区仅仅是一个机械的消费场
所,千城一面,并没有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和
地方文化。

虽然这样的改造提升了街区的整
体面貌,也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却让整
个街区缺少了文化凝聚力,缺少了人们对所居
住的街区的文化寄托。

2.5 基础设施欠缺
首先是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由于历史街
区的建设时间较长,在当时建设时并没有对
历史街区进行长期规划,这导致历史街区的
市政管道布设较为杂乱且不能形成完整的管
道体系,容易出现生活问题。

其次,老龄化和
人口密度高也是历史街区常见的问题之一。


史街区的居民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且居住的
房屋之间间距过近。

再次,街区的交通设施也
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规划的不足,街区内的街
道很窄,很多地方车辆都不能通行,
除此之外
图1 盛泽银行街片区设计平面图
图2 银行街房屋性质分类图
图4 银行街8号方案改造前(上)和改造后(下)
图3 墨宅改造前(上)和改造后(下)
图5 银行街32号改造前(上)和改造后(下)
还有一些杂物的堆放、配套设施的不足、停车
的杂乱问题,都导致了街道的通行能力较差,交通经常出现混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盛泽银行街片区空间更新设计实践3.1 项目概况
盛泽银行街片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盛泽镇也是我国国防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程开甲院士的家乡。

所以,盛泽银行街片区的更新改造设计也应该形成具有吴江特色的名人故居打卡地。

我们在片区改造中,截取以下范围:北至舜湖中路,东至舜新南路。

以银行街、柳家巷为启动区,快速形成示范效果。

重点围绕程开甲故居修复启用,同步展开街区整治、存量收储和商业引导,以运营为导向,结合现有改造方案,植入功能性业态和文旅体验,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逐步展开历史街区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该项目设计的详细内容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图1),分别是:一街巷建筑外立面改造(银行街沿街商铺外立面改造)、一建筑及建筑室内设计(非遗新文创商店改建)、一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盛泽·家国故事主题公园)、二功能建筑及建筑室内设计(盛泽·家国共同体重建、72.5记忆书房重建)、五巷弄景观设计(柳家巷、义德堂弄、柳家弄北侧巷弄、毛家弄、银行街巷弄入口)。

3.2 项目定位
重点打造程开甲故居,联动唐仲英故居和柳宅等精神标地。

让“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复兴梦想”成为本片区的鲜明印记,构建“家国”精神主导“功能融入、文化代入、设施嵌入”主题文旅体验。

同时,在银行街片区综合整治基础上,通过边界交融和联动实施的渐进式微更新,打造盛泽城市有机更新,公共生活空间与文旅深度体验的活力示范区。

3.3 具体问题与后期改造
(1)银行街主街外立面改造
银行街主街外立面改造:根据房屋性质对片区房屋进行分类(图2),尽最大可能保留街道特征,并使改造后的建筑,从功能到立面都符合其使用性质。

改造策略:首先是对名人故居进行清理和修复,退服古建筑原貌,局部更新门窗。

比如,在设计中,有一处墨宅墙面变形破损。


议进行结构安全鉴定与加固处理。

改造策略
图6 以点带线的街巷更新范围
图7 巷弄景观设计图(a 半亭设计 b 回廊设计 c 新旧元素的对话 d 围墙更新)
图8 盛泽家国共同体效果图a
上建议修旧如旧,门窗可结合招商业态需求
提升设计(图3);二是对多层近代砖混建筑
住宅和商铺采用包裹与植入的手法,以新材
料包裹形成传统山墙,使之与街巷环境相融
合(图4);三是对一层沿街商铺进行清理和
延续,清理杂乱搭建、以新的挑檐延续街巷
特征,立面门窗也需要重新设计。

比如,银行
街32号方案是将居民自由搭建的雨棚改造
为高低错落的挑檐,统一风貌。

通过挑檐高
低变化、立面进退、店招形式差异保证风貌
统一且不失独特性。

延续原街角业态的开放
性(图5);四是对院落进行拆除和开放,即拆
除违章搭建,将部分沿街院落开放,形成公共
空间或扩大商铺面积。

(2)巷弄景观更新
本项目设计的巷弄为柳家巷及柳家巷北
侧巷弄、义德堂弄、毛家弄(图6)。

毛家巷的
特点是东侧建筑外立面以瓷砖贴面为主,和
银行街入口,程开甲故居相邻紧密。

西侧的建
筑重新粉刷白面,采用现代化的简洁金属仿
木门窗。

义德堂弄存留的老旧街巷特色最浓,
南北向的街巷是斑驳的粉刷白面建筑。

东西
向的巷弄处于程开甲故居的北侧,建筑和街
巷有浓厚的历史记忆。

柳家巷北侧半条街巷
的建筑为粉刷白面的私宅,面貌较为完善。


侧半巷,大多是腻子墙面的建筑,存有街巷的
历史回忆。

北侧巷弄的北面建筑均为较现代
的居民楼,外立面为白色和粉色的粉刷腻子墙
面。

南侧的建筑大部分为老旧私宅。

改造策略:首先是以点带线。

点位激活,
打造特色;沿线更新,新旧互存。

在选点方
面,重点打造巷弄核心点位,置入家国特色主
题,丰富社区居民功能体验。

融入名人名迹,
保留街巷回忆。

结合江南意象,运用新材旧
料。

具体在盛泽银行街巷弄景观设计中表现
为:一是街道中半亭的设计,参考园林中“半
亭”的元素,用现代的材料重新构造一座“岁
月亭”,黑白老照片记录着这条街道的过往
(图7a);二是回廊设计,圆镜如月,象征江南
人文,又寓意岁月流年(图7b);三是新旧元
素的对话,将原有的旧砖与现代的新元素融
合在一起(图7c);四是围墙更新,记录老街历
史(图7d)。

整治沿线场地电线电缆,改造场
地铺装元素,保留特色旧式古建风貌,更新现
代建筑样貌。

沿线更新现存的铺装;根据建
筑的特性,修缮老旧的建筑;
较新的居民楼建
筑,根据其外立面特色进行改造出新。

新旧风
貌共存,保留街巷的历史记忆。

(3)建筑设计
“盛泽家国共同体”意在打造传统街区
中的新建筑。

项目的拆除面积为227m2,新建
面积为403m2。

本设计延续了片区粉墙黛瓦
的苏式传统建筑氛围,通过新的开窗形式和
材料,展示其作为城市更新中新建筑的身份
(图8)。

同时,通过微型介入的手段,使得其
更好地融合在历史街区中。

记忆书房(柳宅改建):记忆书房的设计
范围仅为北院部分,如与南院冲突,则进行退
图9 柳宅现状(左)和改造后(右)
图10 非遗新文创商店现状(左)和改造后(右)
图11 口袋公园效果图
让。

记忆书房对外是展示和销售空间,对内是记忆展厅和社区书房。

建筑空间通过传统的粉墙黛瓦与现代化开窗形式结合(图9),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实现建筑的美学和历史价值。

在立面改造方案中,重新粉刷,保留粉墙黛瓦和原入户大门,开窗采用现代简洁的形式,使改造后的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冲突。

改造后,街角的窗户可看到建筑内的咖啡角及活动交流区,使改造方案真正达到服务社区,激活片区的目的。

非遗新文创商店:改造面积为213m2。

本设计主旨为保留老街的空间和纹理以及生活方式,使得居民和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回忆。

部分墙面的纹理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风貌的一部分,注入新的空间形式,使得老建筑可以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改造时采用锈板、玻璃等现代化的材质和建筑手法,使得新旧对比一目了然,同时又相互融合。

改造后的建筑,通过临街开窗和院落,打开原本局促的街道环境,创造亲民的邻里空间(图10)。

3.4 口袋公园
该方案保留原有街道格局,设置有大量林下树池座椅,创造舒适的休憩空间,服务周边居民。

通过雕塑与构筑物展现盛泽特色,同时体现红色文化主题(图11)。

4 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策略
4.1 提升人居环境
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再生不能仅仅只关注于社会经济层面的要求,也应该注重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需求[8]。

在进行空间营造时,要把握空间变换的多样性与功能性,提升街巷生活的环境质量。

其次,完善并优化交通系统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9]。

通过对地面铺装、步行道、车行道、无障碍通道、路边绿化的更新改造,有利于营造交通友好街区,促进通行效率。

最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0]。

由于历史街区的建设年份久远,存在一系列老化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在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消防设施、综合管线方面的布置,完善街区的配套生活,提升街区生活品质。

4.2 保护街区文化特色
历史街区中蕴含浓厚的地方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的重点。

一方面,保护历史街区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对建筑风貌进行修缮和
保护,维护原有的街区肌理与特色,有利于当
地街区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

另一方面,是文
化主题的表达。

在对街区中建筑及外环境修
缮维护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对它们进行艺
术的设计,在细节设计上体现原有的文化风
貌,这样可以避免整个场地在改造后的杂乱
无章。

通过对场地进行主题化设计或者局部
的微艺术设计,整个空间不同部分围绕同一
个主题展开,既能使街区和历史文化和谐统
一,又能达到表现文化主题的效果。

4.3 提高公众参与度
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其
本身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

若一味
地为了保护历史街区而保护,却忽视了公众的
参与程度,这样的街区改造并不能做到真正
的文化传承。

在更新改造历史街区时,通过景
观设计使人们参与度更高、体验感更好,才能
使当地的文化特色更容易被大众所关注[11]。

提升公众参与的设计重点是要从公众的角度
出发,考虑公众的体验、认知、感受与审美,
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结语
作为城市地方文脉的传承载体,历史街
区保护与再生能够延续城市文脉,提升人居
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
造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点。


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
的原则,即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不能仅仅局限
于建筑设计,而应该包含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更应该注重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与遗产保
护。

同时也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度,让当地居民
获得文化认同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在对历史
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
进行更新改造设计,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价
值并使得活力再生,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活
品质,传承城市的特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
价值。

本文从城市微更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分析盛泽银行街历史街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
不合理之处,提出因地制宜的后期改造措施。

最后归纳总结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
生策略:提升人居环境、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以
及提高公众参与度。

对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
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也是街区活力再生
并展现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这有利于实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杨洪芊. 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保障体系建设研
究——评《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理论与实践》 [J].
现代城市研究,2022(8):136.
[2] 张佳丽,徐昌波,朱东剑,等. 城市更新政策工具
挖掘与量化评价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 城市
发展研究,2022,29(7):30-36.
[3] 李艳菊,王辛,刘汝君,等. 基于低碳社区导向的
城市更新探索——以天津市三岔河口片区为例
[J]. 生态经济,2022(1):1-16.
[4] 何冬华,王秀梅,刘玉亭,等. 城市土地再开发研
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分析 [J]. 南方建筑,2022(7):36-43.
[5] 董昕. 我国城市更新的现存问题与政策建议 [J].
建筑经济,2022,43(1):27-31.
[6] 苗红培.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J]. 重
庆社会科学,2014(8):79-84.
[7] 吴屹豪,吴炎阳. 基于“修复理论”的城市历史街
区修复体系构建 [J]. 现代城市研究,2022(3):
80-85+91.
[8] 沈乐妍.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设计研
究——以长兴县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城
市建筑空间,2022,29(5):48-50.
[9] 万婷婷. 社会可持续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策略——以法国图尔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28(1):94-103.
[10] 廖开怀,刘利雄,朱雪梅,等. 历史文化街区微改
造与活化利用的策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5):1-7.
[11] 翁威奇,刘雪丽. 文化传承视角下街区景观“微改
造”的策略研究——以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中国艺术,2021(6):100-105.
作者信息:
周瑞蕾,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安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肖湘东,博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姜佳怡,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师资博士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