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生意,由意生形——感觉之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感生意,由意生形——感觉之于演
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摘要:实际上,演员的最初感觉会为自身提供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体验,其会如一颗深植在脑海中的种子,对其未来工作起到较为深远的影响。

将“形象种子”种下可以说是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一步。

对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力这一“感觉”针对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演员;重要性;分析
引言:在舞台上演员需要做的全部任务为在提供相应的人物形象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物独有的个性加以再现。

在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是否可以立起来而且征服台下观众,关键在于有没有创造“这一个”的个性。

人物个性的创造在以往的表演中,主要是依托“人物行动”得以实现的。

而在深入的艺术实践中的清楚认识到,单纯通过“人物行动”进行创作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演员还应该找出对人物形象的自我感觉,在保证两者兼备且相互统一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成功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一、简析感觉和演员之间的关系
演员最初得到角色的自我感觉并不实际启迪“迸发”,在此后会经过长时间的一个善变过程,起点依旧是通过自己感受分析观众的角色期待、导演针对作品的整体要求[1]。

通过深入分析与亲自体验角色,逐渐构建同角色之间链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一链接只能意会,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员自身同角色虚体有机融合的舞台形象,并且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进行反复思考以及排练中演员有可能会经历很多次失败,无论是对演员的心理还是身体均属于一项艰巨考验,不断挖掘、校正并拓展未来的形象,直到演员真正得到对角色的自我感觉,将两者合为满足感这样才开始诞生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是形象开始诞生,也就是并不代表最后的完成。

这主要因为演员在本次排练中获得的自我感觉,存
在一定的暂时性,即将其代入到下次角色极易失去,基于此便需要一个巩固加深的过程,那么对于演员而言需要不断地研究分析角色,在实际排练过程中就各方面反馈展开分析。

将具体形象诞生后才能进入舞台表演,同观众开展互动时,仍旧需要创造使得形象更为丰满,实现加工的深邃化,虽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难以体现出众效果。

但实际上演员若是可以获得自我感觉,在具体创造作时便能得到一次突破,这种突破最好的形容词就是“飞跃”。

若是实现这一突破,演员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驶角色,在此基础上向精准正确的人物形象自我感觉持续进化,这样一来也可以实现角色与演员彼此间,达到形神兼备效果的有效交融,让观众觉得这一角色是为演员而单独创造的。

获得这种自我感觉一般会发生于舞台排练的后期,可也不能排除出现在演出或者是上演停止之后,而且在这期间演员依然没有得到角色感觉的现象也十分常见,由此表明演员创造无法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很有可能存在着失败,并且这种可能性较高。

还有一种情况下,进入排练场后演员便能直接获得角色自我感觉。

探究原因,主要演员针对这个角色形成的一种特殊感受,或是源于演员日常生活积累的升华,演员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天赋。

通常演员获得此自我感觉必然会同演员自身信念同步,也就是拥有类似“我就是角色”的信心。

除此之外,也不可以会使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是演员对于自己的创造十分自信,可是同台演员、导演等却无法认同,即在主体和客体彼此间产生巨大偏差,使得演员塑造的角色难以获得来自受众群体肯定与认同,其也是我们常说的“演得不好”[2]。

演员在面对这个情况是,需要客观审视自我感觉的精准性。

演员在基础上通过结果校对,一般会发现问题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他们自己获得自我感觉是一种和常规不适应的共鸣,也有可能是理解角色是出现的一种难以逆转的偏差,因此需要检查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分析。

这里要明确一点,这不意味对前期努力和付出的全盘否定,若是修正对于人物的形象与核心思想基调予,同观众与导演编剧进行有效交流,在较短时间内便能正确把握这种角色的自我感觉。

二、“感觉”怎样呈现在人物上
正如果戈理提出的观点:对动作与步态进行模仿与捕捉抓住,为角色赋予“外衣及躯体”其是二流演员可以做到的,可若要将角色心灵抓住,将其转变为
艺术形象,唯有拥有真正才能的演员才可以办到。

一方面演员应针对塑造的角色有“感觉”,另一方面将人物形象塑造任务完成也需要相应的能力及技巧,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实际上塑造人物,可以看成由“感觉”至“感觉”的过程。

其中会出现不同意思的两个感觉。

其中的第一个“感觉”,是演员同角色之间的“首次亲密接触”,针对角色的“第一体会”,属于演员在剧本基础上针对角色形成的第一印象。

这里的第二个“感觉”是依据演员自身理性分析剧本与进行三度创作之后形成的最终角色形象。

关于这两个感觉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彼此之间存在若干十分重要的环节。

包含首个“感觉”的相关环节均为了达到最终的“感觉”。

唯有形成了“人物初步形象感”才会拥有深入分析挖掘角色的平台与根基,这样深度挖掘的基础是演员自身的能力与技巧。

比如相亲中的一对男女,初次相见虽然为彼此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可我们不能说因为初步印象便能够直接步入婚姻殿堂,男女双发依然需要通过继续交往,观察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

对于角色而言依然是这个道理,不仅要形成“感觉”基础还需认真进行案头分析,分析角色与剧本,可能需要在导演与剧作家的一、二度创作的这个基础上,联系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角色灌注新鲜血液。

这所有的繁琐工作均是为了一个目标——角色体现。

本文认为角色的体现,属于一种“感觉”的体现,在舞台上演员无法演绎其挖掘人物和分析剧本的这个过程,其所要做的是呈现所有工作的结果。

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对人物如果演员只是进行理性分析而缺少感性“感觉”,这是很难演好的,演员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获取针对人物更具直观性的感性体验,不断积累自己的创作素材。

从某种角度来讲,演员拥有多少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均会直接决定人物创作时理解、体现。

正如卓别林所说的:他并没有让观众发笑的什么秘诀,他仅是了解一些人情真理,而且将这些真理具体运用到职业上。

归根结底所有的成功均是对人的一种认识,不管这人是店主、商人或者是编辑。

在进行舞台表演中,演员难以对角色进行理性地分析,最后只会为表演装设绊脚石,也很容易“跳戏”。

作为一名演员,所做的应该将对角色最初的感性接触上升到理性分析然后变为一种人物“感觉”,为观众传递直观的“舞台形象”。

演员针对角色由“初级感觉”过渡到“高级感觉”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展现感性的一个过程[3]。

结束语:“感觉”和“意象”如同导火线,塑造人员形象它们是缺一不可的。

这条导火索的起点是“感觉”,因此对角色如果对“第一印象”有感觉,针对未来舞台表演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为演员应该认识并利用好“感觉”对塑造人物进行探索的基础上,不可以盲目地随着“感觉”,应联系角色和自身之间存在的同异点不断靠近角色,进而产生正确且立体的“意向”,进而为未来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莉.探思演员如何运用内心独白塑造人物[J].戏剧之家,2021(05):22-23.
[2]马翠花,赵庆辉.在理解人物中把握角色在体现人物中塑造形象[J].大舞台(双月号),2008(03):55-56.
[3]孙德明.寻找人物自我感觉在演员塑造人物中的作用及途径[J].齐鲁艺苑,2001(03):37-40.
作者简介:颜飞飞,出生于1993年,女,汉族,山东禹城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