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华宁县鲟鱼常见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下降,甚至拒食;腹泻,粪便量增多,为黄色或白色软便;质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黏液分泌增加,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且死亡率较高[2]。

(2)防治方法
防控细菌性肠炎,要投喂新鲜且颗粒大小适当的全价饲料,每天早上7:00~8:00和晚上18:00点定时投喂。

选择国标药,10%硫酸新霉素每100 kg 鱼用量30~40 g,每天早上拌料1次,连续用药5~7天。

3、鲟鱼细菌性烂鳃病
(1)发病
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该细菌可在水中自由生长,通过鳃部进入鱼体繁殖,从而引起发病,水温较高、饲养密度大、养殖条件差、水质污染严重时易发生。

细菌性烂鳃病早期通常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力降低等症状;病情加重后,病鱼鳃部出现浅白色或黄色坏死斑点,鳃弓和鳃丝呈红色,流出黏液和血水;晚期鱼体因缺氧呼吸急促、激动不安,并可能出现暴死。

(2)防治方法
防控该病应保持水质清晰,增加溶氧量,可用2 mL/L 聚维碘酮全池泼洒,连续泼洒2天。

病鱼可内服大蒜,每千克饲料添加量50 g,大蒜捣碎取汁与饲料混合均匀,每天投喂1次,连续使用5天。

4、鲟鱼水霉病
(1)发病
鱼水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水霉属和硬壳菌属的真菌,常在饵料中生长繁殖,通过鱼体皮肤进入机体引起发病。

鱼水霉病的症状主要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绒毛,过度分泌黏液,体表有硬壳物,尾鳍部位出现空洞或腐烂;严重时,鳃部和皮肤出现溃烂、出血,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甚至可能导致死亡[3]。

(2)防治方法
鲟鱼鱼苗需避免体表损伤;下池前用2%~3%食盐水浸泡5~ 10 min;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硫醚沙星3 g/m 3和水杨酸0.5 g/m 3。

5、鲟鱼小瓜虫病
(1)发病
鲟鱼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营养过剩或不足、缺乏维生素等会影响鲟鱼免疫力,增加感染小瓜虫的风险。

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流通不畅、水质恶化时,有利于小瓜虫的繁殖和传播。

水温波动大会影响鲟鱼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小瓜虫可通过水体、设备、工具等途径传播,鲟鱼在聚集或转运中易感染。

感染后体表和鳃部出现白色黏液状物质,有时形成小颗
云南华宁县鲟鱼常见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张志雄1,梁用本2,张员超2,田 敏3
(1.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水产工作站,云南 华宁 652800;2.云南省玉溪市水产工作站,云南 玉溪 653100;
3.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昆明 650021)
摘要: 华宁县有1家鲟鱼养殖公司,该文探讨了鲟鱼细菌性败血症、鲟鱼细菌性肠炎、鲟鱼细菌性烂鳃病、鲟鱼水霉病、鲟鱼小瓜虫病等当地鲟鱼养殖中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方法,强调了预防措施与日常用药注意事项,以期降低鱼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效益。

关键词:鲟鱼;常见病;发生;防治;用药;预防;华宁县张志雄,梁用本,张员超,等. 云南华宁县鲟鱼常见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3):105+107.
鲟鱼是珍贵的水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华宁县有1家鲟鱼养殖公司,养殖面积50亩,有标准养殖池168个,养殖水体66600 m 3,鱼籽酱加工车间140 m 2,现存鲟鱼10000余尾,年产量达500吨,储备怀卵亲体10000尾,生产加工鱼子酱10吨。

养殖用水引自当地山泉,水质清澈,常年水温保持在20±2℃,与北方及滇北相比可提前成熟3~5年,年产值上亿元,是鲟鱼速熟培育、鱼子酱加工、鱼苗培育的主要基地。

为保障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需重视鲟鱼病害防控工作。

一、鲟鱼常见病的发生与防治
1、鲟鱼细菌性败血症
(1)发病
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由细菌感染引发,养殖密度较高时易发生。

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不佳时易感染细菌。

如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均衡,鲟鱼的抵抗力会降低,加大细菌感染风险。

此外,运输、捕捞、疫苗注射等造成的创伤或应激,也会导致鲟鱼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发病[1]。

鲟鱼感染后活动力减退,游泳无力;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呼吸急促,口张开,鳃呼吸频繁。

病情加重后,鲟鱼体表黏液分泌增多、浑浊,出现白斑及皮肤溃疡等症状。

(2)防治方法
防控细菌性败血症可以使用国标鱼药10%氟苯尼考,每100 kg 鲟鱼用药20 g,并添加10%盐酸多西环素,每100 kg 鲟鱼用药20 g,每天投喂1次,连续用药1周。

同时按照30%比例换水;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原有养殖密度降低10%~15%,减少环境应激。

2、鲟鱼细菌性肠炎
(1)发病
鲟鱼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肠杆菌属细菌、弧菌属细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等,通过水体、饲料、污染设备传播,进入鲟鱼肠道引起感染和炎症。

染病后鲟鱼食欲明
(下转第107页)
DOI:10.16815/ki.11-5436/s.2023.16.065
粒,不易清除;鳃部出现炎症,如红、肿、软、液体渗出等,严重时影响呼吸;同时出现行为异常,如游动不自由、游速较慢等;同时食欲减退,甚至停止进食,质量下降。

此外,还可能出现其他系统性症状,如鳍收缩、皮下组织水肿、贫血等。

(2)防治措施
鲟鱼养殖密度不能过大,加强营养管理,以提高鱼体自身的抵抗力,因为小瓜虫形成包囊后很难用药渗透杀死,因此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

病鱼要及时捞出,严格无害化处理,并及时更换水体。

每天抽取1/3,连续3天,逐步降低水中的病原体浓度。

可使用青蒿沫驱虫,每50 kg 饲料添加青蒿沫1~2 kg,可使鱼体产生特殊气味驱离小瓜虫,同时加大换水量及时将小瓜虫排出。

二、鲟鱼疾病防控要求
1、鱼病预防措施
日常养殖要做到水质清洁、稳定,定期检测;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密饲养;选择优质、营养均衡的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饲料,饲喂量和频率适中。

水温保持在18~20℃,pH 值7.5~8.0,溶氧量5~10 mg/L,避免大幅波动。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和表层,定期对鲟鱼进行检查,确保早发现早处理。

2、用药注意事项
根据疾病针对性用药,尽量使用靶向性较好、副作用较小的药物,禁止滥用抗生素。

严格控制药物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或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用药。

根据药物特性和用途确定添加方式,避免药物浪费和污染,一般常用喂食和浸泡方式,有些药物需注射给药。

根据疾病类型和鱼类种类、大小等因素决定疗程,治疗期间定期观察疾病发展情况,治疗结束后进行疗程评估。

此外,应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用药,避免药物残留。

三、结语
鲟鱼养殖业是极具潜力和前景的产业,病害问题不容忽视。

需全面加强鲟鱼病害防控工作,才能保障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肖君. 解读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J]. 乡村科技,2019(28):109~110.
[2] 姚雪琳,薛 飞. 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防治鱼病的规范使用[J]. 农业与技术,2017,37(14):97.
[3] 万 海. 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 农家致富顾问,2018(12):29.
(上接第105页)
日常监管检查内容,提高农业农村部门现场指导频次与上门服务能力。

开发追溯平台的多种服务功能,摆脱单一追溯模式,推动企业利用追溯进一步拓展新业态、树立新形象,贯通产加销、促进“农业+互联网+追溯”数字化快速发展。

以龙头企业、大中型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为切入点,把“两品一标”认证主体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和示范效应,扩大农产品追溯体系覆盖范围[2]。

3、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2022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城固县投入资金150万,在各镇(街道办)相继建成17个标准化监管站。

经过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持续抓好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目前,各镇(办)监管站已经能够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初步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

镇级监管员对本辖区的生产主体定期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下一步,将在各村(社区)培养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彻底解决农产品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随着网格化监管的层层落实,将加大对可追溯农产品的抽检力度和频次。

可针对生产主体、合作社建立评优评先机制,形成竞争态势,实现相互监督。

在生产基地树立监督标志牌,公布监
督内容和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4、建立健全入市制度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新模式,农业执法监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组成联动机制,构建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无缝衔接的监管体制。

县、镇、村3级要科学界定业务分工和工作范围,实现“县级有人查、镇级有人管、村级有人看”的工作模式。

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间做到信息共享、行动一致,针对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围绕“安全、优质、放心”的安全目标做到统筹兼顾[3]。

四、结语
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只有来源可查、责任可追才能真正落实生产主体安全责任,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为城固县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确保农产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白 晶.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体系研究[J]. 情报科学,2013,31(7):59~63.
[2] 王 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43~45.
[3] 涂传清,王爱虎.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1,33(3):1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