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特点
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特点
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特点
【摘要】陈子昂是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诗中的议论在初唐诗人中是十分典型的,诗作风格慷慨悲壮,雄浑苍凉,善用比兴寄托,词旨幽深。

他的议论往往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

【关键词】陈子昂;议论;诗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

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

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

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从小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思想驳杂,儒道释纵横诸家的思想杂糅,而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仕建功思想为主导。

他早年行侠仗义,入仕后喜言王霸之道,志在功名事业,有纵横家的风尚。

道家思想对于陈子昂诗文创作的愤世嫉俗内容和浪漫主义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他的作品里,用议论来表现用世济时的思想、出处原则、施
政主张,均属儒家范畴。

陈子昂的诗作中多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其倡导比兴美刺,不免常发议论于诗中,如《感遇诗・其十六》全诗借古人抨击世人的不公平和争名夺利,全诗几乎全是议论。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漫。

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而《感遇诗・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前4句以兴寄方式抒写自己的报图之志;后4句直言自己对于世事祸福的担忧,皆为议论。

而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在初唐诗人中是十分典型的,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他的五律古诗成就最高,风格慷慨悲壮,雄浑苍凉,善用比兴寄托,词旨幽深。

他的议论往往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但陈子昂学习民歌、律体不够深刻,部分感遇诗受玄言影响,议论说理,显得枯燥乏味。

从陈子昂38首感遇诗的议论可以看出,他的作品远承离骚,常借芳草美人寄意;如《感遇诗・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诗・其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近袭阮籍,在思想、体制、手法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

如同《艺概・诗概》所云:“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

”而皎然《诗式》卷三评价亦然:“子昂《感遇》三十首,出自阮公《咏怀》。

”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议论,是对新的人格理想的呼唤和塑造。

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关照与思考。

如果说,在四杰诗中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在他的议论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首先,陈子昂诗中议论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

《感遇诗・其十三》: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在其卧病于林间,闲观万物,追想那一切生命的本元。

春色始萌,而万物自此凋零,这教人如何不感慨万分呢?
其次,通过议论来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也是陈子昂诗歌的显著特点。

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

如《感遇诗?其四》以“食子殉军功”的乐羊和“孤兽犹不忍”的中山相对举,痛斥统治阶层中人物为求一己之富贵变得残忍而虚伪,失去人性。

对于牵涉到最高统治者的许多最敏感的时事,陈子昂也无所顾忌,大胆地议论。

陈子昂嗜老庄、《周易》,其诗中颇多玄学意味。

但是这里也有重大区别:魏晋玄学家的诗,在强调个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也面对整个宇宙而存在时,有一种逃避社会的意识。

而陈子昂却由此出发,积极地走向社会,要求在短暂的生命中,建立不朽的功业。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三十五),“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岘山怀古》),诗人一再如此抒发自己的胸怀,如《答洛阳主人》云: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这种充满了自信和展望的英雄性格,体现了唐人恢宏的气魄,已俨然是盛唐诗歌的先声了。

虽然唐代社会给普通士人带来许多新的希望和昂扬奋发的雄心,但官场中仍然充满陷阱。

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狱。

这些身世遭际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

“孤凤”、“孤英”、“孤鳞”之类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

但即使如此,陈子昂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如人所皆知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中弥满的力量,正在于突破了一时一事的`拘限。

这里,无须藻饰,无须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感遇》其九揭露武周集团借图�愚民的虚妄,其十七斥责武后佞佛殃民,其二十九反对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都表现他的骨鲠之气。

陈子昂诗歌的议论还表现他自视甚高,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

但即使如此,陈对孤独的理解,绝不表现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

云海方荡�,孤鳞安得宁”(《感遇》二十二),诗中的境界何等阔大,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当然,陈诗的议论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

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诗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

他的代表作《感遇诗》和阮籍《咏怀诗》一样,在写法上,也有阮籍诗那种议论过多,有时显得枯燥的缺点。

尽管如此,陈子昂的诗歌中的议论,不仅没有抹杀作品的魅力,而且为唐诗注入蓬勃的生命力,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

他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更广义的精神上,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赢得后代诗人的仰慕。

【参考文献】
[1]陈子昂.陈子昂集[M].中华书局,1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