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4-05-08作者简介:张娟(1982-)
,女,重庆人,助理馆员,硕士,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张 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重庆 400031
) 摘 要:
提出高校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外流,吸收优秀人才、加强人本管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258.6;F 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4)13—0147—021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1 人力资源的概念
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 e t e rD r u c k -
e r
)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
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他认为,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得以开发利用,并为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
英国学者约翰·布里顿(J o h nB r a t t o n )认为,“人力资源”指的是人在工作中的特性———智力、态
度、承诺、隐含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但是,这种人力资源对组织的贡献是很容易变化的,而且难以预测。
图书馆人力资源是指所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在职人员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为图书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工作人员的总和。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加里·德斯勒(G a r y D
e s s l e r )在其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概念和技术。
彭剑峰教授将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2 人力资源的特征2.1 能动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它的载体是人,人有思想、有意识,与其他资源相比,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人力资源既是开发的对象,又是开发的主体,它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被开发和利用。
2.2 时效性
人所掌握知识和技术具有最佳应用期,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更新和注入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和技术很有可能就会变得陈旧、老化、过时而变得无用,所
以,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这一特征。
2.3 再生性
相比许多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人力资源在劳动过程被消耗之后,还能够再生产出来。
3 高校图书馆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与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也是促进馆员发挥潜能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图书馆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图书馆员的个性和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现今网络化信息资源发展飞速,图书馆早已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类似于图书馆业务服务的机构。
高校图书馆要提升自身的地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彻底改革人才闲置、人才压抑的现象,就必须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只有如此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竞争力。
4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体制僵化单一,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现行管理机制僵化,人事制度上侧重于编制管制,注重于管理事,对图书馆馆员服务质量,馆员责任承担,科研创新没有系统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平均主义盛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考核走过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馆员拿稳定的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馆员之间没有竞争性,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工作流于形式,凝聚力差,馆员没有归宿感,不能满足图书馆馆员的个性化需求。
4.2 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图书馆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和知识导航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高校图书馆的福利与待遇比从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的人员低许多,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有才华、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没有受到重用,工作
·
741·2014年7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J u l y 2
014第13期总第311期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
N o .13T o t a lN o .311
. All Rights Reserved.
没有成就感,没有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平台。
再加上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高,造成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不断流失,从而给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是需要流动的。
正常、有序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可以使人才增值。
但是一个单位的人才流出或流进太少或太多都将被视为不正常。
无序的流动,是不健康的。
4.3 人本管理缺失
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仍然对其馆员实行管理监督的方法,领导对馆员不信任。
图书馆相对于高校各院系而言,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非常的少,甚至几乎为零,显然这样不利于馆员的个人发展。
图书馆员一般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成就需要,作为管理者应以人为本、以馆员为本,充分重视他们的需要,尽量满足馆员的个性需要。
5 高校图书馆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5.1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个层次。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以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激励的手段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知识服务。
具体来说,激励图书馆员的主要措施包括:①了解图书馆员的个人需要,要针对不同馆员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恰当的激励方式选择,尊重他们的兴趣、劳动成果、个人目标,给予他们机遇,任人唯贤。
善于肯定图书馆馆员的个人价值和所取得的成绩,对馆员的工作业绩做出最直截赞扬,这些都是图书馆激励馆员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基础;②物质激励,保持工资在全校以及在同行中的领先地位,物质激励既能激发馆员的干劲,又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也是图书馆馆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通过采取灵活的工资福利制度,来激励馆员,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③给予馆员更大的发展空间。
让馆员参与到管理决策中来,可以参与对某些事情的处理和对某些问题的讨论。
对那些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馆员,要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为优秀馆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再生。
图书馆领导和馆员之间要互相信任,营造一种公允、开放、向上、和谐的图书馆文化。
有一定的竞争但更多的是鼓励合作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新型的环境中,高校图书馆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种理念和措施,进而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5.2 防止人才外流棳
吸收优秀人才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明确图书馆所需人才的数量、所需岗位、质量,制定有弹性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计划,引入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机制,选择优秀人才。
图书馆要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优秀人才,就必须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使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群体良好的效应,也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作为管理者要制定一套尊重
人才、馆员个人发展的制度,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
量。
图书馆不仅要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要重视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一专多能的人才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保证。
要注重增强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兴趣,有利于更新知识结构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当前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系统已经渗透到人类的各行各业,图书馆也不例外,从图书编目、入库,到借还书无一处不使用到计算机自动化。
要满足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作为图书馆员要掌握有关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
所以,重视对馆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多鼓励馆员参加研讨会、学术会议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馆员的知识和科研技能。
5.3 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主张人的潜能、身心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追求人的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的文化,不仅应对读者发扬人文关怀精神,更要对馆员关心爱护。
人本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图书馆馆员的成长和价值。
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服务的对象是全校师生,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依据他们的特点,把馆员当主人,使员工有归属感。
同时,对员工要充分的信任,激发自信,维护自尊,承认个性,尊重个性,鼓励公平竞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图书馆员进行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道德教育,对其行为和思想有规范和协调作用。
网络环境下,更应关注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业务技能也应随之进行提高。
作为高校图书馆人更应保持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思想状态。
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图书馆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促使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持久的发展,使图书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学[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朱华平,高健.图书馆学通论[M ].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 刘贵勤.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M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丽芳.
浅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图书馆论坛,2004,(4).
[5] 周慧芳.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
现代情报,2008,(4).
·
841·总第311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