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临夏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本试题分为Ⅰ卷.Ⅱ卷。
Ⅰ卷单项选择题,答案必须填写到选择题答题卡上;Ⅱ卷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作答。
2.请同学们务必准确工整填写姓名、班级、考号、座位号等信息,便于统分和分发试卷。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2.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汉武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皇权至上D.君权神授
4.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突出个人功业 B.承袭华夏传统
C.宜扬托古改制 D.标榜君权神授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7.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设枢密院 B.设三司使
C.文官任知州 D.施行将兵法
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
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1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C.铁农具的制作精细,使用范围扩大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B.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法家 B.道家C.墨家D.儒家
1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16.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和保甲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17.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8.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19.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这一“觉醒”指的是()
A.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C.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 D.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20.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2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
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B.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2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2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
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1929年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
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
1928年9月把财政整理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1930年制订试办预算章程。
1931年,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总预算。
国民政府在裁撤厘金的同时举办了统税。
1928年6月又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
美、德、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1931年到1935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
国防和当时内战的需要也促使国民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概括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
(7分)
26.(2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2分)
高二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
25.(15分)
答:(1)统一财权;统一度量衡;确立预算制度;裁撤厘金与举办统税;关税自主。
(任答四点,8分)
(2)日本侵华,东北沦陷,中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2分)国共内战;(2分)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中国。
(3分)
26. (20分)
答:(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2分);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2分)。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2分);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2分)。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2分);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2分)。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2分);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
27.(17分)
答:(1)英国、法国。
(2分)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分)。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2分);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2分)。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2分);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2分);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2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