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间蓝印花布的设计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民间蓝印花布的设计美学
民间蓝印花布是中华名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分析民间
蓝印花布的历史美学基础入手,从其技术美、形式美、艺术美三个方面研
究了其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并探讨了民间蓝印花布与现代设
计的融合及创新。
棉线织就的一方土布,温暖而柔软;蓼蓝草制成的靛蓝简单而原始。
民间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是中华名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保持了民族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以
手纺、手织、手染的民间工艺,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
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美学基础
荀子曾因目睹“蓝草”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
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慨,说明中国人利用蓝靛的色素染色
古以有之。
然而随着印染技术以及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
坊相继增加,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蓝印花布的纹样,使其具有淳朴、粗犷、简洁、明快的风格。
民间蓝印花布根植于民间,与青砖黛瓦的民居,蓝天白云的村庄相映
成趣。
它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吸收了中华名族传统美学思想的
精华。
民间蓝印花布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工艺、审美以及消费市场
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社会风尚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儒家经典中讲究以“和”为美,“中庸”“中和”“适度”“节制”
等观念都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审美观。
“和”的观念,经过孔子的倡导,
再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后世的传播,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审美境界。
第一种
审美境界是天地自然之和。
中国古代先哲讲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境界。
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染制而成,图案手工镂刻。
每幅刻好的纸版
如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蓝印
花布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
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
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
即使出于同一个
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
第二种审美境界是社会与艺术之和。
儒家思想重视艺术作品的美育作用,希望通过美育来实现社会和艺术之和。
民间蓝印花布以“拙”为美的艺术特色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与智慧。
其与繁琐华丽的宫廷手工业相比更多的反映出简约质朴的设计趣味,体现
了根植于民间的温暖、厚重的生活气息,是集劳动人民智慧与一体的民族
民间艺术美学特色。
民间蓝印花布的设计审美的形态类型
1.技术美
2.形式美
以“拙”为美的传统观念形成了蓝印花布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
民间
蓝印花布在色彩上主要采用清丽的蓝色和素雅的白色形成对比,用简单明
快的色彩勾勒出劳动人民的美与智慧。
同时由于蓝印花布采用雕版的局限性,不能像其他艺术手段那样写实地细腻地表现对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朴实无华,清新明朗的装饰风格。
蓝印花布的装饰特色是灵动的点线面,
其种类繁多,有圆形、扇形、三角形、方形、线段形等等。
且蓝印花布对
于点的应用十分讲究,如大混点、小混点、胡椒点、介字点、梅花点、垂
叶点等等,都运用自如,使点的表达与图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而这种
集点成线体现出来的是由自然界以及人们生活这种所概括出来的对称、均衡、秩序、和谐、节奏、力量等等形式美的精髓。
3.艺术美
民间蓝印花布始于秦汉,盛与清朝,从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慢慢的演
变成一项具有中华名族特色和文化的民间艺术。
从实用意义上讲,它是物
质产品,从装饰图形上看,又是精神产品。
民间蓝印花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它选用的纹样图形素材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
货积极的意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中华名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名族风格、
审美情趣等。
同时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它与蓝白青
花的陶瓷、红绿相相映的刺绣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名族性。
其代表的不仅仅是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更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美学,劳动人民的美与艺术。
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
近百年来,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潮流中,中国
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传统格局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渗透、融合让很多传统手工业都濒临灭绝。
而蓝印花布这种手工印染艺术
由于材料、技艺、功效等方面的局限,它的发展曾一度受到束缚。
同时保
守封闭的认知方式导致其设计与产品脱节,没有在现代社会中找准自己发
展的位置。
诸葛铠先生曾在一篇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传统
手工艺在现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
新的方式再生。
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
”民间蓝印花布
作为一种技艺及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具有广泛群众艺术
基础的行业技艺,其风格是相对恒定的,是民间智慧、民俗观念的集中显现,因此尽管现代蓝印设计与生产可以适度吸收现代印染工业及设计的技
术与成果,以便适当地提高产量。
但是,它的手工艺品特性,决定了其产品不能通过大量的生产区达到盈利的目的。
所以蓝印花布的现代设计既要融入现代社会又必须保持手工艺品的特色,才能以其设计与制作的独创性及工艺特色在现代产品中保持手工艺的价值。
传统民间蓝印花布以其独特的魅力置身于现代都市生活中,其质朴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触动着人们向往自由喜爱自然的心灵。
这说明浸润在蓝印花布之中的传统美学特色仍然和现代社会的人们心灵相通。
而分析探讨这一民间技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势必会对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创新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