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合成氨生产因素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合成氨生产因素的总结
应有文
【摘要】分析影响合成氨生产环节的系统因素,对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产量及消耗的影响,及消除不利因素的所需进行的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
【期刊名称】《江西化工》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2页(P258-259)
【关键词】合成氨;影响因素;改造;优化工艺
【作者】应有文
【作者单位】昌九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氨分公司,江西南昌3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昌九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氨分公司现有90kt/年合成氨装置一套,联产甲醇40kt/年,联产尿素170kt/年。
脱硫采用MSQ工艺,变换采用Co-Mo宽温催化剂全低变工艺,脱碳采用碳酸丙烯脂工艺,脱除微量CO、CO2采用甲醇化串铜洗法
工艺,甲醇合成采用铜基催化剂12.9MPa高压合成工艺,氨合成采用31.4MPa
高压合成工艺,尿素合成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
合成氨系统经过多年生产、技改、扩产走了不少弯路,取得了一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
目前系统上还存在着不少瓶颈对合成氨生产的安全、稳定、消耗有重要影响,现按轻重缓急分述如下:
造气炉况对合成氨安全、稳定、消耗影响极大,正常生产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
1.1 炉温控制:包括炉上炉下温度控制和气化层温度控制。
炉上温度过高气体带热量多,热损增大影响煤耗,温度过低蒸气分解率低,煤气产量和质量降低,亦会影响煤耗。
炉下温度过高易损坏炉蓖、灰盘、下吹管线等设备。
1.2 气化层控制:维持稳定的气化层对蒸气分解率、返焦率、半水煤气质量、防止炉上结疤和炉蓖损坏意义重大。
气化层的位置和状况,主要取决于炉炉条机的转速,上下吹时间、上下吹蒸气用量及吹风量,还可从炉面状况、试火棍状况、灰渣状况来判断气化层新工艺状况。
1.3 半水煤气成分的控制:半水煤气成分的控制包括氢氮比、CH4、O2、CO2含量的调节,其中氢氮比的调节是贯穿合成氨生产的主线。
在联醇生产中影响氢氮比的因素增多,醇氨比的变化、变换率的变化、甲醇合成效率的变化、氨合成循环气中惰性气体含量的变化都会影响氢氨比,生产调度要把握好这些变化的度,判断变化的幅度、恢复时间来决定源头造气如何调整及调整的幅度,否则就会顾此失彼造成系统更大的波动。
1.4 循环时间的控制:主要由气化燃料的活性决定。
活性高,气化反应速度快,可适当提高吹风速度和蒸气流速,相应缩短制气循环时间。
反之活性较低的燃料宜采用较长的制气循环时间。
其次根据火层的偏移情况,为了稳定火层可临时调整各步骤的时间参数。
压缩机工况对合成氨稳产及能耗影响极大,目前影响压缩机工况的主要因素有: 2.1 D600风机打气量随着叶轮积灰慢慢下降,半脱塔阻力随着时间慢慢增加,会造成压缩机一进压力下降,总体打气量受限制。
2.2 压缩机各段水冷器泄漏严重,过夏能耗极高。
一、二段凡尔受半脱塔雾沫夹带影响积硫、积灰严重,更换频繁,开停机对消耗影响较大。
2.3 由于系统三出四进压差,五出六进压差逐渐加大,偏离压缩机原始设计工况太大,压缩机活塞力不得平衡造成主轴、曲轴等运转部件受力状况恶化,烧瓦、断活
塞杆等经常发生,压缩机检修频次增加,而检修质量却日益下降,压缩机正常运转周期大大缩短。
2.4 压缩机开停机、倒机控制不好,引起系统气量的大幅波动,增加半脱塔、变脱塔、CO2吸收塔,铜洗塔、碱洗塔带液的机会,甚至出现过倒机引起氨合成触媒
中毒的事故。
变换工段是合成氨生产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工段,全低变工况对甲醇合成氢碳比、669微量、氨合成氢氮比影响很大,目前影响全低变工况的主要因素有:
3.1 造气氧高对预变炉、一段炉温造成较大影响,用降低预变炉入口温度来控制的操作弹性较小,氧含量超过0.6%时很难控制,被迫减小汽气比来控制炉温从而引起变换气CO的大幅波动,造成甲醇合成塔炉温波动、669微量波动、氨合成氢氮比波动等一系列影响,对系统稳产、消耗极其不利。
目前对些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采取稳定造气炉况,加强单炉、总管人工分析频次,提高在线监测仪表精度等措施,争取在氧不太高时及时发现。
权衡利弊宜将气柜容量控制在较低限操作,以便能较快调整氧含量。
3.2 全低变系统改造增加了很多设备,造成系统阻力增加,三段出口压力超标,影响负荷。
系统阻力主要集中在饱和热水塔、低变炉、淬冷器、水加热器、变脱塔等。
06年因二段淬冷器活性氧化铝球塌陷堵塞出口管,造成二段淬冷器阻力达
0.8MPa,二段炉锅底被压塌,气体走短路,三段炉温无法控制,被迫提前停系统进行大修。
3.3 Co-Mo宽温催化剂需硫化才具有高活性,为维持其高活性半水煤气中需控制100~150ppm总硫以避免其返硫化失活,如此造成全低系统腐蚀严重,经常出现不可控泄漏而引起系统停车。
脱硫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湿法脱硫包括半水煤气脱硫和变换气脱硫,干法脱硫包括全低变付线脱硫、净化气脱硫和尿素CO2原料气脱硫,目前脱硫存在的主
要问题如下:
4.1 造气烧高硫煤时只能掺烧,否则会造成半脱进口H2S高,在八机高负荷时半
脱出口H2S易超标,H2S低时为兼顾Co-Mo宽温催化剂的活性半脱也不敢脱
得太低。
4.2 静电除尘效率差造成半水煤气粉尘带入半脱塔,半水煤气氧高、溶液温度控制高使副返应加剧,Na2S2O3、NaCNS、Na2SO4等含量增加,变换气CO2高,变脱溶液中NaHCO3含量高均造成氧化喷射槽喷头堵,引起自吸空气量减少、溶液再生差、硫泡沫浮选差、悬浮硫含量高、两塔压差增大,导致压缩机一进压力低、三出压力高、吨氨电耗上升。
4.3 脱硫间歇性加料引起脱硫液有效组份含量的周期性波动,高负荷时有效组份含量波谷遇上进口H2S含量波峰必然引起两脱硫塔出口H2S含量超标。
4.4 间歇熔硫温度高,副反应加剧,蒸汽消耗大,拟改造成连续熔硫工艺。
4.5 全低变干法脱硫效率低,变脱效率也不高,造成H2S传递至后工序,净化气
脱硫、尿素CO2脱硫负荷重,运行周期缩短,H2S易饱和穿透床层带至甲醇合成塔及尿素合成塔,引起甲醇触媒失活和尿塔的腐蚀,给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脱碳对系统影响主要表现在:
5.1 脱碳设计只能通过六机气量,在八机高负荷情况下,PC循环量,气液传质面积、氨冷面积已显不够,尾气超标严重,造成粗醇水份增加,669 CO2微量超标,669再生系统管线堵、再生气回收价值降低、670吸收一进三通堵等一系统问题。
2003年在原有φ3600吸收塔基础上新增了一φ2400吸收塔,气液传质面积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又带了PC循环量增加,氨冷面积更显不足的矛盾,后来利用新铜洗一铜液氨冷器改造成PC氨冷器,矛盾有所缓解。
5.2 夏季为降低PC温度,PC氨冷器负荷重,增加冰机电耗,同时易引起冰机带
氨损坏冰机。
5.3 脱碳负荷重,CO2纯度下降引起尿素CO2转化率下降,氨耗上升。
5.4 由于仪表及自身原因,经常发生脱碳泵抽空、CO2吸收塔液位失控、中压串低压、闪蒸槽液引起系统停车等重大事故。
669工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6.1 全低变炉温波动、甲醇合成温度波动、甲醇循环机跳车均会引起醇后CO大幅波动,造成微量跑高事故。
6.2669 操作费用极高,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铜、醋酸、氨、蒸汽和电能。
6.3 铜液总酸、总氨、铜比控制不好,进铜塔气体中H2S、CO2高,均会污染铜液,造成残渣增高,引起铜塔阻力增大,出塔气体带液。
氨合成工况优化、技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7.1 采用高效内件与高性能触媒配合,以高氨净值,低空速方式运行,降低合成系统压力,减少循环电耗和六段压缩电耗。
7.2 做好触媒装填及升温还原工作,减小气体偏流,缩小轴向及径向温差,使全部触媒活性得以充分发挥。
7.3 在高氨净值、低空速运行方式下,采用高效冷却、分离装置。
7.4 做好进塔气体成分的控制,充分发挥装置的效率。
只有针对上述瓶颈从技术改造入手,以科学生产技术管理为辅助手段,增强生产技术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素质,才能将企业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一企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