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家远 诗书继世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7期┆193
随笔
勤俭持家远 诗书继世长
杨亚荣
家训:勤俭持家远,诗书继世长 出处:待查
译文:勤劳、节俭,能使家庭和家族的积淀、传承更加久远;多读诗书、多学文化,能使个人的气质更加超拔,修为和底蕴更加丰厚。

勤俭持家远,诗书继世长。

据家谱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我们杨家均为当地大户,世代重视教育,提倡“耕读传家”,秉承家训“勤俭持家,诗书继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关心重视子女教育,培养出不少人才,还荫及乡里,铺路架桥、创办或参与创办了侯官寨小学、长安一中等学校。

父亲秉承家族遗训,他自己很爱读书,更是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

不管多忙,父亲都要尽量和我们姊妹一起吃饭,饭桌上聊聊生活中的事,提醒我们不说“下坡话”(泄气话),要说积极振奋的话;说话不敢“胡撂”,说到“相”上、说到“点子”上;聊学习情况,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多学本事,“艺多不压身”;出几道生活中的算术题,讲几个语文趣味小故事,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引导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三句话自我上初中一年级有了自己独立的卧室,父亲就以条幅的形式挂在我房间的墙壁上,我抬眼即见。

父亲从不娇惯孩子们。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时不时就会用这句话训诫我们。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农村。

那时候没有机械,干什么都是用双手。

农忙时节无老少。

龙口夺食的秋夏两忙期间,大人孩子齐上阵,人人都当精壮劳力用。

夏忙天,太阳杠红,我和父母一人一溜子用镰刀割麦,弟弟妹妹整yao (找出几根稍绿一点的麦杆两把,把麦穗头儿理整齐后,两把麦穗头交错一扭,当绳子用来捆麦个子)、再把捆好的麦个子抱到地头的架子车跟前。

我们挥汗如雨,手上磨起很多血泡,胳膊上脸上脖子上都被麦芒划出一道道血印子;打麦场上脱粒,白天忙一天,二半夜连续作战和老天爷抢时间,有一次累得我间隙中打瞌睡,头一垂,被脱粒机的大摆臂打得晕头转向;那时候没有灭草剂,秋天钻进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拔草,地里密不透风,汗水湿透全身,玉米叶子把胳膊脸上划出很多细口子……父亲说:“好好上学,你们以后就能在凉房底下工作”“把这些农活儿干好,以后你们干啥工作再累也没有农民遭的罪吃的苦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懂得了打小吃点苦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这个道理。

记得上初中时,七八月的雨后,从玉米及膝高,到高过人头,要施肥两次。

父亲前面刨窝,我在后面半弯着腰一手端着化肥盆儿,一手用勺子挖着化肥准确地往坑里放,然后一脚将坑边的堆土推平轻压。

雨后的玉米地里沤热沤热,包谷叶子刷得胳膊脸上热辣辣地疼,但抬头看父亲,一步一棵一个坑坑,不紧不慢,很有节奏,我也只有将汗水抹抹喘口气继续默契配合。

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话语,永远留着我们姊妹的心里、骨子里。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我们姊妹几个在单位都是能干、能吃苦的人。

因为我们随时都提醒自己:相较父亲吃过的苦,我现在工作中吃的这点苦算得上什么?!
一到霜降,小时候最大的农事就是提着担笼跟随父母到地里起萝卜白菜,然后由我提到河里一根一根洗干净,再由母亲把萝卜缨子头朝下一棵一棵地倒挂在晾衣绳上,晾干、腌菜。

记得一个初冬的黄昏,父亲携着一身寒气边进家门边拌糟(长安方言,有批评的意思)着:
“沃是谁家娃么,桥北手的河沿儿上,淘洗了的萝卜缨子撒了一地,糟蹋大滴很!……”
我心里一惊。

父亲声音不高,但字字击打着我的心,吓得我大气儿不敢出,默默地拉着风匣烧锅做饭,“噗嗒噗嗒”的风箱声,如同我的心跳,锅洞里窜出的火苗把我的脸燎得发烧。

是我,那个“糟蹋大滴很”的人就是我。

当时快天黑了,初冬的河水把手、脸冻得通红,一大笼缨子也洗得我失去了耐心,随着剩下未洗的越来越少,到最后地上只剩下些许零零散散的碎叶子,零碎难洗,我略作犹豫之后,果断地结束战斗提着洗好的缨子笼就回家了。

丢盔弃甲的“战场”恰好就被劳动回家路过桥头的父亲看到了。

从哪儿以后,我干活再也不敢虎头蛇尾,再也不敢有侥幸心理。

家里一个冬里的饭菜就是腌菜、浆水菜就着包谷粥。

白居易有诗云:
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

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天降白霜,让蔬果们的生长不是以体积增大,而是转向它们的内里酝酿幸福的甘甜,养育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也滋养了我们的精神。

虽然吃了二十多年的城里饭,但是一到秋风起时,我就候鸟一般地想起老家,想起和父母去地里起萝卜白菜,想起当年那个干活偷懒被踩住尾巴的少年的我……
地不哄人。

父亲总喜欢带着我在地头转一转,指着这家的地说:“你看这稗子长成啥咧!不看界石都知道这是**家的地。

”然后慨叹一声“懒汉!”然后指着我们家的地自豪地说“你看咱屋的庄稼,黑黝黝的!种子选得好,肥料上得美!没一点杂草,锄得净净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地不哄人,庄稼容不得你偷半点懒” ……
家族的训诫和父亲这些朴实无华的农业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教育这我们姊妹几个不耍奸溜滑,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作者简介:杨亚荣,女,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新城区励志小学副校长。

喜好朗诵、书画。

现为陕西长安书画院研究员,西安市美术协会会员,新城区书画协会副主席。

(作者单位:西安市新城区励志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