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课件 中图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 第(1)题,针对三种农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它们 对土地、水源、交通等需求不同。乳肉家禽饲养业需 要靠近市场并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园艺业需要充足的 水源;粮食和经济作物占地广,距城远。第(2)题,对 比两图可知,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需求量增多。 第 (3)题,三江平原纬度较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不足;地下有永久 性冻土层,导致地表沼泽化。第(4)题,塑料大棚运用 的是温室效应原理。 • 答案 (1) 粮 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 乳肉家禽饲养业 园艺业 B地距城区较近,有较大市场;园艺业占地面 积较大,不宜离城区太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需 要更大的土地面积
• 本章归纳整合
• 知识构建
专题整合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 业土地。布局农业生产,要考虑的因素有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成本以及产值等, 下面就来综合叙述一下:
•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 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 的自然因素。具体如下: • 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三个方面。 • 光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新疆瓜果甜、 长绒棉生产。 • 热量:决定着温度带,影响农作物的分布、耕 作制度和产量。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 型
特点
典型地区与区位 优势
问题及措施
对我国可借鉴 之处
季风水 田农 业(水 稻种 植业)
问题:小农经营, 调整农业生产 小农经营; 典型地区:亚洲 商品率低,机械 方式和农 东部、南部 单位面 化水平低,水利 业结构, 积产量 中国:南方地区 工程量大,科技 农林牧渔 水平低 高、商 业综合发 品率低; 展;发展 机械化 区位优势:高温 农产品的 多雨的气候, 水平低; 深加工业; 地势平坦, 措施:扩大规模, 水利工 加大科技 土壤肥沃, 发展水利,提高 程量大; 投入,向 科技水平 劳动力充足, 科技水 优质、高 种植经验丰 平低 效农业方 富 向发展
农作物
自然条件
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 水稻 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天然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 暖温带气候区 花生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 • • • •
降水: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如在我国: 降水量大于800 mm——湿润地区——水田农业 降水量400~800 mm——半湿润地区——旱地农业 降水量200~400 mm——半干旱地区——畜牧业 降水量小于200 mm——干旱地区——灌溉农业 (绿 洲农业)
• ②地形: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我国的三大平原); 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副业(我国的东北山地);丘 陵地区,适合发展水果业,梯田农业(山东丘陵、东南 丘陵);垂直高差大的地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横断山 区)。 • ③土壤: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同(江南丘 陵种茶树);肥沃程度不同,影响作物产量(东北平原的 大豆)。 • ④水源:在干旱地区,起决定性的作用(绿洲农业)。 •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 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 (2)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 市场需求量 • (3) 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永冻层厚,导致地 表沼泽化,地下水位偏高,易造成内涝和土壤 水分过多等问题 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 件较差,冬季漫长,生长期短,保温不足,农 作物易受早霜等威胁 • (4) 大棚具有温室功能。白天,阳光可通过薄膜 照入棚内,使蔬菜获得充足的光照,并使大棚 内升温;夜晚,由于大棚薄膜的阻挡,近地面 热量不易散失,棚内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使 大棚内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小环境。
•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 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 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 较合理的农业区位。具体如下: • 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 ( 城郊农业——以生产蔬菜、乳肉、禽 蛋为主)。 • ②交通:影响商品农业的分布(园艺业、乳畜业)。 • ③政策:鼓励或限制农业的发展(商品粮、棉、出口基地)。
• (3) 假如该城市位于东北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 将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限制? • 地 形 因 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 候 条 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若 D 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主要种植原产 于南方的各种蔬菜,以供应市场。运用所学知 识解释采用大棚种植可将南方的蔬菜引种到该 地的原因。
• 【例1】下图是根据德国人杜能于1826年提出 的农业区位理论模式绘制的“某城市郊区布局 示意图”,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
• (1)若城市T1计划布局乳肉家禽饲养业、园艺业、粮食 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图中 A、 B、 C 三地如何安排比 较合理?为什么? • A 地 发 展 ________ ; B 地 发 展 ________ ; C 地 发 展 ________ 。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城市 T1 发展到 T2 过程中,由于 ________ 逐渐扩大 和 ________ 不断增多等原因,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这有力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 ________ 的 影响。
• (3)考虑生产成本,农业产值等因素的影响 • ①生产成本:主要与地价有关,距城市越近,地价越高,生产成本越高。 • ②单位产值:农产品不同、单位产值不同,距城市越近,生产成本越高,农 产品单位产值就应越高。 • (4)特殊的要求 • ①花卉、蔬菜:用水量大,一般要考虑在河流上游的沿岸。 • ②乳牛、家禽:运输量较大,要考虑分布在公路附近。 • ③种植业: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