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页,共17页。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yùnyòng)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 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 背景。B项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D项夸 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第十一页,共17页。
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
第十七页,共17页。
第十三页,共17页。
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 因,于是排斥(páichì)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
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páichì)夷狄的落后思想
第十四页,共17页。
第六页,共17页。
探究2 我国明清时期的早期(zǎoqī)民主思想没能推 动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 卢梭(lú suō)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 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 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 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sān dà)思想家能够从 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 种设想。
第十五页,共17页。
4.“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
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
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
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
第四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反 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带有一定 的民主色彩;提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 (zīběnzhǔyì)萌芽的时代要求。
第五页,共17页。
【参考答案】(2)评价: 积极: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 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 (gòuzh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 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 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 体系,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pǐf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如何评价明清之际思想家。
第3讲 明清(mínɡ qīnɡ)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一页,共17页。
互动探究
第二页,共17页。
探究1 明清(mínɡ qīnɡ)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 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其既得之也,敲 剥天下之骨髓(ɡǔ suǐ),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 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 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第八页,共17页。
内化(nèi huà)训练
第九页,共17页。
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 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 从儒学内部(nèibù)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
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A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
“一成不变之观”是( )
C
A.宗法(zōngfǎ)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第十二页,共17页。
【解析】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zǎoqī)代表人物之一,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文化要义》中, 梁漱溟指出:“周孔种其因,是种封建解体之因,是种国 家融化在社会里面之因。秦汉收其果,是一面收融解融化 之果,还一面在种种问题上收融合统一之果。所谓一成不 变之观,即从此中国便是天下(社会)而兼国家的,从此便是 以儒家为治道之本而摄取法家在内的”,故选C。
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A 上(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zhǔzhāng)“知行
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第十六页,共17页。
【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 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xùngǔ)考据, 选择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C、D两项则不是 文学创作领域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 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第七页,共17页。
【参考答案】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 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jīchǔ)。政 治: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 jīchǔ)。思想文 化: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导致 缺乏相应的思想文化基础( jīchǔ)。群众基础( jīchǔ): 人们深受传统思想影响,难以接受新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