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的全部内容。

月)试题
一.选择题(40*1.5=60分)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只能产生等位基因a
B.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C.基因突变都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有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
2.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3.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与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①为基因突变B.②为基因重组
C.③为基因重组D.④为基因突变
4.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B.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变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材料
5.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E2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E1,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E2形成E1时,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其上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B.基因E2突变形成E1,该变化是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导致的
C.基因E2形成E1时,一定会使代谢加快,细胞中含糖量增加,采摘的果实更加香甜
D.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该种群基因库中基因E2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6.下图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根据图像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正确的是()
A.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
B.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
C.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7.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发生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8.许多化学药剂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野生型水稻用甲磺酸乙酯(EMS)处理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且雄性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判断雄性不育基因的显隐性最简便的方法是让该突变体自交
B.若经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则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
C.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不能恢复为野生型
D.若该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雄性不育基因为显性基因
9.下列有关生物变异来源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图中④的改变
B.图中⑤过程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C.图中的①、②可分别表示为突变和基因重组
D.③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
10.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C.①使tRNA种类增多,④使tRNA数量减少,②③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
D.①④可能导致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 A Y a、X a Y A或X A Y 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12.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13.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芽,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
B.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茎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有的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为56
C.秋水仙素与龙胆紫一样属于碱性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
D.实验表明:用质量分数为0。

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幼芽1 d,诱导成功率最高14。

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野生型植株在基因型均为AA(无A基因的植株表现为矮化植株)。

现发现甲、乙两株矮化突变体植株的相关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矮化程度与a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突变体植株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一个四分体最多含有4个a基因
B.乙突变体植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甲突变体植株的基础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甲突变体植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其自交后代只有一种矮化植株
D.若各类型配子和植株均能成活,则乙突变体植株自交后代中存在两种矮化植株
15.家蚕中,基因S(黑缟斑)、s(无斑)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Y(黄血)和y(白血)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假定两对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无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类型变异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为2∶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B.具有乙图基因的家蚕表现为黑缟斑、白血
C.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D.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16.将基因型Dd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繁殖一代,得到它们的子代。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品系乙植株自交后代全为显性性状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有丝分裂间期形成纺锤体而诱导染色体加倍
C.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D.品系甲植株作父本、品系乙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是三倍体
17.波尔山羊(2N=6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了异常分裂如图所示(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原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3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18.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

下面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型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图甲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图乙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丙三图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19.染色体数目变异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以体细胞内完整染色体组为单位的改变,称整倍体变
异,如三倍体无子西瓜;另一类是染色体组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成染色体组数的完整倍数,称为非整倍体变异,如21三体综合征。

而非整倍体变异又包括如表所示的几种常见类型。

请据表分析,若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则有关子代的叙述,合理的是(假设人类21四体的胚胎无法发育)()
名称染色体数

染色体类型
单体2n-1(abcd)(abc-)
缺体2n-2(abc-)(abc-)
三体2n+1(abcd)(abcd)(a)
四体2n+2(abcd)(abcd)(aa)
双三体2n+1+1(abcd)(abcd)(ab)
A.子代可有2
B.若三体的胚胎约有50%死亡,子代出现三体的概率为50%
C.若三体的胚胎约有50%死亡,则子代的致死率为2/3
D.若母亲的卵细胞均正常,则子代患病的概率为25%
20.豌豆的高产与抗病基因分别用A、B表示,为了培养能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豌豆植株,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育种图解,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仅发生在图示Ⅰ、Ⅳ过程中
B.图中Ⅰ、Ⅱ、Ⅲ属于单倍体育种,过程Ⅲ所获得的豌豆植株不但弱小且高度不育
C.图中Ⅲ、Ⅳ过程均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Ⅳ过程可得到四倍体高产抗病豌豆
21.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
B.与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①⑤⑥过程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图中A_bb的类型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D.④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2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4.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5.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26.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叶猴进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距今46万~26万年前和50万~25万年前从黑叶猴分离出来。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成为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彼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使黑叶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变化形成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黑叶猴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从一个物种发展为三个物种意味着自然选择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27.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28.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29.为研究番茄的抗冷性,将美国不同纬度和不同种的番茄幼苗培养在相同温室中,然后将所有幼苗经历7天的冷处理(0 ℃),再转移至温室,培养7天。

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更容易产生抗冷性突变
C.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
30.甲海岛上的某种鸟部分迁徙到相互隔绝的乙、丙两海岛上,如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1-黄色、b-灰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环境相同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上B1基因的出现是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
31.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而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

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

观察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于外界环境中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33.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错误!和HPO错误!等离子有关
34.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35.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36。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3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②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
D.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④、①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
38.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39.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40.下列有关限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被水解的磷酸二酯键有2个B.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C.—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不同
D.只有用相同的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才能形成重组质粒
二.填空题(共计30分)
1.(7分)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

根据题中所示的图、表回答问题: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U
C
A
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精氨酸G
(1)图中Ⅱ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Ⅰ过程叫________。

(2)除赖氨酸外,对照表中的密码子,X表示表中哪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X是甲硫氨酸,且①链与④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么④链上不同于①链上的那个碱基是________。

(4)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________,它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如图表示培育小麦的几种育种方式,纯种高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纯种矮秆不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株A培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自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株B的培育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如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甲箱乙箱
世代
果蝇数A T1E果蝇数A T2E
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
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
第七代50067%52%65。

2%42096%66%65。

8%
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5%
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4.(7分)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图中________(填字母)液中的CO2浓度最高。

(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________(填字母)液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_(填字母)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高二月考一生物答案2018。

9
1.D
2.A 3。

A 4。

C 5.D 6。

C 7。

A 8.B
9.A 10.D 11.C 12。

C 13.C 14.D 15.A 16。

D
17.C 18.D 19。

B 20.D 21。

D 22。

A 23.C 24。

D
25.C 26。

C 27.B 28。

B 29.B 30.B 31。

A 32。

D
33.D 34。

D 35。

A 36.D 37。

C 38。

C 39。

B 40。

B
1.(7分)答案:(1)核糖体转录(2)丝氨酸要同时突变两个碱基(3)U (4)简并性增强了密码容错性,保证了翻译的速度
2. (6分)答案:(1)杂交育种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锈病基因集中到F1上通过基因重组使F2中出现矮秆抗锈病植株(2)基因突变(3)植株C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不可育)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
3。

(10分)答案:(1)种群
(2)物种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
(4)甲 E 45.5
4。

(7分)答案:(1)内环境(2)D (3)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4)B 缓冲(5)A 水肿
高二月考一生物答案2018.9
1.D
2.A 3。

A 4.C 5。

D 6.C 7。

A 8。

B
9。

A 10.D 11。

C 12.C 13。

C 14。

D 15.A 16.D
17.C 18.D 19.B 20.D 21。

D 22.A 23。

C 24。

D
25。

C 26。

C 27。

B 28。

B 29。

B 30.B 31.A 32.D
33。

D 34。

D 35.A 36。

D 37.C 38.C 39。

B 40。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