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学(6) 叙事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外聚焦,又称为“戏剧式”聚焦。
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所知道的 少,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 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叙述只提供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人物外 貌和环境的描写尽可能简略,没有任何 人物内心活动的披露。
小说叙述者从本质上说是全知的,正如沃尔夫 冈·凯瑟所说,采用限制视角不过是一个风格问 题,是一种技巧,而非本质问题。对于接受者而 言,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人物和意蕴思想都是叙 述者一手操办的。为了取得某种特定的叙事效果, 叙述者采取自我限制,暂时地隐退自身,将某一 人物置于叙事的前台,作为接收全部信息的中转 站,一切叙述都通过视点人物来演绎。
此处写四娘性情端庄稳重,“内秀外朴”,若正 面刻画人物性情,则可能使文章或流于辞藻堆砌,
或文笔呆板。而视角的转换,聚焦的外移却 顿然使文笔灵活跳脱。在刻画四娘的同时活 现出家人的丑恶嘴脸,从而使文笔虚实相生。 但明伦对此法有清醒的认识,他于此点批道: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炎凉丑态,极力推 出。在他人竭尽心力,只说得一旁,心至顾 此失彼;即两旁并写,亦难免纠缠拉杂。扑 克其轻描淡写,急弦促响,数语中如珠盘错 落,如飞瀑激扬,又噌吰,大声发于水上, 如闻无射之音,此为何等笔力!”这种“一 笔但作两笔使”的叙事谋略,即《聊斋》虽 短篇而叙事详尽委婉的奥妙所在。
西方叙 事学界
卢伯克:“视角”; 布鲁克斯、 沃伦:“叙述焦点”; 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体态”; 热奈特:“焦点调节”(聚焦)。
引入中国:
罗钢:特有关聚焦的理论。
申丹:有所扬弃,但仍坚定以热奈特之“叙述声音”与
“叙述眼光”区分为基础。
胡亚敏:从热奈特的聚焦理论出发,认为视角的基本类
文学作品,尤其是虚构的叙事作品,其人 事、心理及结局都是作家“因文生事”、 “澄怀格物”的结果。因此作者拥有上帝 般全知全能的权利。任何叙事眼光的采用 只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一个策略,与作家 及作品的风格相关,而非本质问题。
“小说叙事人是全知的,叙事人具有只有
上帝或诸神才具备的能力”,“采用限制
叙事人,即放弃全知、敏感的叙事人形象,
不过是一个风格问题,而非原则性问
题。”
——沃尔夫冈·凯瑟
四、视角的选择与转换:
特定视角的运用,往往见出作者的匠心,寄寓 其独有的审美关怀。同时,从视角运用的类型 学上看,作者对叙事视角的选用和偏爱,又是 受一定历史文化、所叙题材以及作者个体所具 备的创作天赋等因素的影响。视角理论的成熟 和系统化,是20世纪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 出“叙述视角”之后的事,传统小说家对视角 艺术的运用多处自发阶段。
第三人称 叙述方式:讲述;展示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一节 视角的含义与类型
一、视角的含义:
“视角”原出于绘画透视学。画家写生要善 于选择“最佳视角”。所谓“最佳视角”就 是指画家观察生活、描写人物、揭示人物的 精神特征,掌握人物与景物的准确对比度和 调整光线明暗关系的一个最恰当的角度。
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 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 事的关系问题——调节。 ——英·卢伯克《小说技巧》
(一) 区分人称的重要性:
叙事人称有第一、二、三人称,本世纪中叶以 来,有些理论家对人称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认 为所谓人称的出现是个骗局:人们先是发现第 一人称叙述者,紧接着又发现第三人称叙述者 实际上都不能代表作者,都仅仅不过是作者虚 构出来的两个故事讲述人,这命名人们不再觉 得在二者的区别中间隐藏着什么重大的意义, 因此,认为人称的区别没有实质意义。如鲁迅 《故乡》中的“我”,不能简单地看成是鲁迅。
第一次将人特的视角与叙述者的视角区分开来的 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因为在当时,爱玛 式的婚外恋是不见容于社会的,作者担心自己也 会因此被公众扣上一顶伤风败俗的帽子,于是他 在写作时便有意识地将人物的视角和叙述者的视 角区分开来,以便在旁人诘难时,他可以辩解说, 这些肮脏下流的念头都是人物的,与作者无关。 实际上这就是运用了“人物内部聚焦”。
[3] 第一人称“我”作为目击者。叙述者是故事所表 现的情境和事件中的次要人物,位于故事的边缘, 如阿城的《棋王》。
[4] 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叙述者是故事的主 人公,位于故事中心。如《麦田里的守望者》
[5]多重选择全知角度,叙述者外在于故事,但采 取不断改变的内在角度。如《到灯塔去》
[6]选择全知角度。叙述者外在于故事,但采取某 一人物的观点作为固定的内在角度。如《一个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
以作者评论为例。在萨克雷《名利场》的第 十章,叙述者在描述了丽贝卡在性情上的种 种变化之后,作了这么一番评论:
我们的丽贝卡采用了谦恭顺从的一套新作法, 这究竟是否出于真心还有待于观望她往后的 历史。对于年仅20 岁的人来说,要常年累月 地弄虚作假,一般难免露出破绽。然而,读 者一定还记得,我们的女主角虽然年龄不大, 却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如果读者到现在还 没有发现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那我们 的书就白写了。
[2]“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没有固定视 角的全知视角,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 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托多罗夫称 之为“叙述者>人物”。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 是没有固定的观察地置,叙述者可以从任 何角度、任何时空进行叙述,并对事态发 展、人物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了如 指掌,而且还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视角。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率先以“聚焦”取代 “视角”、“视野”,并将聚焦分为三种:
[1] “内聚焦”,即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 况,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此类型又 可分为三种形式:
(1)固定式,叙述眼光固定于作品中的某一人物, 并保持不变;
(2)不定式,叙述者的眼光是流动的,焦点人物可 以在故事人物之间不断切换;
叙事视角: 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 的角度。在叙事作品中,视角体现为文本看世 界的角度和特殊眼光,它也是作者将现实人生 转换成艺术人生的透镜。
林海音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 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 会风貌。
英子看小偷:
英子在家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 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 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 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 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 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如鲁迅祝福在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从逻辑上看仍是我所讲述的但我没有参与到祥林嫂的世界中去没有和这个世界的人物发生联系所以作者在讲叙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退出故事之中的手法其作用是扩大叙事的范围增加自由度并使讲述的事情更加客观
小说叙事学
第六讲 叙事视角
廊坊师范学院
第五章 叙事视角
视角概说:含义与类型 聚焦: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人称: 区分人称的重要性
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 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
——张爱玲:倾城之恋(1943年作品)
多重式聚焦:
适三郎完婚,戚眷登堂为餪,姊妹诸姑咸在,惟 四娘不见招于兄嫂,忽一人驰入,呈程寄四娘函 信,兄弟发视,相顾失色。筵中诸眷客始请见四 娘,姊妹惴惴,惟恐四娘衔恨不至。无何,翩然 竟来。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 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 娘也:而四娘凝重如故。众见其靡所短长,稍就 安帖,于是争把盏酌四娘。 ——《聊斋志异·胡四娘》
型主要有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类。
赵毅衡:主张从宽分类,并用“角度”指代“视角”,
他认为“叙述角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叙述者自我限制 的问题”,全部叙述可分为“全知叙述角度”和“有 限叙述角度”。
祖国颂:以叙述者的隐显归纳出表现自我式、隐藏自我
式和人物视角式三种类型。无论分类何其纷纭复杂, 所有这些分类都不外乎是从构成叙事视角的三个要素 入手,即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叙述介入。
二、叙事视角的类型:
视角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它以叙述者 与故事之关系为圆心,同时辐射到作者、隐含 作者,作品人物,读者诸因素,是叙事谋略的 枢纽。理论家可以从其中任意一对或几对为支 点,归纳出自成体系的视角模板,但每套模板 又总有不周之憾。因此,尽管近二十年叙事视 角是西方叙事学中讨论最勤的理论论题,但迄 今,学界仍未能达成共识。
这种分法在理论上看似乎泾渭分明,而又能包罗 万象,但运用到具体的作品分析中却并非如此。 热奈特也意识到这一点,他说:“聚焦方法并不 总运用于整部作品,而是运用于一个可能非常短 的特定的叙述段。另外,各个视点之间的区别也 不总是象仅仅考虑纯类型时那样清晰,对一个人 物的外聚焦有时可能被确定为对另一个人物的内 聚焦。”
五、人称:
叙事者以什么样的身份来讲叙事件,叙事者是 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还是无关的人,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人称。
现代小说中,作者为追求特定的审美效果,人 称也自觉地成为其叙事策略之一。如普鲁斯特 对《追忆似水年华》的改写,《麦田的守望者》 之“我”所设定为小儿童所特有的真实感,以 及鲁迅《彷徨》集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我”所 造成的“自我间离”效果,都是对人称这一策 略运用的典型例证。
然而,叙事人称与叙事效果之间是否有直接且 重要的关系呢?
(二) 第一人称叙述:
基本特征: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就 象其它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 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完全是统一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与小说 人物处同一虚构的艺术世界中,“叙述”的我同时是“经验”的 我。因此,多局限于限知视角之中,“我”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 也可以是目击者。如《绛妃》(卷六)中“我”是主人公,而《偷桃》 中的“我”则是目击者。所述故事给读者增添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
[1] 叙述的我与经验的我统一,给小说营造出一种客观真实的效果, 可信感强;
(3)多重式,即以不同人物的眼光叙述同一件事。
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 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 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 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 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 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 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 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 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 地。白公扪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 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 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 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
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霎眼就过去了。你年轻 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 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 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 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 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 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 怯的眼睛。
[7]戏剧性模式,叙述者外在于故事并采用外在角 度
[8]摄影机式。忠实地记录各种杂乱无章的,似乎 是无选择、无组织的场景。
三、聚焦:
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 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普林 斯《叙事学辞典》)
聚焦,即作品展开情节的观察点,也就是叙事者所 借用的叙事眼光。
物并采取内在角度。 [3] 第三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
物但采取内在角度。 [4] 第三人称客观视角,相当于布鲁克斯的作
者——观察者角度。
(三)弗里德曼:
[1] 编辑型全知视角,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 全能,并不断对故事进行干预,如托尔斯泰《战 争与和平》。
[2] 中立型全知视角,叙述者依然置身于故事之外, 依然是全知全能,但不对故事进行干预。
(一)布鲁克斯和沃仑:
[1] 第一人称自传性叙事角度,如狄更斯《远 大前程》
[2] 第一人称观察者角度,叙述者是小说中的 一个次要人物,如阿城《棋王》
[3] 作者——观察者角度,即外在角度,如 《白象似的群山》
[4] 全知作者的角度,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 丝》
(二)格雷麦斯:
[1] 全知角度。 [2] 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