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15.道士塔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5.15.道士塔课后知能检测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坍.毁(tān)憨.厚(hān)
掉色.(shǎi) 岿.然不动(ɡuī)
B.婀娜.(nuó) 偌.大(nuò)
歆.羡(xīn) 一声不吭.(kēnɡ)
C.脖颈.(ɡěnɡ) 霓裳.(chánɡ)
朔.风(shuò) 不蔓.不枝(màn)
D.倒溯.(sù) 跋涉.(sè)
鞠.躬(jū) 歃.血为盟(shà)
【解析】A项,“岿”应读kuī;B项,“偌”应读ruò;D项,“涉”应读shè。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呆滞酝酿难以记数对牛弹琴
B.藩台筹划才华横溢蛛丝马迹
C.官邸哄骗窗明机净缘木求鱼
D.糟践辨驳风餐露宿雕梁画栋
【解析】A项,记—计;C项,机—几;D项,辨—辩。
【答案】 B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此,社会上褒贬不一。
其实,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续《红楼梦》的话题,一直众说纷纭。
比如对高鹗版本,俞平伯和鲁迅就看法迥异。
俞平伯认为曹雪芹与高鹗二人的环境、心境、思想、情感及文学功力手段,皆相去甚远,高鹗版本“光荣地失败了”。
鲁迅则认为高鹗之续不仅对原著“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伏笔探佚钩
沉,更重要的是对曹雪芹的悲剧命运,有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于是才有两心的“偶或相通”。
有人则认为:那些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续作,无不是下里巴人,皆成浮云。
A.众说纷纭B.迥异
C.同病相怜 D.下里巴人
【解析】A项,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B项,迥异:指不同。
C项,同病相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D项,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文中的否定之意不符,应改为“狗尾续貂”。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持有疑虑,这是一时难免的。
我们愿意积极与他们沟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疏导和化解。
B.各种传媒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商品信息的有效手段,早已受到生产厂家、商家和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C.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
D.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府并不只热心于通衢大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偏远贫穷地区的温饱问题。
【解析】B项,句式杂糅,“为……所青睐”、“受……青睐”只能用一种结构;C 项,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D项,“并不只”与“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答案】 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解析】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
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屈一下。
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
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
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
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
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6.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王道士是个“农民(老农)”,还写他的勤劳、认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写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这里的关键不是表现他的“勤劳”,而是写他把敦煌石窟看成了他私人的宅院,愿意怎样处置便怎样处置,写出了他的狭隘、占有欲。
下边接着写“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里的“认真”,实际上是写他愚昧无知下的固执。
由此可知,这里的“农民(老农)”不是指全体或一般农民,而是指愚昧、狭隘、贪心的那一部分农民。
7.“道士”本来就是“道士”,作者为什么说“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道士本来是道教信徒,是以研习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为本务的,而王圆箓作为一个道士,却来看管“堂堂佛教圣地”,看管就看管吧,却要毁掉壁画和雕塑,当他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破坏活动之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道士“身份”,但他并不是研习道教,而是以几个丑陋的泥巴人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细节的描述既是对历史的讽刺,也隐含着深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愤激。
8.这一段共用了四个“惨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两个“惨白”是实写,后两个“惨白”是虚写。
虚实相衬,深刻表达了作者面对中华文化瑰宝惨遭劫难的巨大痛苦和无奈。
9.“住手!”以下文字写王道士还“转过脸来”等,是否真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写面对“我”的呼喊,“王道士转过脸来”等表现,虽然生活中不真实,但符合艺术的真实,作者因为“失宝”的巨痛,所以将死去多年的王道士揪出来进行责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阳关雪(节选)
余秋雨
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
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步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越来越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层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
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与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10.结合三、四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在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朋友情至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11.从第五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乐观。
(2)眼光放得远。
(3)告别步履放达。
(4)充满自信。
12.第六自然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
(2)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
(3)与下文的“九洲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阳关坍弛了”等内容相照应。
四、语言表达
13.台湾中学生暑期联谊会代表团来访,主客双方准备安排一次手拉手旅游,两校各有20名学生代表将同游西安的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
假如你就是主方的一位同学,你将如何向台湾同学介绍这两处名胜呢?请你写两段文字,既能引起朋友的兴致,又能将两处景点联
系起来,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著名故都西安的东郊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被称之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大多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2)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在通向中亚、西亚的丝路南北分合点上,有一座寺院林立的古城,这就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所在地敦煌。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段文字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5个字)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陕西省《关于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的请示》未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国家文物局认为,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与秦始皇陵有密切联系,暂不同意对该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于2003年被发现。
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认为,这处中字型大墓应该属于君王级别,他推测墓主人或许为秦末代皇帝子婴,“不过在发掘以前无法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就要把握文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所谓关键信息,主要是指读者最关心的内容。
就本题而言,关键信息就是“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或许为秦末代皇帝子婴”的,及国家文物局的处理意见。
然后,根据字数要求整合信息。
【答案】疑为秦末代皇帝子婴的一处墓葬暂不发掘。
(或:暂不发掘疑为秦末代皇帝子婴的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