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道德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吸毒现象蔓延
吸毒现象在美国最为严重。全美共有近 50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其中吸毒者有 620万。 在泰国,使用兴奋剂的现象已经扩大到 青少年。 在法国,据统计,吸毒的中学生占中学 生总数的7%。
(4)两性关系混乱
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 80%是未婚女孩。这不但猛烈地冲击了美 国社会的道德准则,还严重地困扰了美国 的经济和福利秩序。朝野上下惊恐不安, 有的甚至惊呼:“美国的没落,不是经济 和军备实力,而在于未婚母亲和私生子!”
5、传统道德教育的回归
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特点:强调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强调教师 和家长的权威,反对个性解放。 进入80年代,尽管西方经过了六、七十年 代道德教育的复兴,但日益严重的社会犯 罪和道德沦丧问题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 而出现了回归传统道德教育的趋势。
1985年在加拿大召开了德育世界大会, 加强道德教育开始在西方国家畅通无阻。
3、改革学校德育
(1)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
美国提出把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 即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 义务的公民。 法国提出使学生发展成为公民、劳动者、 具有自律精神的自由人。 英国政府规定,把培养理性的、自治的 个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
(2)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
强调社会公德教育; 突出爱国传统教育; 加强劳动教育; 强化法制教育; 重视群体教育; 加强性教育(性生理、性心理、 性卫生、性道德)。
①保存民族传统特色的需要; ②亚洲文化意识的觉醒; ③西方物质主义极端化的教训。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待国家,“精忠报国”,这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对待社会,以“仁”为本,以“义”为 上; 对待他人,“推己及人”是中华民族处 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 对待家庭,“孝悌”是家庭生活的道德 规范; 对待自己,“修身”是个人道德的准则。
3、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综合化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社会制约性 和客观规律性。 东西方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确定道德教 育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思想不同。 目前,东方的“社会本位”与西方的 “个人本位”趋向于综合。
4、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
东西方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各科教学、 课外校外活动、“第三教育”。 区别是:东方国家大多侧重于道德课的 设置,如新加坡实行“德目主义”;西 方国家大多侧重于道德课以外的其他途 径,如美国实行“全面主义”。
(一)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简史
1、传统道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新道德教育的萌芽 3、道德教育的荒芜 4、道德教育的复兴 5、传统道德教育的回归
1.传统道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19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主张道德说教和权威主义,强调个 人的服从,反对个性自由。 传统道德教育是一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 强调体罚、惩戒 (如斯巴达教育、中世纪 的学校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 行为习惯。
日本青少年被称为“消沉的一代”:他 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赛车手、喜剧和影视 演员;他们不喜欢数学和自然科学,立 志成为美容师和电脑游戏制作者;他们 头发乱蓬蓬、穿着五颜六色的奇装怪服, 打扮得更像“外星人”。
(2)校内暴力增多
美国的校内暴力主要表现为校园枪击事件 不断增多。
据美国发布的一个调查表明,1999年,在 七年级、12岁以内的孩子里,几乎有1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曾带枪去过学校,47%受调查的学生说 很容易得到枪或其他武器。带枪上学的学 生中,三分之一的学生用枪威胁过同学或 老师。
各国的具体做法:
日本松下电气工业学校进行“松下七精神” 的道德教育,即“产业报国、光明正大、 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 势、感恩报德”。 英国为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政府一次 性拨出两亿英镑的巨款作为德育投资。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我们之所以存在着 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花的钱不够多, 而是因为我们的钱花得不得当。”
③ 学校方面
学生学习压力大; 对违规学生的惩罚苛刻; 学校德育工作不得力。
(三)各国采取的措施
1、重视“德育投资” 2、制定防范措施 3、改革学校德育 4、强调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
1、重视“德育投资”
“德育投资”主要指为了加强道德教育 而进行的财力上的投资,也包括道德教 育方面的“人力投资”。 如设立道德教育研究机构、给学校配备 得力的校长和教师、培训道德教育的师 资和管理人员等。
2、西方道德教育“到东方寻求答案”; 东方道德教育向“过去”汲取传统美德
西方“到东方寻求答案”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 经济发展呈现“集团化”特点,集体主义文化 将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
②传统文化的制约。
– 西方国家对偏重“知”的教育开始反思,把目 光转向以偏重“德”的文化传统为主体的东方
东方向“过去”汲取传统美德的原因:
2、新道德教育的萌芽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特点:反对道德说教,强调个性自由, 强调教育对个人需要的满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杜威的道德教育观点; 耶鲁大学的品格教育研究。
3、道德教育的荒芜时期
时间: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特点:强调教育对国家需要的满足,强调科 学技术教育,忽视道德教育。 二次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教育的 职能和方向,国家的需要、权力而不是个人 的教养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是否优秀的标准。 教育的目标转向培养科学家、工程师。
日本中小学生讲文明,有礼貌,遵守社 会秩序,勤奋好学,穿着整齐,精神饱 满。
新加坡的中小学生也被认为讲文明、遵 守秩序、爱护环境等。
1、中小学生品德问题的表现
(1)思想意识落后
俄罗斯的青少年议论最多的是零花钱的 问题。 美国青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 法国青年被称为“被牺牲的一代”。 德国青年被称为“一代未知数”。
针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韩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青少年保护法》 规定,出版物、电影、广播节目等有猥亵 和暴力等内容时,必须标明“未满18岁不 得收看或收听” ,违反规定的最严重的要 判处3年徒刑。 意大利电视台98年一致同意,从早晨7点到 晚上10点30分,电视台禁止出现色情和暴 力镜头。这一行为准则将由一个监督机构 监管。
4、道德教育的复兴
时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特点:强调个性自由、个人的独立发展, 反对道德说教和权威主义。
道德教育的复兴源于社会道德的混乱和社 会问题的加剧。批评家指出:社会责任心 和正义远比技术上的高明重要。 于是,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有关 学说,一度备受冷落的道德教育得到人们 空前的关注。
在法国,女孩子开始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 龄是15岁,男孩子是16岁。
英国也面临着少女母亲不断增多的问题。
(5)破坏公物严重
美国每年用于修复被中小学生破坏 的学校财物达2亿美元。
英国2005年3月22日发布调查报告说, 近一半的教师因学生行为恶化而出现心 理健康问题。
学生的破坏性行为包括破坏学校公物、 威胁、辱骂、将教师反锁在教室外、给 汽车轮胎放气、偷钥匙、朝学校教职工 扔鸡蛋、吐唾沫等。
二、我国道德教育改革
(一)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 (二)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思考
(一)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
1、从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来看 2、从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 题来看
1、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个人主义滋长; 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沉渣泛起; 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 受到很大损害; 行业不正之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 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屡禁不止。
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虽不象前一 阶段有众多理论学说的出现,但对道德 教育研究的热情未减,这从出版的著作、 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召开的国际会议的 次数日益上升的趋势可以得到证明。
(二)国外中小学生的品德问题
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而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俄罗斯、日 本、新加坡、德国等。 在俄罗斯,校园里很少有违法乱纪的现 象。学生在公共场所也都很注意社会公 德。
(3)优化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直接法是指通过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对 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间接法是指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而是 通过各门学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四)国外道德教育发展的特点
1、各国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世界面临的社会和道德危机:犯罪率上 升;毒品走私猖獗;失业率猛增;腐败 现象越来越普遍。 美国认为:光有品德没有知识是脆弱的, 但光有知识没有品德是危险的。 日本把“智、德、体”改为“德、智、 体”。 英国建立“社会道德委员会”等专门机
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名品性、德 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准 则行动时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性 或倾向。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二者的区别:
道德的产生、发展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 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个别人 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 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 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德育与道德教育、品德教育
德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 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狭义的指道德品质教育(品德教育) 。
道德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
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 育(品德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 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 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这里指的是广义的道德教育。
国内外道德教育改革
我国 国外 道道 德德 教教 育育 改改 革革
一、国外道德教育改革
(一)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简史 (二)国外中小学生的品德问题 (三)各国采取的措施 (四)国外道德教育发展的特点
1、转变观念
关于个人的欲望; 关于人的两个基本需要;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变革带 来的影响; 关于社会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德 育的一元化。
2、制定防范措施
针对校园暴力:
美国马里兰州掀起“化枪为犁”运动;克 林顿总统98年宣布实施“整顿校纪、减少 罪案”的计划,并决定拨款1750万美元; 据2002年美国《教师杂志》的统计,有 2%的学校所有学生每天要接受金属探测器 的检查,以防止武器进入校园。
针对“性”问题:
英国政府于1993年颁布《中小学性教育 法》,规定所有公立中小学应有计划地向 在校生进行性教育。 美国近年来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讲文明、 保贞洁”。1994年有22万青少年在国会公 园作了“婚前保卫贞洁、真爱可以等待” 的宣誓,政府随即制定了一项“反青年未 婚先孕计划”,并投资4亿美元在全美实施。
女孩:老师说损坏课桌是不道德的行为… … 男孩:这算什么,我爸爸还在长城上刻字呢!
2、学生品德问题产生的背景
③②① 学社家 校会庭 方方方 面面面
① 家庭方面
不完整家庭的影响; 父母监督不够或管教不当; 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
② 社会方面
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的负面 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 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校园枪击事件的频频发生,严重干扰了 学校的正常工作。芝加哥的一位教师撰 文道,“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主要不是教 学,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因为许 多学生都是带着手枪和刀子进教室的。”
据统计,在2001年,美国有10%的教师 受到过学生的恐吓。
日本的校内暴力主要集中在“欺负弱小” 的问题上。
据近年的统计,日本所有公立中小学中, 30%的校园里发生了暴力行为,有37%的 高中校园发生了暴力行为。
2、青少年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心 责主 所讲 严 不 义 道 知
理 任体 滋求 重 勤 有 德 行
素 感意 长功 劳 所 观 失
质 识 利 俭 抬念衡
差 差 , 朴 头模,
,, 拜
,
糊品
意缺 金
享
,德
志乏 主
乐
利两
薄社 义
主
己性
弱会 有
义
主
(二)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思考
1、转变观念 2、实现学校德育的社会化 3、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4、设置大德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