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仲景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中心问题: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辨证要点、临床运用思路如何?
病案一
【病史资料】(引自《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
刘某,男性,32 岁,2001年 8月16日就诊。
现病史: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2次,腹痛、腹泻水样便 5 次。
1d前在外就餐后夜间突然呕吐,腹痛腹泻,自服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片 2次,疗效不显。
感腹痛腹泻加重,大便可见粘液,里急后重,伴头昏身软,发热畏寒,口干渴。
既往史:无特殊。
体检:患者面色无华,神疲,腹部压痛以左下腹明显,肠鸣亢进,舌红,苔黄,脉数;T39.2℃。
特殊检查:血WBC13×109 /L、N 0.88,大便常规见粘液便,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 1-3 个。
【辨证论治思路】
一、主证分析
患者有明显的表证发热畏寒,如原文中所指出“表未解也”;下利数次,自服药无效,正为“利遂不止”;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正如中医所言“下痢赤白”,是由外感时邪疫毒,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与饮食不洁,邪从口入,滞于脾胃,积于肠腑。
饮食、湿热积滞其中,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
二、证型分析
患者的腹痛,里急后重本身就是一种湿热互结的体现,火性急,暴注下迫,故里急下利。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下重难通,壅遏气机,气机不畅,则有腹痛。
患者的舌红苔黄脉数亦清晰的表明此证属热。
三、立法处方
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治疗表证未解,里热挟表邪下利之证的名方,加减用于此处正合清热止利,表里双解之意,即葛根25g,防风15g,金银花 2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 10g,白芍15g,木香 15g,当归10g,藿香15g,大黄6g,白头翁20g。
每日 1 剂,分早中晚 3次服用,并嘱其饮食清淡,忌生冷。
【辨治结果与思考】
如单从患者呕吐,腹泻来看此证,有可能误诊为泄泻。
见此证须着重抓住患者主证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注意泄泻无里急后重,一般少有腹痛或发热,病势轻浅;而痢疾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下痢赤白脓血便,有里急后重,伴腹痛、发热,病势重,病位涉及脾、胃、肝、肾,当以清热解毒化湿为法。
需要指出的是,泄泻与痢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者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
”
方中葛根清热解毒,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痢;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和中止痛。
腹胀腹痛甚者加木香、白芍、厚朴调气和血止痛;食积腹胀拒按者加神曲、麦芽、槟榔行气导滞;头身重困、呕吐者加藿香、紫苏梗、制半夏、苍术、厚朴解表除湿,和胃理气;热毒甚加白头翁、金银花、黄柏、秦皮加强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湿热甚加当归、大黄、槟榔、木香、白芍行气和营、清热解毒。
药吻病机,其效佳良。
3d 后复诊,症状、体征消失,仍感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查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大便常规恢复正常,继以健脾除湿和胃方药3 剂而病愈。
【转归及对策】
转归一:
本证一般预后良好。
经过正确治疗可在两周左右痊愈,一般说来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不发热者轻发热者重。
转归二:
迁延日久两个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愈,可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连理汤等治疗
病案二
【病史资料】(引自《中医研究》2005,18(4))
患者,男,41岁,于2004-8-12初诊。
现病史:发热1周,,头痛如劈,以前额痛,痛连双目,鼻干而热,后项拘急不适,伴胸闷而气短,恶心,呕吐纳差,大便溏薄,双小腿肌肉酸胀。
曾予头孢曲松钠联合洛美沙星抗炎治疗,患者热退,停药3d后,复发热再用此法无效。
既往史:无特殊。
体检:体温40.5℃,,舌质红,苔黄而厚腻,脉濡。
特殊检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无特殊。
脑脊液示潘氏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思路】
一、主证分析
患者主证明显,为中医的头痛证,是因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也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二、证型分析
患者头痛如劈,以前额痛为主,正是阳明经所行之处,由湿热内蕴,风火上攻所致,为阳明风燥,太阴湿热之阳明头痛。
三、立法处方
拟清热祛湿,疏风柔筋为法,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神曲、藿香、厚朴、六一散、青蒿2剂,水煎服。
嘱1剂连煎3次,第1剂轻煎,以取药性透邪出表;第2剂浓煎,取药性内清其里;第3剂取汁频服以增加药效。
【辨治结果与思考】
《医学入门》言:“葛根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
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关额痛乃宜,沤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
由此可见,本方以入阳明经葛根为主药,功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而本方主治为阳明经之表证,又因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性为风燥,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故其主症可以表现前额痛连后项,目痛而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
本方由于其病势表现为由伤寒邪气由阳入阴,内犯太阴,故其症状表现可以为热利下迫,里急后重,或伴喘促汗出,而舌质红,苔可黄腻。
服方1剂后,患者次日即热退,头痛骤减,但感有头晕不能站立,后项拘急不适感无缓解,继服第2剂,患者唯觉后项拘急不适,为筋失柔润所致,在上方中去青蒿,加白芍,继服3剂,症状消除,黄腻舌苔消除大半,脉转微弦。
继用三仁汤调理1周后出院。
【转归及对策】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短,治疗较易,预后较好;内伤头痛,一般病程较长,反复不愈,治疗较难。
有些头痛,因风火上扰,或阳亢化风,可并发中风、目盲或眩晕等病。
应注意休
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物,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限制烟酒。
若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
在头痛缓解后应注意情志、饮食及寒温等的调护,以防复发。
理论探讨
一.方解:
葛根味辛性凉,其气轻浮,既可净表邪,解肌热,又可清肠热,止烦渴,而且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故为治泄泻之圣药。
黄连苦寒,苦能胜湿,寒能胜热,能降一切有余之实火,在上清风木之目疾,中以降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利,故为治痢之最。
金代.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利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利,故治痢以之为君。
”芩连苦寒,降火去湿而止泄利;炙甘草,扶正益气,调补下利之虚。
诸药共奏表解里清,利止喘平,表里双解之功。
从本方用药分析,此证乃表邪为少,里热居多,故表里证之比,以三表里七为宜。
二.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菌痢、小儿腹泻、慢性结肠炎、肠伤寒、小儿麻痹症等。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黄连、黄芩均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而以黄连为强,黄连对多型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以及多种其它病原微生物均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黄芩还能显著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并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本方临床治疗脉结代有效,而对其组成各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多有研究。
医案选读:《江西中医药》1963;<8>,21
张志民医案:陈某某,男,5岁。
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二次,拉稀二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微黄,脉沉数。
认为均系胃肠症状,病属在里。
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与葛根芩连汤,3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