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④。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①卢龙塞: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为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

①汉皇年:汉皇时代,此处以汉指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隆冬季节,寒风裹着雨雪,三军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卢龙,同时暗示战事紧急。

B.五,六句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表现了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C.七、八句写有圣主的支持,唐军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唐皇会有更多的封赏,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D.诗歌运用了渲染、象征、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技巧,既有歌行体古诗韵律流转的特点,又不乏近体诗的对仗工整。

2.请从意境、炼字和风格特征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二)
李白
天兵①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②,然后方高枕。

【注】①天兵:此指唐军。

①月氏:亦作月支,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

A.胡马南饮代指胡人南侵,点明“天兵下北荒”原因;“下”字突出了唐军的声势。

B.“横戈从百战”叙写战争形势:“横戈”可见作战英勇,“百战”足见战斗频繁。

C.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寓情于景,表现出鲜明的反战情绪。

D.七、八句通过虚写,抒发了对于早日打败敌人,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热切盼望。

4.如何理解“衔恩”一词的含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

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

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中“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时是2月。

B.“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C.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进行勾勒,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D.“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的像钢铁一般坚固——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6.下列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

“长空”广阔的天空。

“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

“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

“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

“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

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8.“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宫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风,故以凤阙指皇官。

③龙城: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照”“自”二字,渲染边疆军情紧急的气氛,表达诗人心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B.颔联中“辞”“绕”,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解救被匈奴骑兵紧紧包围的龙城士兵。

C.颈联中,诗人抓住“雪”“风”的场景描写,表现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有声有色,各尽其妙。

D.诗歌尾联,表达了初唐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的最强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11.这首短诗将书生投笔从戎的全过程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诗人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意①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古意:诗题为“古意”,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

①猬:即刺猬,哺乳动物,身上长满硬刺。

磔(zhé):张开。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事长征”“幽燕客”,简笔勾勒出了一位远征边塞有志男儿的形象。

B.“莫敢前”侧面表现勇士的勇猛;“须如”句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勇士的威武。

C.心怀精忠报国之心的勇士虽长年在外征战,但辽东小妇缓解了勇士的紧张与疲惫。

D.李颀在诗中从事迹到外貌、从外到内写了勇士的侠骨柔情,笔端饱含了敬佩之情。

13.本诗风格奔腾顿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意境宏阔:“万里”写卢龙塞外沙漠广阔,一望无际的特点;“飞沙”状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

“万里飞沙”形象地写出了卢龙塞的地理特点。

①炼字精当:“咽”即哽咽之意,形象地写出了鼓敲声低沉凄凉,如哭诉一般。

“凝”即凝固、凝结之意,旌旆凝结不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

①风格豪壮雄迈。

这两句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

D.“象征”错误,第一句是环境渲染,三四句是夸张,最后四句借用陈琳的典故,将唐王和汉皇作对比,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第三四两句“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响彻天地,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

从意境上看,写出卢龙塞外沙漠广阔、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表现了卢龙塞阔大的意境。

炼字上,“咽”是哽咽、呜咽的意思,写出鼓敲声低沉凄凉。

“凝”是凝固、凝结的意意,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

风格上,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风格豪壮雄迈。

3.C 4.含义:“衔恩”意为受恩、感恩,诗中指感念皇帝的恩德。

作用:它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旋律:因为“衔恩”,出征将士才会横戈杀敌、身经百战而在所不辞,才会在沙漠中握雪为餐、拂沙露宿野外而无怨无悔,才会立志破敌、使天下人高枕无忧。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表现出鲜明的反战情绪”错,此处以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来衬托将士们不畏艰辛、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分析作用(炼字)的能力。

首先解词,“衔恩”的“衔”是含有、带有之意,“衔恩”意思是说承受或蒙受了恩宠,因此怀有感恩回报之心。

然后扩展到诗句结合句意进一步理解词语的含义,诗句“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大意是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可见在句子“直为衔恩甚”中“衔恩”指的是对皇帝厚爱、恩宠的感激、惦念之情意。

最后分析作用:
“衔恩”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是情感主旋律:前两句交待战争原因和时代背景,“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毫不畏惧,马南饮代指胡人南侵,点明“天兵下北荒”原因;“下”字突出了唐军的声势。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因为“衔恩”,出征将士才会英勇无畏横戈杀敌、身经百战顽强不屈,义无反顾在所不辞,“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才会在沙漠中握雪为餐、拂沙露宿野外而无怨无悔,才会不惧艰难环境立志破敌、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因为“衔恩”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5.D 6.C 7.C 8.“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

“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9.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

①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漫道”指道路漫长的说法错误。

“漫道”的“道”是说的意思,“漫道”就是“漫说”“别说”的意思。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理解能力。

C.“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的理解错误。

“漫道”,即“漫说”“别说”,也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C.“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的说法错误,“咽”指的是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沉郁低回的音调,暗示了战斗的激烈。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

第二问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

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作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给出了作答角度: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

从修辞手法来看,“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雄关的艰险,比作坚硬、生冷、沉重的铁,形象地说明红军战士夺取娄山关这样的关隘的艰难不易。

从情感的角度看,“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倒装句,即“漫道雄关真如铁”,意思是不管你这雄关的艰险,哪怕是铁一般的沉重、坚硬的关隘,都要“从头越”。

这正表现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情怀。

10.B 11.①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片段,作形象概括的描写。

书生如何辞别家人,怎样投笔从戎、一路上行军情况等,一概略去不写。

这样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去感受书生以国事为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①诗人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写包围敌人,接着展示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种跳跃十分自然,而且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解救被匈奴骑兵紧紧包围的龙城士兵”错误。

“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理解错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至于如何辞别家人,怎样投笔从戎、一路上行军情况等,一概略去不写,只抓住最有代表性片段,作形象概括的描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①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最后两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
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而且这种跳跃十分自然,而且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

12.C 13.①“奔腾”指诗歌风格慷慨激昂。

从事迹到外貌,塑造了一个豪迈勇敢、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

写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景象开阔苍茫。

①“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的抑扬顿挫、回旋转折。

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猬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男儿豪情跃然纸上。

最后笔锋一转,一句“使我三军泪如雨”,点明深藏的思乡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但辽东小妇缓解了勇士的紧张与疲惫”错误,辽东小妇的一曲羌笛出塞曲反而勾起了将士们深沉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奔腾”指诗歌风格慷慨激昂。

“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

“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

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

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

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

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

写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景象开阔苍茫。

“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的抑扬顿挫、回旋转折。

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

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

一气贯注,到“须如猬毛磔”一句顿住;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
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

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

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

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

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
的劲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