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
【内容摘要】深度学习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本文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将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观点辨析,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观点这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引导初中历史课堂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1]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具有批判理解、有机整合、建构反思与迁移应用的特征。
[2]深度学习具有几个特质。
一是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学习。
二是体验式学习。
三是深刻理解与实践创新的学习。
基于以上概念理解可知:(1)学生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2)唤醒学生已学知识,从已学知识走向将学知识,将新学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或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都是在进行深度学习;(3)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在走向深度学习;(4)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理性思考,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是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如何在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进行探索。
一、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寻找适合的材料、适合的切入点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教师从近代中国受到的“侵略与抗争”的角
度出发,设计时间轴,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将已学的知
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侵略与抗争”这一主题联系起来。
受到的侵略:鸦片战争——第
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
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在此过程中,一是教师梳理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将主题式的知识归类整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历
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观念下去进行学习、分析,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三是以此设计情景,将问题从已知引向未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学习新的历史知识:辛亥革命
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将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文追求和社会责任,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它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如“革命志士的奋斗”是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
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子目,学习本课时,“革命志士的奋斗”中所罗列的革命
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军事基础。
在学习时,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的知识很重要,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很重要。
如黄兴的《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
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林觉民的《与妻书》: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教师补充关于黄兴、林
觉民的言行,再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感受革命志士热爱祖国、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引起
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三、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初中学生心理的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思维活动既有具体的形象成分,又
有抽象的逻辑思维。
思维仍属于经验型,所以初中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再加
上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历史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基于以上两点,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从事实走向概念,从直观
走向抽象。
如:对学生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让学
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以下漫画来更形象的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将封建专制
这棵大树砍倒了,但底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基还在,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学生经过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四、通过观点辨析,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观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考试样题里对史论结合类题目给出了四
个水平等级的参考,其中第4等级:拟定的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材料运用与论
述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据此可知:一是有史论结合类题型;二是分层次地对史论结合题进行赋分;三是要求有观点、有史实,并能做简要说明。
故此,将观点类题目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势
在必行。
如在《辛亥革命》一课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题目进行学习: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是怎样看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我认为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袁世
凯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首先,学生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史实依据。
通过观点的辨析,
培养学生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观点是建立在不同史实、不同角
度理解基础上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深入。
结语:深度学习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这跟国家倡
导的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从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开展深度学习,不断探索深度学习策略,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国家的要求,在探索的道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交流互鉴。
“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 2005(5): 29-30.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