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复习(二)

合集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下)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下)

【期末复习】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汇总(下)《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同“拣”,选拔。

)(二)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承天景命古义,大。

今义,景色。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

古义,陌生的路人。

今义,走路。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7.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政权。

今义,神异的器物。

(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6.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高一语文答司马谏议书 复习

高一语文答司马谏议书 复习

之于朝廷
A.①② 意义不同,③④ 意义相同
B.①② 意义不同,③④ 意义不

C.①② 意义相同,③④ 意义不同
D.①② 意义相同,③④ 意义相

答案: C
解析:①②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③ 介词,从;④ 介词,
在。
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辟邪说 _动___词__活___用__作___名__词___,__言_____ (2)难壬人 _论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作___动__词__,__排__斥___ (3)以兴利除弊 _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作__名___词__,__好__事___ (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__形__容__词__活___用__作__名__词__,___利__益__ (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形___容__词__活__用___作__动__词__,__附___和__ (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_名___词__活__用__作__动___词__,__施__恩___惠__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名__词__活___用__作__动__词___,__办__事_____
每:___常__常____________ 术:__方__法__、___主__张______ 聒:__说__话__声___嘈__杂______
具:___详__细____________ 举:__施__行_____________
(6)辟邪说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8)胥怨者民也 (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0)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 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 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答司马谏议书》的复习知识点

《答司马谏议书》的复习知识点

《答司马谏议书》的复习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复——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四.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4)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五、一词多义1.以(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故(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又荐自代”与“何必费心苦思,代下司职”(《谏 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代”字含义相同。 代替
C.“命知江宁府”与“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 谏议书》)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主持/领教
D.“通知”,此处指透彻地了解,与现代汉语中表示
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的公文含义不同。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报告
翻译重点句子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 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 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妆成每被秋娘妒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到殷。
度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义而后动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猿猱欲度愁攀援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法度 计划 考虑 限度 创作 超出 衡量 估计
见 • 终必不蒙见察 • 冀君实或见恕也 • 是而不见可悔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与司马光 在变法一事上针锋相对,是最大的政敌,可却互相欣 赏,惺惺相惜;当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写信 请胡适“鼎力设法”时,胡适不计鲁迅与其过往反目 ,“慨予俯允” ,至今为人称道……君子不同却能 和,既有向上、向天空攀登的巍然志气,也有向下、 向弱者照拂的善意与行动。人有天地心,心存浩然气 ,这就是君子。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 启示?
第一,这里有两问;
其次,解读诗人所讲道理的钥匙好像在颈联(“ 糟粕”),14题的D项有暗示。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答司马谏议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答司马谏议书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 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 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⑦膏泽(施恩惠 ) ⑧事事( 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 ⑨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
8.理解性默写 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 句子是“__盘__庚_之__迁___,_胥__怨__者__民__也__,_非__特__朝__廷__士__大__夫__而__已___”。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
济此道/ 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
[解释加颜色字] 某妻之市购履,途遇小涧,一跃度( 越过 )之,至市方 忆忘持度(尺码 )。徘徊数度( 次)欲反,度( 考虑 )之再三,欲度( 估计 )其 夫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手而反,以为其玩乐无度( 限度), 妻以实情告之,夫则责其不知以手度( 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 创作 )曲 讽之,以为治家如治国,安得无法度( 法度 )。
⑩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⑪限度,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识记方法】
“度”的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 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而引申出 “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迁移小练】
4.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名(事物的名称、概念 ) ②实(事实,名称、概念之 实际所指 ) ③所以(用来) ④致(招致) ⑤固(本来) ⑥前(预先)
5.理解性默写 ①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 子是“__举__先__王__之__政__,_以__兴__利__除__弊__,_不__为__生__事___”。 ②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 子是“_为__天__下__理__财__,_不__为__征__利___”。 ③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 子是“_辟__邪__说___,_难__壬__人__,_不__为__拒__谏__”。

2022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挖空及文言知识复习练习附答案

2022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挖空及文言知识复习练习附答案

2022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挖空及文言知识复习练习附答案2022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古文名篇,通过诵读全文并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第一段中,某启向XXX请教,认为两人交往已久,但是在议事方面却总是意见不合,这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

尽管他想强行说服对方,但最终还是不被理解,因此他写信向XXX请教,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

他重申自己对XXX的好感并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

在第二段中,某启谈到儒家的争论,认为争论的焦点在于名实已经明确,而天下的道理也已经明白。

他认为XXX认为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导致天下人对他不满,这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自己是为人主服务的,修法度并在朝廷上进行讨论,然后将之授予有司,不是为了侵官;他的行为是为了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而不是为了制造麻烦;他是为了管理天下的财政,而不是为了征收利益;他的政治主张是根据先王的治理方式而来的,不是为了拒绝谏言。

他承认自己受到了很多的诽谤,但是这并不是他的错。

在第三段中,某启认为人们往往惯于苟且偷生,而士大夫们也往往因为不关心国家大事而迎合众人的善恶。

他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不能与众人抗争。

他引用了XXX之迁胥的故事,说明民众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而是所有人都会因为政治问题而产生怨恨。

他认为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度量,而不是盲目行动。

他承认自己在位时间已经很长,但是他并没有能够帮助国家做出很多贡献,因此他会尽力去改善。

最后一句话是他的自我警醒,他认为自己不能轻易地说出这些话。

第四段是某启的自我反思,他认为自己没有机会与XXX 会面,因此只能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非常向往与XXX的见面,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地位很低,不能轻易地见到对方。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第二段:名实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

名指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实指名称和概念所指的实际对象。

高三复习《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

高三复习《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

高三复习《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高三语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一文。

该文选自《宋史·王安石传》,主要围绕王安石变法时期,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指责进行辩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背景,分析文章结构,解读重点句子,探讨作者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政治主张。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句子结构复杂,难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解读作者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画像,简要介绍两人及其政治主张,引发学生对文章背景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观点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站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6. 例题讲解:结合高考真题,讲解如何分析文言文论证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言文的论证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主张2. 课文解析:生僻字词、句子讲解4. 观点探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辩论5. 例题讲解:高考真题分析6. 随堂练习:文言文论证方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并运用到其他文言文中。

答案:参照课文解析和例题讲解,结合具体文言文进行分析。

2. 作业题目: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角度,写一篇辩论稿。

答案: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辩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解读《答司马谏议书》,让学生了解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 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 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 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 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借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 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 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
•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 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 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 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 (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之盛。而安石乃 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 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 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 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 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张溥《宋史论》节选)【注】①二帝三王: 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高考复习《答司马谏议书》共34页PPT

高考复习《答司马谏议书》共34页PPT
高考复习《答司马谏议书》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反思检测,矫正提升
• 重点语句翻译:
•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非某之所敢知。
背景;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第一、二段的大意,积 累重点字词;
●3.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 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4.合作探究本文的驳斥艺术。
1.解题
• 答:回复 • 司马谏议:谏议大夫司马光 • 书:书信
2.作者名片、背景探寻
《同步解析与测评》P118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晚
活动一:掌握重点字词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义而后动,是而不
计划 考 虑
认为正确
• 见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缘故
• 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
施恩惠给人民
• 不事事,守领教”
• 4.无由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之至。
• 4.无由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 之至。
•学习第一、二段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 书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王安 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 法?
(2).王安石对变法持 怎样的态度?文中是如 何表达他的这种态度的?
活动一:掌握重点字词
•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机缘 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 自称的谦辞。

活动一:掌握重点字词
•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
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
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君实
您责备我是因为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
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人民,那么

《侍坐、答司马、谏太宗、登岳阳楼、桂枝香》默写复习-(教师版)

《侍坐、答司马、谏太宗、登岳阳楼、桂枝香》默写复习-(教师版)

《侍坐、答司马、谏太宗、登岳阳楼、桂枝香》理解性默写复习(一)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中沐临春风、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他对子路的评价是“,”。

3.孔子的四个学生性格不同,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来。

4.《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

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6.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

7.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的句子是“,”。

8.《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名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9.《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0.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11.《登岳阳楼》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

”12.《登岳阳楼》一诗中“,”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1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生活窘迫之境,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句子:“,。

”14.《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

”1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16.《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2021答司马谏议书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答司马谏议书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答司马谏议书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节选至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卷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卷

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答司马谏议书[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度”“故”“见”三字及次常用字“蒙”“难”。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第1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一一..(),故略上报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者民也,非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之至!..()区区向往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理解性默写①王安石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因为政见和方法不同,因此王安石简略地写了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课后自测(二)
一.课文第二段默写
二.重点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三.一词多义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故略上报
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⑧此物故非西产
⑨目今其祖早故
⑩大人故嫌迟
⑪广故数言欲亡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③度义而后动
④予自度不得脱
⑤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⑥度,然后知长短
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⑧群臣惊愕,卒意不起,尽失其度
⑨关山度若飞
⑩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四.文化常识积累
下列对又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如唐宋进士就分甲乙科。

“拟登进士甲科”即洪拟被进士甲科录取。

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始置于晋朝,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外,还为政府作政治咨询及祭典顾问。

C.丁税:又叫身丁税,指封建时代政府按人头征税的赋税制度,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
交税。

D.移跸:跸的本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跸即“移驾”。

《答司马谏议书》课后自测(二)答案
一.课文第二段默写
答案:略
二.句子翻译
1.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2.又想到我承蒙君实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3.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4.盘庚迁都(的时候),互相埋怨的还有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缘由啊。

三.一词多义
故:①缘故②因此③旧的④从前⑤旧交情⑥衰退⑦事故⑧通“固”,本来⑨死亡⑩仍然⑪故意
度:①制度②计划③考虑④估计⑤量长短的标准⑥量⑦限度⑧气度⑨越过⑩次
四.文化常识积累
【答案】C
【解析】“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交税”错,丁税一般只收成年男子的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