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结构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直径约1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口腔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一、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 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
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 供参考条件;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 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 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 X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ompensation effect)
②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在同一哺乳动物 的体细胞中,有些父源X染色体失活,有些为母源失活。
③失活在胚胎早期发生(人类在胚胎发育16天时),失活的 X染色体在以后分裂中不会复活;当生殖细胞形成时,失 活的染色体可恢复。
④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
X-染色质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
致密的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大小 1~1.5μm;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 靠近内侧;形状为凸形、三角形、 卵形、短棒及双球形等。 正常女性口腔黏膜细胞中出现 率:30 ~50%。
定义: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 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举例: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 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 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
①巴氏小体是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哺乳动物雌性个体两 条X染色体的其中一条在受精后失活;
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
机制
二、 实验原理
1949年M.L.Barr等研 究发现了雌猫神经细 胞核膜内具有凝缩的 深染小体(巴氏小 体),而雄性个体细 胞中则没有.进一步研 究发现:所有哺乳类 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 到这一结构。
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 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 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 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 色小体。 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核中出现异固缩现象:浓缩、 染色深、无活性; 细胞分裂期 可形成正常的染色体形态;复制 时间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稍迟一些。
一部位继续刮取; (4)将刮得的细胞涂在干净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
的材料尽可能多些; (5)空气中干燥; (6)涂片区滴上100μl的60%冰醋酸(盐酸)固定5分钟; (7)吸去冰醋酸,滴20μl改良苯酚品红染色2分钟; (8)压片; (9)将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五 观察
在女性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的颗 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且 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三、 实验材料
1、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等
2、试剂: 改良苯酚品红、60%醋酸(盐酸)
3、实验材料: 女生口腔黏膜细胞(男生为对照)
四、实验步骤
(1)取干净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将涂细胞的一面右上角做好 标记;
(2)嗽口(三次),尽可能除去口中杂物; (3)用牙签刮取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弃第一次刮取物,在同
箭头所示为巴氏小体 (女性细胞[左]中存在,男性细胞[右]中没有)
注意事项
1.刮口腔上皮前要漱口; 2.刮时用灭菌牙签的宽边,勿用一角,以免划破口腔; 3.第一次刮下的脱落细胞用酒精棉球擦去,在原位重复刮 一下制片; 4.盛放酒精棉球的小广口瓶,瓶盖用完即时盖好; 5.涂片略干再加改良苯酚品红; 6.染色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 区分; 7.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 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口腔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一、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 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
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 供参考条件;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 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 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 X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ompensation effect)
②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在同一哺乳动物 的体细胞中,有些父源X染色体失活,有些为母源失活。
③失活在胚胎早期发生(人类在胚胎发育16天时),失活的 X染色体在以后分裂中不会复活;当生殖细胞形成时,失 活的染色体可恢复。
④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
X-染色质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
致密的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大小 1~1.5μm;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 靠近内侧;形状为凸形、三角形、 卵形、短棒及双球形等。 正常女性口腔黏膜细胞中出现 率:30 ~50%。
定义: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 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举例: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 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 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
①巴氏小体是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哺乳动物雌性个体两 条X染色体的其中一条在受精后失活;
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
机制
二、 实验原理
1949年M.L.Barr等研 究发现了雌猫神经细 胞核膜内具有凝缩的 深染小体(巴氏小 体),而雄性个体细 胞中则没有.进一步研 究发现:所有哺乳类 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 到这一结构。
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 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 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 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 色小体。 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核中出现异固缩现象:浓缩、 染色深、无活性; 细胞分裂期 可形成正常的染色体形态;复制 时间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稍迟一些。
一部位继续刮取; (4)将刮得的细胞涂在干净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
的材料尽可能多些; (5)空气中干燥; (6)涂片区滴上100μl的60%冰醋酸(盐酸)固定5分钟; (7)吸去冰醋酸,滴20μl改良苯酚品红染色2分钟; (8)压片; (9)将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五 观察
在女性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的颗 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且 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三、 实验材料
1、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等
2、试剂: 改良苯酚品红、60%醋酸(盐酸)
3、实验材料: 女生口腔黏膜细胞(男生为对照)
四、实验步骤
(1)取干净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将涂细胞的一面右上角做好 标记;
(2)嗽口(三次),尽可能除去口中杂物; (3)用牙签刮取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弃第一次刮取物,在同
箭头所示为巴氏小体 (女性细胞[左]中存在,男性细胞[右]中没有)
注意事项
1.刮口腔上皮前要漱口; 2.刮时用灭菌牙签的宽边,勿用一角,以免划破口腔; 3.第一次刮下的脱落细胞用酒精棉球擦去,在原位重复刮 一下制片; 4.盛放酒精棉球的小广口瓶,瓶盖用完即时盖好; 5.涂片略干再加改良苯酚品红; 6.染色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 区分; 7.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 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