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17T03:41:22.46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第4期作者:林筠婷
[导读]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确立,“班主任”的角色应运而生,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林筠婷
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学 315000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确立,“班主任”的角色应运而生,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如何有效地与学生以及家长沟通”是每个老师尤其是每个班主任要面对的永恒问题,是班主任搞好本职工作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发挥好这个“沟通”的作用等于扩大了教育力量,增强了教育效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反之,失去了学生信任,与家长不能协调,增添了日常摩擦,大大影响教育效力,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归因
1.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目前,许多班主任还存在较为简单粗暴的班级管理方式,在传统“师道尊严”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工作存在很多专制型教育管理的影子:对学生出言讥讽、体罚、片面注重学生卷面分数,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管理缺乏耐心和爱心、缺乏方法和针对性。
[ 陈冲. 《目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J]. 东方教育, 2015-02-01.]将班主任的角色简单定位在“管理者”,拟定的班规过于死板苛刻,以批评训导为主,树立班主任威信的过程中疏于言传身教,在不平等不民主的条件下管理班级,大大影响沟通效果。
2.对学生心理把握不明晰
初中三年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情绪变化明显,思想活跃,成长迅速。
在青春的巨变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主任是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借助师生沟通,家校沟通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但在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过渡性和封闭性,中学生们越来越少和老师、家长说心里话。
[ 梁霞.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3(8):3.]不与时俱进,不了解现代中学生心理,学生对老师表面上敬若天神,实则距离越来越远,平等坦诚沟通难加难。
3.缺乏专业素质及理论指导
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求还不能适应。
大多数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班主任的理论基础,班主任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盲目性。
二、教育案例的再现与重构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和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沉迷网络游戏、厌学、不交作业、与同学有矛盾,同学间交往过密等等,都在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本文以此案例为例,介绍“非暴力沟通”模式下的不同转变。
案例再现:
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小A,最近学习状态不佳,尤其这个周一到校各科的作业都没有完成。
周一早上,班主任上完第一节课一走进办公室就接收到了来自各科老师的反馈与“投诉”。
越听班主任越生气,立刻叫来了小A到办公室。
“为什么没有交作业?什么作业都没有交,你周六日到底在做什么?”
沉默……
“为什么不回答?是不是在玩游戏?”
沉默……
“叫你家长来学校,不用你回答,我亲自核实!”
小A家长到校后,由于工作较忙疏忽了对小A的关注,当着班主任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小A 后,让其写了检讨,保证下一周按时上交作业。
在那之后,小A在班主任面前越来越沉默了,学习兴趣也下降了很多,几次和小A的家长“谈话”后,小A的改变越来越少,作业更是不怎么做了。
小A渐渐地成为了边缘人物,谈及小A大家都纷纷摇头。
“非暴力沟通”下的案例重构
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小A,最近学习状态不佳,尤其这个周一到校各科的作业都没有完成。
周一早上,班主任上完第一节课一走进办公室就接收到了来自各科老师的反馈与“投诉”。
班主任先安抚了一下各科老师的情绪后,决定在午饭后找小A到操场上走走,谈谈心。
“我观察到你今天下课时间有两次都是趴在桌子上,能知道你昨晚是几点睡觉的吗?”(仔细观察学生的客观表现,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降低批评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下的关爱而不是针对老师批评后的反驳。
)
“十一点”
“之前老师也有过这种熬夜的经历,有个周末我和同学去滑雪,本来想回来之后完成小组任务的,结果玩到快十点才回来,熬夜也没有完成。
那个时候我既害怕又沮丧,充满了对小组成员的内疚,自己很惭愧。
你这次熬夜是因为什么?愿意和老师分享背后的故事吗?”(留心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借助一次相似的经历搭建表达倾诉的桥梁,这是一次师生的共情,更是教会学生真实表达感受的示范)
“现在老师遇到了难题,你周末作业没有完成,不知道讲新课或讲练习会不会对你的进度造成影响,我需要和你一同讨论各科科目的进度,以及选出一个最优的补充各科作业的时间和顺序,你要把你了解到的各科老师的进度和我说说,能做到吗?”
(体会学生的感受与需要,此时学生需要的是理解以及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去做,言语上的鼓励和安慰不如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
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内心最需要的东西。
)
三、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卢森堡博士发现的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它可以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尤其当师生关系处于短暂的“对立面”时,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师生冲突,帮助学生、老师、家长之间,减少言语上的职责、否定、说教带来的精神伤害。
非暴力沟通主要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美] 马歇尔
·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1.]
1.观察——区分观察与评论
马歇·卢森堡博士认为“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提倡在特定的实践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 [美]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1.]在和学生沟通时,班主任很容易犯以下几个小错误:第一,班主任善用形容词和副词,将当下内心的感受当做对学生品行加以评论。
例如“你最活跃,总是上课讲话,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沟通前先给学生下了定论,建造了沟通的壁垒,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心声。
第二,对学生有缺乏具体事实依据的评价和推测:“这周末作业没完成,是不是偷偷玩手机了?要把你家长叫来!”依据班主任过往经验的推测不仅仅会挫伤学生自尊心,还会加大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
第三,将对学生的评价当做事实或唯一的可能。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会不自觉地凭借对学生的印象给他们“贴上标签”,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有效沟通。
2.感受——区分感受与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比如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我被差别对待了。
清楚的表达需要丰富的词汇,为了更好的沟通情感,需要具体丰富的语言。
尤其是针对一些本身就很不擅长表达自我想法的班主任来说,容易和学生之前产生更多的误会和隔阂。
3.需要——用心体会学生的需要
把愿望说的越清楚,其他人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手段来和学生沟通,学生会下意识地找借口或反击,这是人对待“攻击”后的心理常态。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 [美]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1.]因此班主任要从心出发,用心体会学生的需要,“走下神坛”方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发挥沟通的最大作用。
4.请求——区分请求与命令
在师生关系中,往往是学生认为不按照老师的要求会收到责罚,这就是将请求当做命令。
在这时学生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表面服从内心反抗的情况,将师生关系越拉越远。
树之所以被称为树,不是因为它生活在哪里,在游人如织的公园,在荒郊野外的田野,在崎岖嶙峋的山崖,对树来说都没有什么分别,只要有阳光,有雨露,有泥土,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杯就够了,它就会发芽,将根深深地扎下去,然后慢慢长大,不管是参天还是矮小,它只是努力地成为一棵树。
师生沟通的方式也是如此,“非暴力沟通”模式鼓励师生之间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指导班主任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去化解学生心中成长的烦恼与自我封闭的枷锁。
参考文献:
1.陈冲. 《目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J]. 东方教育, 2015-02-01.
2. 梁霞.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3(8):
3.
3. [美]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