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文言文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
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太史公
...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有移动、调动、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流放。
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
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担任左徒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险恶用心,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不测。
C.屈原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宁死也要守义,最终自沉汨罗。
D.屈原富有才华但不得重用,忠心为国而屡受馋毁,司马迁被他的伟大作品深深打动,也为他的不幸遭际流泪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1.A
2.D
3.B
4.(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
(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屈平不与”,“屈平”做主语,“不与”做谓语,省略宾语“之”,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其后断句,“因谗之曰”中,“因”引出下文,连词,承接兼因果关系,“因”前断开。
排除选项BC。
“众莫不知”,“众”做“莫不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平伐其功”中“平”为主语,之前
断开,排除选项D。
本句译为: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左传》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
《左传》是我国的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错误。
由原文“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可知,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
由此可知,屈原只是劝说怀王不要前往秦国,“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文中没有体现。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句首省略主语;“亡走”,逃跑;“内”,通“纳”,接纳;“之”,前往;“竟”,最终。
(2)“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身体外貌;“枯槁”,干枯的树木。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辞令。
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
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
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国
割让土地。
怀王生气了,不答应。
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
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
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心里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
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
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了屈原。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惟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
”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和世俗一同变化。
举世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又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屈原说:“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他作了一篇《怀沙》赋。
就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
来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想象他高洁的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