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
3.小华和妈妈在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
止的,他 是以 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
爸认为小华是运动的,这 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
。
单位换算:1km=103 m,1dm=10-1 m,1cm=
若测量的是起点车头到终点车尾的距离,测得 的路程偏短,计算
出的平均速度偏小。
若测量的是起点车尾到终点车头的距离,测得 的路程偏长,计算
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注意单位换算:1cm=10-2 m。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7.记录时间也应与路程的测量保持同时性。
若小车过了起点后才开始计时,导致测量的时间值偏小,平均速
快与慢
3.甲、丙两地车站的距离是8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
地出发开往丙地,途中在乙地车站卸 货,停靠了1h。在当日
15:30到达丙地车站。列车行驶途中通过一座长400 m 的桥
梁时以 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
间是25s。求:
火车从甲地开往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均速度vAB=
25.0
40.0 cm,测得时间 tAB=1.6s,则AB 段的平
cm/s。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若AB、BC、A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vBC、 vAC,则它们从大
到小排列依次是 VBC>VAC>VAB
。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
止开始下滑。
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产生了变化。
运动 的;若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则物
若相对位置改变,则物体是
静止 的。
体是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也会不
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则这两个物体之间是 相对静止
的。
动与静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常用
平均速度
表示其运动快慢。
来粗略地
快与慢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km/h。(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km/s。(
同一位置 由静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
变速
(选填“匀速”或 “变速”)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拓展
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取的措施是
。
使斜面的坡度再小(或缓)一些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 会偏
。
小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度的测量值偏大。
若小车过了终点后才停止计时,导致测量的时 间值偏大,平均速
度的测量值偏小。
8.实验中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可以增大或减小平均速度。
9.实验中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小误差。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析论证
10.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的平均速 度,说明在滑下
斜面时,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
C.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A (填字母)。
物理量的估测
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B.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m/s
C.一层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0m
D.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2N
)
B
长度的测量
2.如图所示,测量硬币直径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
C
B
D
参照物
3.如图所示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 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的改变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关键)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参照标准的物体。
动与静
3.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并假定参照物是 静止 的。
运动图像分析
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10s内的v-t图 像,由图像可知,从第
2s到第4s的过程中,汽车 的速度 增大 (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汽 车在第5s时的速度为
30
m/s;汽车从第4s 到第6s这两秒时间里共前进了
m
60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借助辅助器材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
为∶s2=v2t2=40 m/s×25 s=1 000 m,
则火车的长度L火车=s2一L桥=1 000 m一400m=600 m。
运动图像分析
1.s-t图像(如图甲)
斜线b、c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a表示静止。
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 越大(vb<vc)。
其他运动的s-t图像。
加速运动
减速运动
直径将 偏小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mm,现 用三角板和刻
度尺量钢管的外径,如图所示。由此得 钢管外径是
mm。
1.30 cm,钢管壁的厚度是 2.9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
确的是( C )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 小车从斜面上
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 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
时间,即可算出小 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测量器材外,还需要
停表
。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图中AB 段的距离sAB=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
1.57
cm。
,物体的长度为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3.请你应用所学的长度与时间测量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乙 (选填“甲”
如图a所示,为了使读数更精确,应选择
或“乙”)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2.80
cm。
a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他用秒表 测量了自
收官。火箭 升空时,以火箭为参照物,搭载的卫星是 静止
的。
参照物
6.“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形成 结合体后一起运行,
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天 舟二号”是
静止
的。
参照物
7.如图所示,画中题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
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3.(1)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在当日 15:30
到达丙地,则从甲地开往丙地所用时间t=15:307:30=8 h。火车从甲地开往丙地的平均速度
v1=s1/t1=800km/8h=100km/h
(2)火车匀速过桥的速度∶v2=144 km/h=40 m/s,根
据 v=s/t可知,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行驶的路程
A
B
C
D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设计实验
1.实验装置。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斜面: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
金属片:使小车始终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进行实验
4.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或过小。
√)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mm。(
)
×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20cm。(
)
×
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
×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考试专用的中性笔长约为10dm。(
)
×
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15s左右。(
√)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5s。(
演奏一遍《义勇军进行曲》用时约为46s。(
)
×
√)
m,
10-2
-3
10
1mm=
m,1μm=10-6 m,1nm=10-9 m。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 。
学习和生活中,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使用方法。
①视察: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有磨损)、量程、分度值
量 的精确程度);。
(定测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②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1.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的改变 叫做机械运动。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
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 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
船
来迎”所选的参照物是
。
动与静
2.发射中的卫星,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静止
的,相对于
地球是 运动
的。从大的角度看,一切物体都
在 运动
。(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路程时,它们所用时间之比tA∶tB=
2:3 。
甲
乙
运动图像分析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同一地乙点出发,沿相 同方向做直线
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小
明做 匀速 直线运动,2s 时小明在小华的 后方 (选
填“前方”或“后方”), 2s~8s内,小华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1.25 m/s。
)
×
×
目前高铁的速度可达1000km/h。(
)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
)×
快与慢
2.某隧道全长2400m,双向四车道,给市民的出行带 来了极
大的方便。在隧道口设有如图所示的标示牌, 标示牌上
“60”的单位为 km/h 。张师傅驾车通过隧 道。在遵守
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 144 s。
己步行一圈的时间为2分24秒,如图b所示 (图b右侧为外圈
放大的细节图)分度值为
0.2 s。
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
宽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为
18.43cm、18.41cm、 42
cm。
b
快与慢
1.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时间的
比 称为速度。
快慢 程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
快与慢
公式:(填入字母或字母表达式)
物理量
v
s
t
中文
速度
路程
时间
单位换算:1m/s=
国际单位
m/s
m
s
常用单位
km/h
km
3.6 km/h,1km/h=
h
公式
v=s/t
s=vt
t=s/v
1/3.6m/s。
快与慢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 选择的参照物是( B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参照物
4.202X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 花绽放,鸟语花香。游客
坐在游览车上游览,以游 览车为参照物,游客是
的 静止
。
参照物
5.202X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 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
射第55颗导航卫星,北斗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善
运动图像分析
2.v-t图像(如图乙)
水平直线a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b表示加速直线运动。
c表示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图像分析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像分别 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
体A、B 从同一地点、同 时出发的运动情况,物体A 的速度是
m/s。 若在乙图中画出物体 A 运动的s-t 图像应位
3
①
于
(选填“①”或“②”)区域。当A、B 经过相同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⑥对于同一长度要用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的方法。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3.时间的单位
秒 (s)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
单位换算:1h=60min,1min= 60 s,1h=
3600 s。
4.时间的测量
实验室常用的时间的测量工具: 机械停表
。
5.误差
概念理解: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称为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等。
减小方法:
误差和错误的区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错误是能消除的。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同组的小丽做实验时,测出斜面顶端A 点到斜 面底端C 点的长度
s和滑块通过的时间t,如图所 示,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
速度比滑块的实 际平均速度
小”),理由是 测量的路程s比真实值偏大
。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
A.测量物体的长度
B.“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倾角太大会使小车的速度太快,不易测量时间 。
倾角太小会使各段的平均速度接近。
5.每次测量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目的是
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若小车从斜面顶端的同一位置没有以
静止释放,测得的时间偏短,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6.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要“头对头”或“尾对尾”地进行测量。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2.将若干个微小量“累积起来”测量,然后除以累积个数。
3.化曲为直法:借助辅助器材(如棉线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
化为直线进行测量。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测多算少”的方 法,如图
所示,所绕25圈铜丝的长度为 1.92 cm, 若在将细铜丝
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 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