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中的中庸之道
作者:王梦娇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09期
一中庸思想的含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

朱子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中”是适度、中正、恰如其分的意思。

“庸”有平凡、普遍等意思。

“中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做任何事情要适度,不能走极端,要有节制,做到恰如其分。

比如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论语·八佾》),要讲求“中正”法则,一切事物都要处理好“度”与“量”的问题,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

2“执两用中”的整体理念。

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方方面面的时候,要“叩其两端”,“允执厥中”。

即要从整体上全盘考虑,把握事物的本质,然后选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而不能只“执其一端”,片面考虑。

3“依时而中”的权变方式。

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决策办事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4“因和致中”的中和之美。

做到“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恰到好处;“天人以和”即达到自然与人类、宇宙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在《中庸》作者以及儒学先哲看来,“中”,是在万事万物内部的最适宜点。

这种最适宜点只有一个,就像数学中黄金分割率的最优点只有一个一样。

而达到这个最适宜点时,就是中和之美了。

二中庸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德育内容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中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德和准则,其中诸多可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比如,《礼记·中庸》中说圣人“从容中道”,这里的“中道”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作为借鉴,在道德教育中要教育学生言行的时机、场合要适宜,合乎礼,要符合一定得标准。

同时,我们制定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也要适合于当今的社会。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事情要有度,既要有勇敢、恭敬、谨慎、直率等优良品质,又要能将其有机融合于自身,用“和”加以协调,通过事物之间的互补互济,做到恰如其分,一切都要有所节制,并培养其自制力。

在待人处事方面要不偏不倚,无过之,也无不及,必须遵循“中和”法则,以忠恕之道并按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有层次有步骤地扩充仁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要讲求“中和之美”,协调关系,讲求正义。

内心要追求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对于自身的言行举止,应遵循“中正”法则,要严格要求自我,力求言行一致,做好本职工作但不滥用职权而侵权越职。

再如,在考虑事情时要全面,不要执其一端而有所偏废,方方面面都达到“中”,有整体观念。

而且,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采取更切合实际的措施,灵活应对。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自然的开采与利用要适度,要保护环境,培养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关系的意识观念等。

在《论语·壅也》中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我们确实应该将其在德育的内容中有所体现。

(二)多元文化下德育的中庸之道
在我国当下的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主流文化宽容化、精英文化边缘化、大众文化风靡化,这些新的文化特征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多样使人们的行为更加自由、开放,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

面对这种格局,中庸之道对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立场,采取什么道德教育策略有诸多启不。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认为君子应该以建立与别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准则去处理问题,但又不能盲从附和,而是敢于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和而不同”的思想应用于处理多元文化上,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多元文化的局势,同时,这种文化的差异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关的,我们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基本立场、观念,学校道德教育要明确自己的文化使命,努力做到文化自觉,另一个面,又要与多元的文化相互协调,尊重多元文化,求同存异,扩大价值共识,并允许特殊文化的存在,达到和谐统一。

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形成其核心价值观。

道德教育要增强开放性和民主性,在价值观念上努力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共同,天下大同”这句话,就是对“中庸之道”在处理多元文化关系上的进一步阐述。

“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对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进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

从而达到中庸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

(三)道德要求上的中庸之道
德育不能要求学生去追求道德的极度崇高境界、单纯的利他主义,只讲道德责任、道德义务、自我牺牲,这“过高”。

但道德要求当然也不能过低,即“不及”。

“中庸之道”强调“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同样,道德要求也应适度,要符合“执两用中”的中庸法则,而不是执其一端,即使是利他、义务、责任也要适度,将其与利己之心、权力、自由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孔子说:“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人所弘扬的“道”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人而说什么道德,只能是遥不可及,无法做到。

基于人性,人既有利他的一面,又有利己的一面,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现实的完整的人性结构。

德育中要做的不是反对一切利己,只讲纯粹的利他之心,而应是将利己之心克制在一定得“度”,讲究“中庸”中的适度原则,达到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

单纯的利他主义、道德责任是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

当今社会提倡等价、平等,道德责任与道德自由都不可缺,“道德责任与道德自由成正比,道德自由越大,道德责任也越大,而一旦个体失去道德选择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责任感。

”现代社会的核心是自由,已不再是专制社会下的顺从,正如“中庸之道”所说的“时中”权变法则,我们必须根据时代背景,社会潮流来提倡合适的道德。

当今社会,教育者必须培养学生道德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的意识,提倡人性化的道德,而不能片面地要去学生道德责任,道德义务。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这是说,实行中庸之道,必须由浅进入深远,由平凡达到高明,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所以道德教育若从一开始就向学生宣扬过于崇高完美的道德标准,学生必不可真正理解,切实实行,其应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到达更高层次的符合中庸原则的道德境界。

(四)道德选择上的中庸之道
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只由社会主导价值或个体的需要所决定都是极端的,是“中庸之道”所不赞成的。

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当以“执其两端用其中”而适得其宜为原则,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需要,达到相互协调统一的道德价值观才是最适宜的。

“中庸之道”强调权变而不违乎“中”。

“权变”体现了灵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这体现了道德选择时的主体自由意志,主体可自由地进行道德选择。

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中应该考虑主体自身的需要,尊重人价值取向的自由。

但也要不违乎“中”,即要
有原则,需适度,遵守一定的社会要求。

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总是存在于社会之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到:“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他绝不由他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

”道德主体的社会性决定了其道德选择的社会性,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必然不可能脱离社会主导价值观。

同时,人们也有得到社会认同,得到大多数人接纳的需求,所以其道德选择的社会性也是人的需要。

个体自由选择的道德应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内化和个性化。

孔子在讲自己的治学过程时提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从心所欲”乃是体现道德选择时主体自身的需要,体现了人的自由,但同时要“不逾矩”,即不能脱离一定得社会要求。

两者结合,乃达到“中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