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维度带你对智能制造体系有个准确、全面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维度带你对智能制造体系有个准确、全⾯的认知
8⼤维度带你对智能制造体系有个准确、全⾯的认知随着“⼯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被⽇益热炒,如果说互联⽹改变了⼈们的消费模式,那么智能制造将彻底改变⽣产模式,重构整个价值链的实现⽅式。
但是如何正确理解智能制造呢?本篇⽂章王博⼠从不同⾓度对智能制造进⾏阐述,让⼤家对智能制造体系有个准确、全⾯的认知。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很多企业将“智能制造”列为其战略愿景和奋⽃⽬标。
众所周知,智能制造是未来全新的制造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是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同时也是集成制造、精益⽣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
在企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过程中,客户⽆⼀例外把最终的⽬标设定为实现智能制造,但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平不同,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倾向:
1、认为智能制造⽆所不能,迫切希望引⼊⼀套全新的“智能制造”系统来解决⾃⼰⾯临的所有问题;
2、认为当前智能制造的概念⼤于本质,说到底与当前的数字化企业差别不⼤,升级并⽤好当前的ERP、MES等软件就实现了智能制造。
显然,这两种倾向的产⽣都是对智能制造体系的理解不全⾯、不准确导致的。
智能制造是⼀种制造范式,有多个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维度会给出不同的理解。
⼯信部和国标委联合在2015年12⽉30⽇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包含了我国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功能三个维度构建。
由于是从专业技术⾓度来描述,⼴⼤客户并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本⽂希望从不同⾓度来对智能制造进⾏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够抛砖引⽟。
⼀、从⽣产资料加⼯的⾓度来理解
传统的制造是对物质资料的处理与加⼯,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
所有的传统制造过程是在现实的“物理”环境中,融合⼈们的相关“经验”进⾏⽣产,全部过程是看得见的。
智能制造需要在两个空间中进⾏⽣产:⼀是基于模型与知识与虚拟过程的制造,包括仿真、模拟;⼆是现实世界的加⼯⽣产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加⼯⽣产过程中融⼊在虚拟世界形成的“知识”。
虚拟制造对现实制造进⾏不断的⼲预、优化和控制。
⼆、从产品的⽣命周期来理解
传统制造过程中,⽣产出产品后通过分销渠道提供给客户,并只承诺客户提供有限时间的质量担保(如售后服务的时间限制,⽽企业的真实想法也是尽可能少地给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因为产品价值已定的情况下相关服务会扩⼤成本⽀出)。
反之,智能制造提供的产品+服务,通过不同的服务创新满⾜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强调的是客户体验。
智能制造希望在产品全⽣命周期能够与客户建⽴粘性,不断提供客户与产品⽣命周期⼀致的创新服务。
从产品⼀⽣来看,⾸次的产品价格可能占到收⼊的50%以下。
三、从管理重点的⾓度来理解
传统⼤规模⽣产模式下,制造过程是成本中⼼,通过⾼效率和精细化的制造过程管理,其⽬的是满⾜质量标准最低要求下的成本最低。
在市场竞争中,产品价格(传统制造中产品同质化⾮常严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反之,智能制造环境下,制造环境是直接⾯向利润和价值创造的。
制造过程的设计中,客户的深度参与、个性化定制、按订单⽣产等模式,⽬的是不断的新价值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产品有差异,但总体来说直接成本相差并不⼤,但产品价格的组成中,创新服务占⽐很⼤)。
四、从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理解
传统的制造企业⼀般是⼩⽽全,⼤⽽全,企业有固定的边界。
当然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其它上下游能够整合在⼀起,但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封密的⼩社会,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变成⼤体量的“恐龙”。
⽽智能制造环境下,企业是开放的平台,企业没有固定的边界,也没有相对固定的“⽣产单元”,⽽是通过“众包”和“共享”模式,组织社会更为⼴泛的资源,企业成功的标准是平台化程度。
如市值第⼀的苹果公司,它是⼀个开放的平台,甚⾄⾃⼰都没有⽣产能⼒,也不会⽣产任何硬件。
但就其体量⽽⾔,苹果的市值是戴姆勒和宝马公司的总和。
五、从内部组织管理的形式来理解
传统的企业采⽤科层式的管理,企业总体呈现⾦字塔形。
这种模式对于⼤规模⽣产的组织是相当有效的,强调的层层负责制和严格的执⾏⼒。
智能制造环境下,信息的流动代替等级制度,组织结构是⽹状的。
传统的企业中,领导层掌握更⼤的信息量,懂得更多,并有
权⼒管的更多。
⽽相反,智能制造互联⽹化让更多的⼈能够接触信息、掌握知识,使得任何⼈不能垄断知识,也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优势。
协作分⼯是智能制造环境下最主要的组织形态。
六、从提供市场的产品形态来理解
传统的制造企业提供的单⼀的产品,全世界各个地⽅都在以相近的质量标准进⾏⽣产,企业⽐的是价格。
在未来智能制造环境下,企业吸引客户签署合同的优势往往是⼀些附加和服务,⽽⾮产品本⾝,因为产品本⾝已标准化了。
如汽车主机⼚选择备件供应商的条件中,并不对备件本⾝的质量进⾏约定,⽽是注重:供应链能⼒、质量保证体系、供货时间、公司的管理精细化⽔平等。
七、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结构来理解
传统的制造业讲求分层信息化体系,PCSMESERP三个层级的管理模式、技术架构和集成模式仍然很有效,实现了管理的数字化和规范化。
⽽智能制造环境下,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将上述分层式的信息化重构为⽹络化,通过物联⽹、数据⽹、服务⽹三个领域使企业全⾯“⽹络化”。
物联⽹实现了所有的⽣产资源(⼈、机、料、法、环、时间、空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实现信息的全局流动和⼤数据应⽤,服务⽹实现应⽤系统的⽹络化、碎⽚化、服务化,这种模式的应⽤系统对应于⽹络化的组织结构,⽽⾮传统的⾦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
⼋、从环境友好性的⾓度来理解
最后,再从从环境友好性的⾓度来理解。
智能制造是在产品制造、使⽤和回收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碳排放低、环境友好的绿⾊制造,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