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150定律(Rule Of 150)
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
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
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
手表定律(Watch Law)
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
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
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木桶效应
由一些木板钉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只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要下功夫弥补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法则"。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青蛙效应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关头,青蛙竟奋力跃出锅外,侥幸逃生。
过了一会儿,将这只青蛙再次放入锅中,不过锅中盛的是凉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遥。
悄悄加热,使水温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难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跃出,只好葬身釜底。
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
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异。
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
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
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也称之为"罗森塔尔现象"。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投射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幷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絶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
反馈效应
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
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
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酒·污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 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 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 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 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旁观者效应
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
正是因为在一种紧急事件中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更多的可能是观察其他旁观者的反应,因此世人不能主观地判断这些人存在病态的性格缺陷。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
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人杀死。
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
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人性异化与情感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种说法。
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和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
在交谈过程中,当那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思维定势效应
阿西莫夫是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
在《智力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他说,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
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双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
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
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
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
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S.ASCH)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著名实验。
实验中有7人被测试(其中只有第7人为真正的被测试者,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
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1、2、3(其中编号为2的线同标准线一样长,编号为1的明显比标准线短,编号为3的明显比标准线长)。
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比较那三条直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择2号直线。
第7人(真正的被测试者)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进行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都异口同声地选第1号直线。
第7人(真正的被测试者)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的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6人的判断之
后,才做出。
他感到很困惑:是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的判断?
实验结果是: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真正的被测试者,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判断的37%。
75%的真正的被测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众压力,做了从众判断。
阿西实验中的真正的被测试,在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这是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结果;但当跟随实验助手一起判断时,出错率占37%。
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
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但从众容易使个人放弃自己的想法。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至孝至仁,他的母亲对儿子极为了解。
有同名同姓的另一个曾参杀了人,有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其母不信。
过了一会,又跑来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
”其母将信将疑。
又有第三个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话音未落,曾母已经翻过墙头避开了。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3
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团体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判”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团体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
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
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
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嫌弃。
为了免遭嫌弃,人们就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而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
登门槛效应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
弗里德曼和弗雷泽(J.L. Freedman & S.C.Frase 1966)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
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
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
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
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现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别人后来的要求有些过分,人们也愿意接受。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
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
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
但是,在使用这种"门槛"时教师也应注意另一种新的"门槛"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的要求。
这门技术也会产生极大的效应。
电梯效应
——阿西莫夫
大家在预测过程中,常常会缺少一些关铤性要素。
我把这种事情称为「电梯效应」。
预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除非是猜测,否则谁都无法得知意料之外的事。
因此预这家几乎永远都看不出一些积後才会很清楚的事情。
这裏就有个例子: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六九年的五十年间,出现过无数篇描写登陆月球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些对火箭飞行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月球的实际状态都描述得很清楚。
到了一九四八年,也有很多小说写到了电视;在那之後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讯卫星。
一过直到一九六九年,都没有一本小说把这三件事情连在一块;没有人预测到第一次登陆月球的时候,有好几亿人可以透过电视观看登陆的过程。
就我所知,在十九世纪进入二十世纪的那个时代,很多幻想家都曾预测过,未来汽车会变得很普遍,不过却没有人曾想过空气污染和停车的问题。
也有很多人推测过,人类将有能力可以运用原子能,但也没有人想过辐射尘的处理问题。
还有很多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推测过战後的世界将会如何如何,不过我也想不起来有哪位仁兄曾经预测到,非洲殖民地将於战後十五年内纷纷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