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巴山蜀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分钟
二、赏析诗歌《渡荆门望楚》
1、朗读《渡荆门望楚》
2、陈子昂《渡荆门望楚》赏析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3、教师简要讲解本诗。
跟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讲解本诗时要简单易懂。
10分钟
三、赏析诗歌《上三峡》
《上三峡》
课题
巴山蜀水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备课人
孙炳娥
教学
内容
1、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2、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
学
目
标
2、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3、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学
重点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学
难点
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突破重、难点的手段
教师讲解加学生合作探究,利用资料。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与媒体
多媒体
第1课时
教学环节估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个性化修改
1分钟
一、导入新课
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在长江的上游,是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古称“巴蜀之地”。历代文人写下了大量的赞美三峡的诗词,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增加互动方式效果好。
板
书
设
计
巴山蜀水
《渡荆门望楚》
《上三峡》
课
后
反
思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学生谈感悟
学生朗读
5分钟
四、温馨点击
师:请拿出自动铅笔或铅笔,并且看温馨点击。
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9
五、活动广角
1、请在地图中找出粉红色方框中的景点。
三峡景区:鬼城丰都——石宝寨——白帝城——小(小小)三峡——巫峡——神农溪——西陵峡——三峡工程——岳阳楼
二、赏析诗歌《渡荆门望楚》
1、朗读《渡荆门望楚》
2、陈子昂《渡荆门望楚》赏析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3、教师简要讲解本诗。
跟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讲解本诗时要简单易懂。
10分钟
三、赏析诗歌《上三峡》
《上三峡》
课题
巴山蜀水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备课人
孙炳娥
教学
内容
1、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2、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
学
目
标
2、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3、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学
重点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教学
难点
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突破重、难点的手段
教师讲解加学生合作探究,利用资料。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与媒体
多媒体
第1课时
教学环节估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个性化修改
1分钟
一、导入新课
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在长江的上游,是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古称“巴蜀之地”。历代文人写下了大量的赞美三峡的诗词,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增加互动方式效果好。
板
书
设
计
巴山蜀水
《渡荆门望楚》
《上三峡》
课
后
反
思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学生谈感悟
学生朗读
5分钟
四、温馨点击
师:请拿出自动铅笔或铅笔,并且看温馨点击。
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9
五、活动广角
1、请在地图中找出粉红色方框中的景点。
三峡景区:鬼城丰都——石宝寨——白帝城——小(小小)三峡——巫峡——神农溪——西陵峡——三峡工程——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