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竖式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课堂看生成回头细说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研究团队汇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代表二年级数学组,对《有余数除法竖式》研究课情况进行团队汇报,围绕《透过课堂看生成回头细说重难点》主题汇报。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足者而研之。
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研究契机,我们一起亲历了一堂好课的共研的过程。
好的课堂一定是以《新课标》为引领,立足学情,关注生成,着力于能力培养和帮助孩子完善知识建构的课堂。
团队磨课过程,有碰撞、有思考、有分享、也有满满的收获与成长,现将点滴思考整理总结如下:
一、团队磨课经验交流与分享
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王老师、周老师和团队成员的指点和思维碰撞之下,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有了很大的成长。
1、团队集中研究
5月9日,第一次集中研究我们制定了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路,即研究教材、解读教材、集体备课、反复试教。
5月16日,第二次集中研究是解读教材,集体备课。
我们围绕《除法竖式》一课,就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行了集体备课。
2、授课教师试教
5月16日,第一次试教,教研团队全体听课,观测学生的生成情况,反思老师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制定的恰当与否,及时做出调整。
5月23日,第二次试教。
教师教学环节设计逐渐清晰,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多样对比,理清算法。
带着目标探索,用竖式记录学生拼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时由不足到逐渐完善。
在对话交流中,在不同写法的比较中,在细微之处的追问中,竖式计算的各个要点逐渐清晰,学生的认识逐渐丰满。
第二次试教以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得到更优化,教学效率更大化,最后定稿。
教研团队听课,打磨课的细节。
3、磨课促改进
通过磨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成情况,教师及时调整口算训练、活动任务、板书的设计,以便学生能更直观、主动地学习。
口算训练的改进
活动任务的改进
板书的改进
在此次磨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解读教材和学生是设计一堂好课的前提;团队互助是磨成一节好课的基石;自我反思是磨成一节好课的重要法宝;优秀的团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
我们团队老师会在教研组长王老师的亲切引领下,不断更进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携手共进,不断向前。
二、教学过程回顾与思考
1.在操作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细细回味周老师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环环相扣的操作与活动中,引导孩子逐步深入感悟除法各部分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这样写除法竖式的道理。
本节课教学是在孩子们认识了除
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除法竖式学习的起始课,对于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打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周老师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孩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孩子熟悉的用小棒摆正方形入手,从圈一圈中感知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从操作中抽象出数字,再从数字到算式表征小棒的操作过程,从横式的遗憾再到创造竖式的必要性,从基于孩子原有认知的“创造”再到“完美竖式”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整个过程是尊重孩子除法认知结构的顺势发生,孩子在原有加减法竖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除法竖式,在有序的活动中感悟“规定”背后的道理,体会横式、竖式与分小棒过程内在含义的一致性。
本质上就是“从原来的里面用掉了几个几,剩下了一部分,余数就是几,正好用完没有剩余就用0表示”。
整个过程不是为了教除法竖式而教除法竖式,对前有回顾,对后有发展,帮助孩子进一步完善了除法知识体系的构建。
2.在对比关联中理解除法竖式:本节课另一个亮点是不同表征方式的对比与关联,具体做到了三个对比、一个关联,即操作过程的对比,横式与竖式的对比,竖式与竖式间的对比以及横、竖式与分小棒过程三者的关联。
在对比关联中,将孩子碎片式的感悟联系成知识网,在孩子不同层次的数学表达中对除法竖式的理解自然就深了、透了。
巧借减法竖式,探寻除法竖式之“源”众所周知,除法是连减的简便计算,那么除法就是减法的一种简化方法,除法竖式也应从减法竖式演变而来。
借助减法竖式计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的演变,建立与减法竖式的联系,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探寻除法竖式之“源”,这种减法多维升级而成的认知结构,显然更具有张力。
3.在
丰富的“生
成”中思索
教法改
进:小学计算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是先给出情境,让学生借助学习材料开展操作等活动,理解计算原理,获得计算结果;基于此,再引导学生“理”转化为“法”,也就是“创造”出与之相符合的计算程序。
这样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先算理后算法”。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基于加、减法竖式的经验、乘法是同数连加,除法是连续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的简便运算这一本质,孩子们会基于自己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除法竖式。
观课到这里时,我在想,是否可以先呈现“标准”竖式的样子,孩子们看到“标准”竖式时,必然会冒出许多为什么这样写的小问号。
求知欲自然萌生时,适时引发学生产生针对算法的疑问,而这些疑问恰恰能指向算法背后的算理,那么释疑的过程就成了探究算理的过程。
在孩子呈现自己创造的竖式后直接出现标准竖式,先法后理的教学是否可行呢?心中不禁冒出这样的小疑问。
4、引导总结算法,明晰除法竖式之“理”在明确了除法竖式的标准化形式以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学生可以自主小结,最终明确算法:一要商,二要乘,三要减。
并且弄清除法竖式中为什么需要乘
法和减法参与进来,乘法是为了记录一共分掉的数,而减法是为了计算分完后剩余的数,并再次强化除法竖式的规范化书写格式,需要注意的地方:商和余数应与个位对齐;不管是否整除,除法竖式都要写完整;整除时横式的得数就
是商没有余数。
除法竖式虽说是一种数学规定,但这种规定并非数学家的主观意向,而是一种知识内部合乎逻辑推演的结果。
已有的研究成功已经能启迪一种有价值的重建——除法竖式与减法竖式同源,与除法意义同根,与所有竖式同质。
重建历程使除法的竖式计算找到了一些相对原始的算理,进而使得除法竖式复杂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多维关系结构得以显现,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联系得以建立,深层次的算理得以升华。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除法竖式的根源,了解除法竖式是如何简便而来,以及除法竖式结构中每一部分数量的实际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植于减法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从根本上改善了机械学习的模仿状况,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算法,明晰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