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

”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

”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错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C.甲、乙、丁D.丙、丁
4.D【解析】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积极开展,使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据此丙、丁说法正确,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是指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中国参加APEC等。

5.2011·焦作期末“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5.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性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与邻为善”和所学史实,上海合作组织是与邻国结成的区域性组织。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a)、(b)、(c)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
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

“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中国软弱可欺。

回答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

1900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

第(4)问,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

“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

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

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

第(1)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

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

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

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

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

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10.F1[2011·江苏卷]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课标文综10.F1[2011·江苏卷] D【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在日内瓦会议后讲话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外交以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内瓦会议后,新中国的早期外交是“走出去”的战略,此时中苏关系尚在友好期,所以A项错误;B、C两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时间尚晚。

文综23.F2[2011·全国卷]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文综23.F2[2011·全国卷] 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重新认识的有利影响。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从题干提供的时间“1985年”入手,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可知:A项错误,80年代美苏处于争霸状态,局势紧张;而此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1978年,排除D项。

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