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与一些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如设计、摄影等相比,书法的审美评价有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那就是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

众多传统范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想的书法启蒙教育,应该是给学习者开列一个由三至五种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喜好来判断、选择一种最契合的风格。

与此同时,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

②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他字体的可能性。

如果只是当作修养,传统所谓的欧、颜、柳、赵都是可取的范本,但如果考虑到学习者日后可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入手时所选择的范本就要细加斟酌。

当然,即便日后从事专业的篆书和隶书创作,楷书和行书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基础和必经的阶段。

以唐楷而论,如果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他字体的学习,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宜从欧阳询、柳公权、薛稷等入手。

③究其原因,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一些笔法与晋人楷书更加接近,因此他的楷书与晋人行书的接续更加自然。

此外,虞世南尚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学习一段时间其楷书后,过渡至虞摹本《兰亭序》或者虞世南之甥陆柬之的《文赋》来学习行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褚遂良亦然。

他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而褚遂良也有临本《兰亭序》传世,从其楷书转入此帖也顺理成章。

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俱佳,楷书从颜入手者,学
习行书时自当选择其本人的《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或是《争座位帖》等其他刻本,也可不必经过“兰亭”一路秀美的风格了。

④欧体、柳体则不然。

这两家虽然也有行书法帖传世,但他们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水准较其楷书大为逊色。

尽管从他们的楷书风格来看似乎与《兰亭序》相类,但我们却没有见到欧、柳诸家临摹的《兰亭序》,原因或许在于这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化起笔和收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是唐人所尚“法度”的顶峰,而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

因此,如果初学者从这两家入手,很可能停留在唐楷装饰性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影响日后对于行书特质的把握。

⑤如果说楷书学习是为了通向行书等其他字体,那么,是不是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更好?其实不然。

书法学习学“流”更应重“源”。

如果我们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长河,从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大约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

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这些经典,赵孟頫、文徵明等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

因此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他们乃至何绍基等清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学习“流”永远不会超过“流”,而欲想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摘编自祝帅《学书当溯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虽然数量众多,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但其却为书法的审美评价提供了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

B.每一个现代人初学书法时想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

C.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教育者给开列的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使用。

D.学习者如日后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选择的入手时范文就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它字体的可能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学习唐楷而论,应从虞世南入手,主要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没有笔法的限制。

B.褚遂良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也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初学者从其楷书转入此贴也顺理成章。

C.欧阳询、柳公权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因此,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它字体的学习的人不宜从这两家入手。

D.欧、柳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行起笔和手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A.作者认为,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然后再通向行书等其它字体,并不是更好的做法。

B.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所代表的经典,因为这大约是中国书法史这条河流的源头。

C.由于后代名家在他们的书法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就使学习者对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难以分辨。

D.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学习者要分清“流”和“源”的关系,“源”是基础,学习者应取法乎上,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19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

”帝寤,曰:“朕不明,
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

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

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

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

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

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

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

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B.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阳:通“佯”,假装
C.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D.率兵将如洛如:到、往
⒌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3分)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

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

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5分)
②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绝句
王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⒐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⑴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⑶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

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

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

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

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

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
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

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

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

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

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

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

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

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

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

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

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

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

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

这不可谓不魔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

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

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

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

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

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

2007年,两人和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

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在中国,除了主流作家或年纪较大的读者外,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材料说“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除作品外,他留下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 6分)
(3)材料写了马尔克斯请略萨写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6分)
(4)作者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当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为了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小李一个月来,争分夺秒,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夙夜在公
B.夙夜在公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C.宵衣旰食夙夜在公夙兴夜寐
D.夙夜在公宵衣旰食夙兴夜寐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5年,残雪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她的作品的影响终于在海外全面地铺开了,她一下子就得到了三个知名度很高的国际文学奖的提名。

B.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从战国时的“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到今天的依法治国,数千年的实践法治推动中华民族不断砥砺前行。

C.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严格把关,择优录取。

D.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语言文字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上,,,;。

,。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青春永驻,传续久远。

①发展要受到规范的制约
②但有时发展也是对规范的突破
③语言文字在经历了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以后
④便会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
⑤不能乱发展、滥发展,否则便成了胡说八道
⑥必然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范
A.②④⑤⑥③①B.①⑤④②③⑥
C.①③⑥②⑤④D.②⑥⑤④③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结构基础上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目标。

从现实的教育目标来看,②,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学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
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培养对象。

因此,在当前条件下,③。

16.下面是同济大学的校徽,请结合校徽的构图,分析其中的寓意。

(5
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的文章。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关于“努力”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大家都知道懒惰是不对的,也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人为什么还会不努力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1.【参考答案】B“文史经典”可能“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但不是入选范本的必要条件。

2.【参考答案】A原文“从唐楷而论”不是“从学习唐楷而论”,虞世南等人不是虞世南一个人。

3.【参考答案】C从原文看,“使初学者难以分辨”的是“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而不是“传承经典的特点”。

4.【参考答案】A解析次:驻扎。

5.【参考答案】A解析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6.【参考答案】C解析“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7.【参考答案】①译文: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贼未之觉”的宾语前置句式1分,“引”为率领、“南”为动词共1分,“舍”为住宿、驻军1分,“徇”为攻取(占领)土地1分,句意1分。

)②译文: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蹙”为迫促、紧促、急促1分,“或”为有的人1分,“事”为侍奉1分,“安”为怎么1分,句意1分)
8.【参考答案】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

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

(3分)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2分)
9.【参考答案】“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

(2分)“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

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2分)表达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

(2分)
⒑【参考答案】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⑵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⑴【参考答案】AD
(2)【参考答案】(对写作的执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荣誉的淡然,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始终坚持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每点2分,简要分析)
(3)【参考答案】请略萨作序,凸显了马尔克斯胸襟洒落;补交房租,凸显了马尔克斯知恩图报;拜访嘉宝,凸显了马尔克斯的凡人心态,他也是个性情中人。

丰富人物形象。

(4)【参考答案】不矛盾。

(1分)自《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

(2分)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

(2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也折射了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探索了社会与家庭中历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2分)(表明态度1分,分析不孤独2分,分析孤独4分。

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2.【参考答案】B
13.【参考答案】C
14.【参考答案】B
15. 1.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完全相同(个体有差异)2.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城乡有差别)3.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不够妥当(文理分科不可取消)
16. 【参考答案】
17. 【参考答案】
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

出仕隋朝虎贲郎将。

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

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

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竟至于此。

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

”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

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

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

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