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就业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就业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1、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4——2005学年度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截止11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96.45%,从就业质量上,总签约为:25.4%;对口率:总对口率50%左右。

2、2006届毕业生情况
我院2006届毕业生总数562人,截止目前,已有444人顺利落实工作单位,目前就业率为:79%.
二、就业工作基本经验
1、坚持“校园招聘”和“规范中介”相结合,“学校推荐”和“毕业生自荐”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毕业生就业推荐活动,成效显著。

04届已就业毕业生有70%以上是通过学校就业部门推荐的。

2、坚持就业指导课程进课堂,对毕业生就业观念、择校技巧和程序、择业技能准备和权益保护、应聘礼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等进行全面指导。

3、以系为单位举办毕业生模拟面试,让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之前接受一次虚拟考验,收到较好的效果。

4、抓住机遇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邀请他们来校进行现场招聘,2005年我们在校内共组织12次专场招聘会。

5、编制《就业指导简报》,不定期提供就业市场的动态及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情况。

即较好地宣传我们的就业政策,也为毕业生提供了
一定的就业信息。

6、坚持送人到岗,不论是通过职业服务机构还是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都派专人送到单位,深入面试现场,即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看到了我们毕业生的不足。

7、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服务,通过各种渠道力所能及地经常与毕业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现状。

根据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个别地电话补上就业指导课。

三、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问题
当前的就业工作完全是招就处一把抓的体制,随着毕业生规模的逐渐增大,仅靠招就处很难应付。

况且,系部不对本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负责,使得教育培养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就业导向”。

2、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问题
我们现有的专业设置设有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申报了不少“闲置专业”,各系部在申报新专业前连征求就业部门的参考意见都难以做到,更谈不上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从课程开设上重基础、轻技术,重系统、轻方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都是与高职教育背道而驰的。

3、就业基地建设问题
经过两年的实践经验,尽管我们已有了数个较为稳固关系的用人单位,但离就业基地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有差距,我们并没有真正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开拓。

4、就业工作条件问题
招就处承担学院招生就业两大职能,无论是就业工作需要还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都是较为紧张,且大多为兼职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招生就业工作中去;
5、制度建设问题
除了没有真正执行的就业“开源节流”政策外,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考核、奖励等等制度建设还很不健全,经验主义做不好新学院未来的就业工作。

5、就业工作人员培训问题
随着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无论是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还是辅导员在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上都有较大差距。

系部就业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工作难以有效地布置下去。

7.毕业生就业定位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本科供需基本平衡,而高职专科生近两年的供求比例一直不到1:0.4,专科生现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一线操作员工更多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技术岗位更多需要本科毕业生。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毕业生受前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影响,明显定位偏高。

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前景堪忧。

四、下一步就业工作思路
1、建立健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不断地认清形势,开拓创新,让系部切实地对自身培养毕业生的就业付起责任,形成就业部门和系部“二级管理,双重责任”
的机制,为此要:
(1)各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系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确保人员职责划分到位。

(2)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职责及规章制度建设。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
(1)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政策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调整和加强队伍建设,并着力加强岗位自训。

(2)积极引导和发挥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方面的培训。

3、全面强化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
(1)建立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工作体系,明确就业管理部门和系部的双重职责。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就业服务意识。

就业工作既要服务于毕业生又要服务于用人单位,各级就业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做到优质服务。

(3)加强各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计、档案整理及信息处理工作。

建立部门和系部两级统计和建档体系。

(4)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结、考核和表彰工作。

4、面向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把“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保证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

(2)从培养模式上,努力打造“订单式”培养方式
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

适应企业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切实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5、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准确定位”意识,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网上无形市场,扩大就业岗位信息资源。

6.根据上级主观部门要求和就业工作需要,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力争做到“人、财、物”三个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