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2例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3f6b3bee06eff9aff80700.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被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共有患者42例,对照组仅服用熊去氧胆酸,共有患者3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并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效果有明显差异,有效治疗率分别为857%和769%。
结论异甘草酸镁结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的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疾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异甘草酸镁;熊去氧胆酸胶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6-02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以往认为在我国不多见,但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对其认识提高,有了较为正确的诊断标准,故该病有增多的趋势,据统计患者多为中年妇女。
因此病进行缓慢,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约有10%的患者没有任何病症。
当肝内的小胆管开始进行性破坏,胆汁淤积时,表示病情已有所加重,在临床上通常以乏力、瘙痒、黄疸、肝掌的形式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伴有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症等,此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很有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会引发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其生命安全。
现对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8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希望为以后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被诊断pbc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患者为男性,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0岁,病程为14天到9年不等;58例患者为女性,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73岁,病程为18天到10年不等,主要表现病症为肝脾肿大和黄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fe4bf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7.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其临床治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并发症管理等。
本文将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
一、药物治疗1. 调节胆汁酸合成的药物:乙酰胆碱能激动剂如奥沙利品、依瑞替尼等,通过调节胆汁酸合成和排泄,减少胆汁淤积,缓解症状。
2. 抗感染药物: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药物可用于控制患者的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展。
4. 抑制胆汁形成的药物:例如利妥昔布、尼法齐韦等,可通过抑制胆汁形成,减少胆汁淤积,改善肝脏功能。
二、营养调理营养不良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合理的营养调理对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遵循以下原则:1. 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减缓肝脏的病理变化。
2. 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类等,以满足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3.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可参与胆红素代谢和肝脏修复,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和滞留。
4. 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生,减轻肝脏负担。
三、并发症管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门脉高压导致的胃肠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因此对并发症的管理也是治疗的重点之一。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 门脉高压导致的胃肠道出血: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严重病例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2. 腹水:建议限盐饮食,利尿药物如螺内酯等,积极控制腹水,减轻腹胀和呼吸困难。
3. 肝性脑病:控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乙醇或乙鲁比特等药物,有效缓解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治疗过程,旨在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570b8e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8.png)
结论与展望
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或病情恶 化的患者,优思弗提供了重要
的治疗选择。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优思弗 的最佳剂量、疗程及与其他药 物的联合应用,为临床提供更
多参考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肝脏纤维化指标
如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等。
肝脏超声检查
观察肝脏形态、回声、血流等变化。
患者临床表现
如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评估标准
显著改善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临床症状 明显缓解。
无变化
各项指标无变化或变化不大,临床症状未 缓解或加重。
改善
各项指标有所下降,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服用优思弗后出现胃 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 泻等,但多为轻中度,经对症
处理后可缓解。
过敏反应
个别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 疹、瘙痒等,但发生率较低。
肝功能损害
少数患者在服用优思弗后可能出现 肝功能损害,表现为ALT、AST升 高,需密切监测。
05
讨论与结论
研究结果分析
恶化
各项指标升高,临床症状加重。
04
研究结果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01 02
肝功能指标变化
优思弗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明显降低,表明优思弗对改善肝功 能有显著效果。
免疫指标变化
治疗前后,患者的免疫指标如IgG、IgM、补体C3等有所改善,说明 优思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优思弗对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患者肝 功能有显著改善作 用。
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护理体会
![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eba67ccbb4cf7ec4afed097.png)
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其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常见症状为黄疸、乏力、皮肤瘙痒,部分患者因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未及时治疗,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52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均可见血清alp、ggt明显升高,而alt、ast水平多为轻中度增高,tbil水平升高水平不同,部分患者表现为黄疸明显升高,且以dbil 升高为主。
ama-m2阳性49例。
结论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及用药指导,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胆汁性肝硬化;护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发展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随着今年来对于pbc的诊断手段日益完善,pbc的检出率逐年提高。
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pbc患者52例,通过对pbc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pbc 病人52例,其中女性47例(90.4%),男性5例(9.6%),年龄43-76(56±12.3)岁。
全部病例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pbc诊断标准[1]。
1.2 方法住院患者出现肝功损害的应用复方甘草甜素等保肝药物对症治疗。
熊去氧胆酸(尤思福)13-15mg/kg,分3次口服,长期治疗。
对患者进行pbc诊治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其家属pbc 治疗的注意事项,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定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免疫等方面的指标,其中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6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493df8f61fb7360b4c659e.png)
J u n .2 01 2 ,w 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i n c l u d i n g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i t o n s , b i o c h e m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i f n d i n g s ,
[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 ( p r i m a r y b i l i a r y c i r r h o s i s , P B C ) 的临床 特征及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7 年6 月一2 0 1 2年 6月在我院治疗 的 5 6例 P B C患者 的临床表现 、 生化指标 、 病理学检 查结果 、 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及对熊 去氧 胆 酸( u r s o d e o x y c h o l i c a c i d , U D C A) 的治疗反应 。结果 5 6 例P B C患者中男女 比为 1 : 4 . 0 9 。主要 临床表现为乏力 、 皮肤瘙痒 、 纳 差 和黄 疸 。所 有 患者 碱 性磷 酸 酶 ( A L P) 和 一 谷 氨酰 转 肽酶 ( G G T ) 均 明显升 高 。5 0例 ( 8 9 . 2 9 %) 患 者 的抗 线 粒 体 抗 体 ( a n t i mi t 0 c h o n d r i a l a n t i b o d v , A MA) 和A MA — M2 亚 型阳性。2 6例行 肝脏 穿刺 ( 肝穿 ) 病 理学 检查 的患 者 中, 早 期 (I~Ⅱ期 ) 占 6 9 . 2 3 %, 晚期( 1 1 1 I V 期) 占3 0 . 7 7 %。5 6 例经U D C A治疗 3 - 6 个月后 , 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 明显改善 。结论 P B C主要 累及 中年女性 , 其特征为 A L P和 G G T升高及 A MA和 A MA — M2亚型阳性 , 肝穿病 理学检查 可进一步确诊疾病及确定组织学分期 , 常规护肝加 U D C A治疗效果确切 。 [ 关键词】 肝硬化 , 胆汁性 ; 病理学 ; 自身抗体 ; 体征和症状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5 7 5 . 2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1 3 4 ( 2 0 1 3 ) 0 3 — 0 1 8 4 — 0 3
5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分析
![5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8d0a79f242336c1eb95eaa.png)
维普资讯
实用肝脏病 杂志2 0 0 8年 6月第 1 卷第 3 1 期
JCi p tlJn 0 8V 1 1N . l nHe a ,u e2 0 .o. o3 o 1
・
论
著 ・
5 例 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 临床和病理分析 3
马丽娜 黄雁翔 曹振环 陈新 月
者病情的轻重应综合分析临床症状 、 生化改变( 尤其是 G T A P 、 G 、 L ) 自身抗体检测 以及组织学检查等 , 而不应局 限于用黄疸
【 关键词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理学
临床表现
Cl io a h l g c l a ay i f p t n s wih p h a y b l r ir o i MA i c p t o o i n l s o a i t t r n r i a y c r h ss n a s e i Lia。 n 日 NG a x a g, A0 Z e h a e Y n in C h n u n, t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249c1d6f1aff00bed51ef8.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方法:本文选择在2017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80例,在分析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方式之后,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针对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观察治疗组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占比95%)、黄疸(占比81.25%)、瘙痒(占比78.75%)、右上腹痛(占比46.25%)、脂肪泻(占比26.25%);观察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结论:在合理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基础上,主治医师选择针对性治疗方式。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瘙痒、门脉高压等,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其患病原因是患者的肝内小胆管因为病理变化而受损,并形成慢性胆汁淤积,该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诱发其他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等,需要主治医师进行有效诊断和及时治疗。
因此,本文选择在2017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在2017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
常规治疗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患者年龄在27-67岁之间,患者患病周期在0.45-7.12年之间;观察治疗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患者年龄在26-66岁之间,患者患病周期在0.52-6.98年之间。
1.2实验方法1.2.1诊断方式首先,主治医师需要询问患者临床症状,判定其是否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症状相符合。
其次,主治医师需要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对患者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等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查,并与正常水平进行对比[1]。
5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分析
![5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9295f2941ea76e58fa0470.png)
T es rg 的更深一层的特性 , 在有关 T es rg 的标记物 、 功能特性 以及抗原特异性等方面都超出了 当今研究的范围。这种肝脏内 “ 耐受环”的扩大很可能是为 了控制病毒的感染。的确 ,一些 研究小组报道了不 同人群病毒特异的 I — O分泌 T细胞可以在慢性 H V感染 中防止肝脏损 Ll C 伤 。虽然 T细胞 I - 0 L 1 的分泌是 T es r 的标记 ,但是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 T es g rg 的推断还有 待进一步研究 ,HC V诱导免疫缺陷机制的研究尚未完成。
免疫应答与广泛的免疫抑制无相关性后则变得更加迫切了。 了解局部肝脏微环境 中 HC V感染 的肝细胞对 C 8 T细胞活化中所起作用也很急迫 。 D+ 最后 , 关于 mD C可能诱导和/ 或增加 HC V 感染者中调节性 T细胞水平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开展 。 ( 编译 杨硕;审校 杨 月)
醇 ( H) C ;肝组织活检在 B超引导下进行 ,标本用 1%甲醛 固定 , 0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由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研究中心读片 。
三、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 S 软件 1.对计量资料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 t PS 0 0 检验 , 对计数资料进 行 F hr N e 精确概率 x 检验。
的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缺陷的机制进行研究,并证实其在人类系统中的存在。 总而言之 ,i r n 等的研究为获得性免疫应答的 HC Z mmema n V核心蛋白诱导的分子机制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 HC V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和肝细胞的缺陷及其共同作用是很必要的。
仍需要进一步证实 H V核心蛋白对抗原提呈细胞的抑制效应是否受到 HC C V特异的效应细胞 的限制或是否高于抗原的特异性 。这样的研究 ,自认识到大多数 HC V感染患者 HC V特异性
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效果及护理
![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效果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2b4a4652d380eb62946d90.png)
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效果及护理作者:王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实施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及同步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均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并施以全面的同步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52例患者干预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35.41±5.42)U/L、(30.37±1.47)µmol/L、(40.23±6.42)U/L、(105.33±15.01)U/L,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85.32±5.57)U/L、(94.87±5.47)µmol/L、(95.84±5.95)U/L、(315.02±20.31)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患者13例,不满意患者2例,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15%(50/52)。
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实施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并积极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获得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可。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熊去氧胆酸;甘草酸二铵;护理DOI:10.14163/ki.11-5547/r.2019.05.06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常见慢性疾病,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类、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并存[1],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匿、疾病进展缓慢、食欲与体重多无明显下降,约1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肝衰竭等情况出现[2]。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3],有研究显示,硫唑嘌呤、环孢毒素A均有效,但因有肾毒性、骨髓抑制等副反应,故临床治疗中应慎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治分析_郭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治分析_郭璇](https://img.taocdn.com/s3/m/ccae2b7e9b6648d7c1c7469d.png)
1. 4 免疫学指标检测 在免疫球蛋白中以 IqM 升高为主,14 例患者 IqM 升高; 35 例患者 AMA,和 AMA - M2 阳性。20 例 抗核抗体阳性,9 例抗磷脂抗体阳性,5 例可溶性核蛋白抗体 阳性。 1. 5 肝穿刺病理学检查 17 例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 15 例 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特点,2 例为找到明显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的证据。在 15 例中,肝细胞肿胀,纤维组织增生, 小胆管炎及上皮变性,肉芽肿形成,会管区炎细胞浸润,毛细 胆管於胆。其中 1 期,也就是胆管炎期 9 例; 2 期,细小胆管 增生期,4 例; 3 期,瘢痕期 2 例。 2 治疗和转归
本组所有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同时给予肝保护药如 甘草,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同时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给予治 疗。治疗 6 个月后,患者的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对于晚期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变不太明显,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 量均得到改善。在本组病例中随访时间为 6 ~ 60 个月,平均 24 个月,其中 2 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 例死于肝衰竭,除 4 例失访外,其余 39 例均存活。 3 讨论
( 收稿日期: 2011 - 07 - 20)
Hale Waihona Puke 显;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也就是以阻塞性 黄疸为特征。抗线粒体抗体是本病特征性实验室检测指标,其 早于临床 表 现 出 现,检 测 的 阳 性 率 很 高,在 本 组 病 例 中, 74. 4% ( 35 /47) 患者表现 AMA 检测阳性。肝穿刺病理检查 时诊断本病的可靠证据之一。但是并不是每位患者愿意做此项 检查的,所以要多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对于本病的治疗,多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但是治疗结果多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c833f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2.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胆汁淤积是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发生胆管炎、肝内胆管纤维化等病理过程也可以引起该疾病的发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症状、贫血、皮肤瘙痒、黄疸等。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方法较为多样化,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胆汁酸、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改善胆汁淤积症状及肝功能。
1. 药物治疗:(1)胆汁酸:胆汁酸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主要药物之一。
通过口服胆汁酸类药物,可以减少胆汁淤积,提高肝功能,改善症状。
(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自身免疫性病理过程。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肝功能。
(3)外源性胆囊引流术: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汁淤积较明显的患者,可进行外源性胆囊引流术,从而降低胆汁淤积的程度。
(1)肝脾切除术:该手术主要是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严重病例。
该手术是通过切除肝脾,减轻肝脏及胆道的负担,从而改善肝功能。
(1)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呼吸衰竭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
(2)肝移植:肝移植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最后手段。
对于因病情严重,肝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的患者,肝移植可以通过置换新肝,恢复患者的肝功能。
总之,针对不同病情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应选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病情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也至关重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3576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1.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策略。
在诊断方法方面,需要综合运用肝功能检查、胆汁质量分析等方法进行诊断。
药物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的评价需要多方位的考量,包括生存率、症状改善等方面。
提出了临床治疗策略建议,包括个体化治疗、精准用药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临床治疗的长期效果评价和并发症的预防控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诊断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传统疗法、现代医学、治疗效果评价、临床治疗策略、后续研究、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由于胆汁淤积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女性中,特别是更年期前后的中年女性。
PBC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腹胀、肝脾肿大等症状,并且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在临床上,PBC的确诊往往需要综合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程和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由于PBC的病因复杂、病程缓慢,临床治疗中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PBC的临床治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的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策略、手术治疗方法、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结合的可能性,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PBC治疗的建议,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策略,明确诊断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通过对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更为有效的治疗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实际疗效评估(2)
![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实际疗效评估(2)](https://img.taocdn.com/s3/m/e2795e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4.png)
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实际疗效评估在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点是肝内胆管炎症和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功能衰竭。
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为目标。
优思弗作为一种新型抗炎药物,近年来在PBC治疗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临床研究和实际病例,对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实际疗效进行评估。
一、优思弗的药理作用1. 抑制肝脏炎症:UDCA能够降低肝脏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2. 改善胆汁淤积:UDCA能够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和胆酸含量,减轻胆汁淤积。
3. 抗氧化作用:UDCA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4. 抗纤维化作用:UDCA能够抑制肝脏纤维化过程,延缓疾病进展。
二、优思弗的临床研究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法国试验”和“北美试验”。
1. 法国试验:该试验纳入了266例P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优思弗和安慰剂治疗。
结果显示,经过24个月的治疗,优思弗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肝内胆管炎症和胆汁淤积程度减轻,疾病进展缓慢。
2. 北美试验:该试验纳入了257例PBC患者,同样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优思弗和安慰剂治疗。
结果显示,经过12个月的治疗,优思弗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肝内胆管炎症和胆汁淤积程度减轻。
三、实际病例分析1. 病例一:一名52岁的女性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经过优思弗治疗12个月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肝内胆管炎症和胆汁淤积程度减轻,患者自觉症状缓解。
2. 病例二: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经过优思弗治疗24个月后,肝功能指标持续改善,肝内胆管炎症和胆汁淤积程度明显减轻,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优思弗的治疗优势1. 疗效确切:多项临床研究和实际病例证实了优思弗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15822f5901020207409ce1.png)
他 汀贝特类药物最初 主要用来 治疗 高脂血症 ,近期研究 中 发现也 可用于 P B C的治疗。Wa g n e r 等【 l l 】 在结扎胆管 的小 鼠模 型 中证明 阿托伐他 汀可 以刺激 胆汁形 成过程 中某些基 因的表达 , 降低胆 汁酸水平 , 改善 胆汁淤 积情况 。S t o j a k o v i c 等t 。 ≈ 的研 究表 明。 对U D C A应答不明显的 P B C患者加用 阿托伐他 汀 , 显示患者 低 密度脂蛋 白和总胆 固醇含量均显著下 降 , 但血清 中 A S T 、 A L T 、 I g M水平与基线 比无显著差异。 R i t z a l 等 辛伐他汀联用 U D C A 治疗高脂血症 的 P B A病人 , 显示 A L P 、 G G T 、 I g M值均有显 著f 生 降 低。 贝特类也是一种降血脂药物, 有研究报道苯扎 贝特单独用药治 疗P B C患者 可引起 A L P 、 G G T 、 I g M和组织学症状 减轻l 1 4 1 。
原发性 胆 汁性肝 硬化 ( p r i m a r y b i l i a r y c i r r h o s i s , P B C) 为一类 慢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 。以肝脏 内小胆 管发生进行性 和非化脓性 炎症 、 慢性胆 汁淤积为主要特征 的慢性胆汁淤积疾 病 , 进 一步严 重可 发展 为肝硬 化和肝纤 维化 , 肝 衰竭等 , 乃 至死亡 【 1 ] 。该 病 于 1 8 5 1年 由 A d d i s o n等 回 报道 , 多发 生在 女性 群里 中 . 男女 比例约 为 1 : 9 园 , 主要 临床表 现 为黄 疸 、 乏力 、 皮肤 瘙 痒和 血 清 AL P和 G G T含量升高 , 抗线粒体抗体呈 阳性等 。 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 和肝移植 。 熊 去氧胆酸( U D C A) 是 目前唯一经临床试验所证实 的 治疗 P B C安全有效 的药物。然 而对 U D C A应答性欠佳 的患者 的 治疗 , 尚无 统一的方法和确切 的疗效 。 晚期 P B C患者唯一且有效 的方法是进 行肝移植 。该 文就原发性胆 汁性 肝硬化患者 的临床 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5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5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f36f6cf5335a8102d220e3.png)
(44 ,2/4 ,皮 肤 瘙 痒 (1 % , 1/4 。 主 4. % 45 ) 3. 4 75) 要体征 为肝肿 大 2 2例 (07 ,2/4 ,脾 肿 大 4. % 25 )
P C 是一 种原 因不 明 的 , 由免 疫损 伤 介 导 的慢性 B) 进 展性 肝 内胆 汁 淤 积 性 疾 病 , 主要 表 现 为肝 内 小
二 、肝 功能 试 验 、血 清 和 免 疫 学检 查 5 4例患 者均 有 AL ^— T水平 的升 高 ,血 清 A T,A T P, y G L S
多为轻 中度升高 ,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 限的 5倍。 2 7例确 认 P C时 无 明 显 黄 疸 (Bl 42 m l B Ti ≤3 . o/ L ,少数 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时也无 明显 黄疸 。大 ) 部 分 患 者 血 清 胆 固醇 (h1,IM 升 高 ( 1 。 co) g 表 )
收稿 日期 :2 0 — 9 0 060 —5 修订 日期 :2 0 —1一 l 0 6 0 l
作者简介 i牛英 ,女 .感 染科 副主任 医师。
维普资讯
云南 医药 2 0 0 7年第 2 卷第 1 8 期
45) 合 并原 发性 甲状 腺功 能减 退 。 /4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 2 0 0 7年第 2 8卷第 1 期
・
经验 交流 ・
5 例 原发性胆 汁性 肝硬 化临床分析 4
牛
( 昆明医学 院第一 附属医院
英’ ,王志光 z ,俞
岚,
云南 昆明 60 3 5 0 1)
1 .感染科 ,2 .临床急救室
四 、P C合并肝炎病毒感 染 3 B 例血清标 志为 乙型肝炎病 毒既往感染 ,1 例合并戊 型肝炎病 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df382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2.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摘要:为了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过程中,在常规治疗的上使用异甘草酸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从专业角度来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就是一种慢性病症,该种疾病主要是肝内胆汁淤积引起,是一种自身性免疫病。
这种疾病的主要表现是慢性胆汁淤积与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破坏。
临床住表现为门脉高压、乏力、瘙痒以及代谢性骨病等。
这种病症对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危害。
为降低危害性,应及时确诊诊断,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才能够改善患者病情。
在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临床治疗水平也在持续性升高。
临床实践表明,在常规治疗上,使用异甘草酸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1.2方法: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基础性治疗方法,即常规保肝和支持性治疗措施。
主要使用的是腺苷蛋氨酸。
这种药物对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连续使用1个月的时间。
同时所有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进行治疗,13~15mg,每天服用2次。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
即将200mL的异甘草酸镁加入到5%的250mL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与此同时还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指标与肝脾肿大等情况,以此判断患者治疗效果。
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临床体征均全部消失,经生化检验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肝功能明显恢复,肝脾肿大症状略微缩小;显效:经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与体征均明显改善,且生化指标有所恢复,肝功能趋于恢复的状态;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未消失,生化指标与治疗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12例(28.6%),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1例(50.0%),有效16例(38.1%),无效5例(11.9%),总有效率为8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7e7844767f5acfa1c7cd76.png)
冷缺血时间平均 7h 4 1 ) ( ~ 0h 。受者手术采 用经典非转流术 式 1 3例 , 用 背驮 术 式 5例 , 中平 均 出 血 量 12 6m 采 术 1 L
( 0 ~ 0 L 。 30 30 0m )
1 . 免疫 抑制方案 .2 2
术后免疫抑 制方 案采用环孢素 A 骁 +
1 . 供体及受体手术 .1 2
供体均采用无心跳尸体供体 , 快速
供 肝切取技术切取供 肝 , w 液灌 注并保存 ,供体 平均年龄 U
为 2. (13 68岁 2 ~ 7岁 ) 热 缺 血 时 间 平 均 55ri( ~0mn , , . a n 2 1 i)
况对患者存 活率 并无 影响I 但本组 1 3 1 , 8例患者资料明显说明
术前 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会影响移植术后存 活率。由于本组例 数较少 ,数据并不 能明确 P C患 者行肝移植 的最 佳手术时 B 机, 但可说 明晚期患者行肝移植风 险较 大。 。 P C患 者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仍有争论 。 B 有 研究 表明 , 服用普 乐可复的患者 肝移 植术后 P C复发较早 , B 且复发率较高I 但也 有报道说普乐 可复对 P C复发并无影 4 1 , B 响 。骁悉及糖 皮质激素对 P C复发的抑制 作用有限 , B 服药 时间长短与复发 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无相关性。 本组病例样本 量较小 , 尚不能说明免疫抑制剂对 P C复发的影响 。 B P C患者行 肝移 植术后 P C复 发仍然 是普 遍问 题 , B B 有 报 道 P C复发率可达 3 %1 B B 5 4 1 。P C复发原 因比较 复杂 , 可能 与受者年龄 、 器官缺血时 间、 疫抑 制剂种类相关 , 免 仍有待于
悉+ 甲基泼尼松龙者 2例 , 采用普乐可复+ 骁悉+ 甲基泼尼松龙 者1 6例, 所有患者均使用骁悉及甲基泼尼松龙超过 6 个月 。 1 . 观察 指标 .3 2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0例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0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2b84e081c758f5f71f670c.png)
1 . 临床表现 : .1 3 最常见 临床症状 为黄疸 ( 85 5 %) 2 ,0 6 ,
乏 力 ( 05 6 %) 3 /0 0 ,尿 黄 ( 5 0 5 %) 纳 差 (45 4 %) 腹 胀 (05 4 %) 2/ 0 , 5 2 /0 8 , 2 /O O , 皮 肤 瘙 痒 ( 25 2 % ) 多 数 患 者 尿 色 明 显 加 深 ( 65 1/0 0 , 2 /0 5 %) 2 ,肝 肿 大 (05 2 % ) 1/0 0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 /0 1 %) 55 0 ,
改善 ( p均等 于 00 0 ) .0 1 肝功 能检测指标前后均有显著 改善 ( P
均 分别 小 于 00 ) . 5 表 1 生化指标检测 X±S
化检 查及 肝穿等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 ,共 5 O例,其中
男性 1 0例 ,女 性 4 0例 , 年 龄 最 小 的 2 0岁 ,最 大 的 7 O岁 。
治疗前后病人 临床 症状 均有 明显好 转 ( =O0 0 )肝功能 P . 1 0
检 测前后 均有显著改善 ( P均分 别 < .5 O0 ),另外 ,随 着疗程 的继续 ,各项肝功指标 的改善 1 2周均明显好 于 6周 ,根据疗
效判断标准 , 6周 时显 著有效率为 4 .% 有效 率为 2 .% 总有效率 6 .% 1 在 0 2 41 43 2周显著有效率 5.% 有效率 3 . 01 34 总 %
腹水 (/0 1%) 0 例病人有一例合 并支气 管哮喘,5例 55 0 。5 合并干燥症 ,2例合并 白塞斯病 ,6 例合 并 甲状 腺功能亢进 。 1 . 实验室指标 : .2 3 5 0例病 人均有不同程度 的肝功 能异常,治疗前 ,治疗 6 周、1 分别 查 AL 碱性磷酸酶 ) GT ( 2周 P( 、G 谷氨酰转肽酶 ) 、 注 :括 号内的是例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c505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b.png)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道疾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具有自身免疫性病理学特征,其治疗主要是延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
本文将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肝炎病毒感染防控PB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肝炎病毒感染。
由于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肝功能受损和肝脏炎症,会对PBC的病情进展产生不良影响。
PBC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肝炎病毒的食物、饮水和血液制品,定期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炎病毒感染,预防感染对PBC的不良影响。
二、药物治疗1. 疾病修正药物对于PBC患者,疾病修正药物是一线治疗选择,其主要作用是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
目前主要使用的疾病修正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乙酰卡那明)、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利胆药(如奥莫司特)、胆酸鞘氨醇受体激动剂(如奥贝特帕)。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肝功能,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免疫抑制剂在PBC患者中,自身免疫现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免疫抑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PBC的治疗中。
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泼尼松、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免疫抑制剂也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应慎重使用。
3. 荷尔蒙治疗PBC患者中女性居多,而雌激素在PB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一些研究显示,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对PBC患者有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雌激素的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血液凝固功能、肝功能、乳腺和子宫健康等,并考虑患者本身的激素水平情况。
三、荷尔蒙治疗对于PBC患者,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减轻肝脏负担。
戒酒、戒烟、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锻炼,维持适当的体重,都是对PBC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2例治疗分析
作者:耿威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5期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熊去氧胆酸;异甘草酸镁;茵栀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最终可引起肝功能衰竭。
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将52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其中男8例,女44例,年龄
31~69岁;所有患者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查结果都呈阳性,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反映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均异常升高,B超检查显示胆管正常,完全符合2000年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关于PBC的诊断标准[1]。
入组病例均排除以下情况:①有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②临床分期为Ⅳ期的PBC患者。
③PBC/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
④PBC合并其他肝病或肝损害的患者。
⑤长期酗酒和接触化工毒物的患者。
治疗方法将52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患者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片口服,每日剂量15 mg/kg,分2~3次服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①茵栀黄注射液,20 ml/次,静脉滴注,1次/d。
②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 mg/次,静脉滴注,1次/d。
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1个疗程为1个月,两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
况。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各项指标降至正常;有
效:临床症状改善。
肝功能各项指标降至治疗前的50%以下;无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甚至死亡。
统计学方法使用软件进行检验,P
2结果
治疗3个月后经疗效评定,观察组中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对照组中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免疫耐受丧失,从而启动了针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3]。
该病常见于30~65岁的女性,患者常伴发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免疫性疾病。
PBC早期往往没有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以前常常被误诊。
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的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在AMA检查普及推广后,PBC的早期确诊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期PBC患者一般有进行性黄疸、肝脾肿大、内眦黄斑瘤等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晚期患者则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至今为止,熊去氧胆酸(UDCA)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PBC的唯一药物,推荐使用剂量为13~15 mg/(kg•d)。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联合细胞保护、免疫抑制作用、抗凋亡和促进胆汁排泄
[4]。
为了充分发挥药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使用UDCA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同时服用考来替泊、考来烯胺、氢氧化铝等药物;如果必须使用以上药物,应与UDCA至少间隔2个小时以上再服用。
茵栀黄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芩甙、栀子素和茵陈。
黄芩苷具有通泻胃肠郁热之功效,可以增加胆汁流量,还具有抗氧化作用;栀子素能够清湿热,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茵陈有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利胆的作用。
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与前三代甘草酸制剂相比较,该药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甘草酸的纯反式优势构型,纯度高,安全性好。
②具有特异的靶向作用,静脉滴注后呈特异性的肝脏分布。
③能在体内迅速转化为甘草次酸,具有很强的抗炎、抗生物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④药物清除半衰期可长达24 h,每日只需给药1次即可。
⑤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治疗。
为了探讨PBC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将52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
治疗3个月后经疗效评定,观察组中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对照组中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熊去氧胆酸联合茵栀黄注射液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等特点,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erican association for
,
[2]常廷民,韩宇,杨承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茵栀黄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10):
[3]贾继东,段维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