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王昌龄教案教学设计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
《出塞》这首诗由秦汉时的明月、关塞入笔,跨越千年时空,描述了历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歌颂了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及对人民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技能: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古诗大概意思。
2、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4、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激活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5、通过研读品悟、动手勾画,体味出诗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
6、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借助资料阅帮助理解古诗内容和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7、从品读诗句子中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8、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一、情境导入了结背景
师:课件播放(明月边关孤寂凄凉场面进行渲染。
一队军旅正在向边关出征。
)
师:解说:这一队队出征边关的军旅使我想到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奴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停息,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历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于是诗人王昌龄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出塞》,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起去感受这凄凉华美、惊心动魄的边关往事。
(板书课题)
二、分享资料探究大意
1、引导解题。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塞”指的是什么意思?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边塞诗,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师:《出塞》这个题目可不是王昌龄的专利,
塞诗常用的题目。
2、了解作者王昌龄。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课前搜集诗人王昌龄的资料,对诗人王昌龄有了哪些了解?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选2-3名汇报资料。
师: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慷激昂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和《出塞》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唐诗中的极品“唐人七绝”的中的压卷之作——《出塞》,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古诗。
前两遍要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第三遍要读出古诗节奏,画出停顿符号。
生:自由读古诗。
画出停顿符号。
(课件出示)
师:你是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的呢?这是一首几言诗?
生:是一首七言绝句。
汇报画停顿符号情况。
指名3——4人读诗。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意思就是,如果把文章读熟了,
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师:教师指导学法。
师:古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流畅了,想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就需要你们和小组同学合作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了。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尝试填写任务单理解诗句的意思。
任务单:
1、秦时明月汉时关,
描写哪些景物_____ 、______.
意思是:依旧是____、_____时的_____与______.
2、万里长征人未还。
还读()意思是:_____出征的将士_______.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_______还在,就不会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生:小组汇报。
师:根据前两句师的意思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
生:明月、边关、将士们都在边关,没有回家。
(板书明月边关图)三、激情导读入境感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1)理解前两句古诗
师为什么战士守卫边关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师:想象一下边塞出征的战士,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师:是啊,有的战士终老边塞,有的战士战死沙场。
真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啊!”
(2)观看视频感受战争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临古战场感受一下那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
师:(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生:学生观看,感受战争凄凉,指导朗读。
.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还有多少人将战死沙场永远不能回家.
师:那么前两句诗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呢?(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生:读得凝重,读出凄凉。
生:指名朗读。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同情、怜悯之意
生:指名读。
师:是啊,作者对出征的战士充满了同情,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从秦到汉,从汉到唐,多少战士“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于是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从秦到汉,从汉到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痛彻心扉,于是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师:指导读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塞外边关,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师:战士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假设你就是那戍守边关的战士,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戍守在边关,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讨论)那就是——回家.(课件出示浓重的回家二字)
然而回家却只能是战士们千百年来一个萦绕心头的遥不可及的梦想。
战士们的现实只能是作者笔下的: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师:战士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战士的亲人可能会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师:跨越千年的时空,我们来到出征战士的家乡:
战士那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皱纹,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眺望着远方的边关,忍不住喊上一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士那柔弱无助的妻子,满脸愁容,为了生活每天不停地帮别人洗衣服做零活,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摸着又红又肿的手遥望着边关,忍不住背过脸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战士那孤苦无依的孩子在受别人欺辱或忍痛挨饿时,忍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只能化成一句……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对丈夫深情的期盼只能化成一句……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父亲的渴望也只能化成一句
(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师: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战士都盼望着回家,每个战士的亲人都盼望出征的战士回家.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战士回家有望吗?(讨论)
生:畅谈。
师:(课件出示资料)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
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看了这则资料,你觉得这些战士们回家还有希望吗?
生:没有!
师:于是乎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 师:尽管现实如此残酷,但是诗人心中还是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这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统统寄托在汉代英勇善战的一位大将军之身,他就是——
生:汉代名将李广,或飞将军李广。
师: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李广将军的资料。
生:汇报。
师:这样一位英勇神武的飞将军李广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师: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生:畅谈
师:那你认为这两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充满希望,慷慨激昂的读。
师:指名读
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出征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接读
师:“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出征战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接读
师:每一个战士都希望有一个像汉代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良将来带领他们浴血奋战,赶出匈奴的侵略。
但是此时已是唐朝,李广将军早已不在人世。
师:然而“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讨论)
师:是啊,也许是因为匈奴太过顽固,也许是朝廷没有启用良将,所以战争一直没有平息。
师:但是战士们、战士的亲人们、还有作者王昌龄、以及普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有着一个共同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什么?
生:渴望和平!(板书)
师:是啊!渴望和平是所有战士和他们的亲人以及全天下黎民百姓一个美好的愿望。
战争虽然没有平息,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生:齐读全诗
(4)指导背诵
师:学习至此,相信你们已能把这首古诗熟记于心了,谁想来试着背一背?
师:指名背古诗
生:男女生赛背(男生前两句,女生后两句。
)
四、拓展延伸腹有诗书
1、王昌龄的另一首《出塞》
师:其实王昌龄写了两首出塞,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之一,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另外一首?
生:想,和老师读《出塞》二
2、师:古代的边塞诗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在早自习的晨光积累中还学过哪些边塞诗?
生: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这首塞下曲中所描写的那位神勇无比的将军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
生: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课后练笔预习示儿
(1)结合《出塞》的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出塞》的小故事。
(2)搜集其他边塞诗来读一读。
(3)预习下一首古诗《示儿》并填写预习单。
根据预习单预习《示儿》
师:同学们读诗除了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情境。
它还能陶冶我们的性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浪漫多彩;老师相信你们都将会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