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课时乘加和乘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课时乘加和乘减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是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和简单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第6课时“乘加和乘减”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乘加和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二是运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旨在让学生在理解乘加和乘减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两种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加减法和简单乘法的基础知识,对乘法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乘加和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两种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和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能够运用这两种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
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和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
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减法和简单乘法,引出乘加和乘减的概念。

2.知识讲解:讲解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
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这两种运算。

3.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和乘减进行解答,巩
固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乘加和乘减的
掌握情况。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乘加和乘减
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律。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通过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二是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观察和交流进行。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和乘
减的运算规律。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知识点儿整理: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6课时“乘加和乘减”涉及
以下知识点:
1.乘加和乘减的概念:乘加是指两个数先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的运
算;乘减是指两个数先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减的运算。

2.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律:
–乘加:a × b + c = a × (b + c)
–乘减:a × b - c = a × (b - c)
3.乘加和乘减的应用:运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计算面积等。

4.乘法运算的性质:乘法运算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5.乘法口诀:通过记忆乘法口诀,提高乘法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6.乘法表:熟练掌握乘法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7.整数乘法的意义: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8.乘法算式的组成:乘法算式由乘数、被乘数和乘积组成。

9.乘法算式的读法:乘法算式的读法有“乘以”、“乘”等。

10.乘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乘法、横式乘法、分配律法等。

11.乘法的估算:通过估算,快速得出乘法运算的结果。

12.乘法的拓展:平方、立方、乘方等。

13.实际问题中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

14.乘法与加法、减法的关系: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要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15.乘法的运算律:乘法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6.乘法的应用场景:购物、计算距离、计算速度等。

17.乘法的运算顺序:乘法运算可以与其他运算(如加法、减法、除法)混合运算,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8.乘法的运算工具:计算器、计算机、算盘等。

19.乘法的运算技巧:掌握一些乘法的运算技巧,如交叉相乘法、分解因数法等,提高运算速度。

20.乘法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1.乘法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2.乘法的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检查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23.乘法的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
鉴。

以上知识点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
解和巩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步作业练习题:
1.选择题:
下列算式中,哪个是乘加运算?()
A. 3 × 4 + 2
B. 4 × (3 + 2)
C. 2 × 3 - 4
D. 5 × 2 ÷ 3
答案:B. 4 × (3 + 2)
2.选择题:
下列算式中,哪个是乘减运算?()
A. 5 × 4 + 3
B. 6 × (4 - 2)
C. 7 × 3 - 2
D. 8 × 2 ÷ 4
答案:C. 7 × 3 - 2
3.填空题:
已知 a = 5,b = 6,c = 2,求下列算式的值:()
__ × __ + __ = __ × (__ + __)
答案:5 × 6 + 2 = 30 + 2 = 32
32 = 5 × (6 + 2)
4.填空题:
已知 a = 7,b = 4,c = 3,求下列算式的值:()
__ × __ - __ = __ × (__ - __)
答案:7 × 4 - 3 = 28 - 3 = 25
25 = 7 × (4 - 3)
5.应用题:
小华买了3本书和2支笔,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每支笔的价格是
3元。

请问小华一共花费了多少钱?
答案:3本书 × 8元/本 + 2支笔 × 3元/支 = 24元 + 6元 = 30元
6.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地毯,长是12米,宽是8米。

请问这块地毯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答案:长 × 宽 = 12米 × 8米 = 96平方米
7.简答题:
请解释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交换律:乘法运算中,两个数相乘的顺序可以交换,它们的乘积不变。

例如,a × b = b × a。

结合律:乘法运算中,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乘,可以任意改变它们的相乘顺序,它们的乘积不变。

例如,(a × b) × c = a × (b × c)。

分配律:乘法运算中,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的和。

例如,a × (b + c) = a × b + a × c。

8.简答题:
请解释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乘法口诀是记忆乘法运算结果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进行乘法运算。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9.判断题:
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相同的。

()
答案:×(错误)
10.判断题:
乘法运算中,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一定是正数。

()
答案:×(错误)
以上同步作业练习题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布置这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