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反向春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反向春运”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临近春节,春运抢票大战日趋"白热化"。
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机票昂贵,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增,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为新风尚。
"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在春节后再返回老家。
对“反向春运”这种现象,大家的意见不一:
专家:“反向春运”是城乡现代化进程标志场景,意味着城乡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出现了转折,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春节。
网友一:春节就是团圆,父母在哪,哪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年。
网友二: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春节气息,在这所谓的"反向春运”中,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对于反向春运"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精选“反向春运”应推崇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反向春运"的潮流,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这种潮流的出现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多数年轻人都渴望走出家乡,远走高飞,一展鸿图。
然,现阶段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之间仍有一些距离,不少乡村仍未完全脱离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与差序格局,而大城市却早已走向了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长期工作于城市的年轻人与始终居住于乡村的父母终不免产生思想观念上的隔阂。
而毫无疑问,年轻人利用繁忙工作中少有的长假一一春节,向父母介绍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无疑是消弭隔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概言之,"反向春运”是解决当代青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与父母无话可说或交流常以矛盾结尾的有效之举。
此外,"反向春运"之于生活于大城市的人们而言亦有益处。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而来的,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锐减"。
人们常说"繁忙的都市",生活于城市的人时常与时间赛跑,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抽不出时间来体验生活。
渐渐地,人性被压抑,亲人、朋友彼此的心理距离逐渐扩大。
试问,我们已多久不曾与朋友促膝长谈?又有多久不曾在闲暇时放下手机,漫步于我们居住已久的城市,观察它的变化?
而“反向春运"无疑可以抑制住上述趋势。
与父母携手同游,体验安步当车而非步履匆匆的乐趣;在城市中"另辟蹊径",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
这绝不仅是帮助父母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为这钢铁洪流的世界留下一股温暖的人情味。
与此同时,"反向春运"亦可帮助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春运期间,车次、航班繁多,然而,有来即有回,春运期间城市通往乡村的车票"一票难求",而乡村前往城市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此情况下,高铁等交通工具的“返程"也便成了肉眼可见的浪费。
然而,"反向春运" 则有助于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减少无效的碳排放与资源消耗,有效帮助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期掀起的"反向旅游热” 亦是如此,人们纷纷避开著名景点、热门城市,选择小众景点、冷门城市。
当资源都得到充分、妥当地利用,人们的"碳足迹"分布便会更加合理,届时,碳达峰也便水到渠成了。
是故,"反向春运”理应被大众所接纳与认可。
春运"反向",但年味不"反向"
春运,是一场每年都会上演的、震撼全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运动。
近年来,由于春运买票贵、买票难,"反向春运”逐渐流行起来,大家开始选择春节去往城市团圆。
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反向春运”会使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春节气息渐渐消失。
对此我不敢苟同。
春运"反向”了,但年味并不会"反向"。
春节气息,即"年味”来源于何处?归根结底,不过"团圆"二字。
谈起最富年味的活动,人们最先想到的约莫是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包饺子。
这些事情在平日也是随时都能做的,但为何放在春节去做便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呢?除了春节赋予的仪
式感之外,主要原因大概是家人团聚。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家,"家庭"二字是镌刻在我们血脉里的羁绊与挂念。
与家人团聚,大家其乐融融,即使没有包饺子等活动,幸福也自在其中。
可如果孤身在外,"凄凄惨惨戚戚",即使将过年时该有的活动全部做一遍,又谈何年味?与家人在一起,何处不是年?何时不可过年?又哪有城市与乡村的分别呢?
更何况,"反向春运”还可为年味注入新的活力。
不仅洒扫庭除、贴新桃、换旧符、年夜饭等春节传统项目可以照做无误,在城市中过年还有许多新鲜的活动。
赏花灯,逛庙会,街头演出,贺岁片……这些活动很多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带着"摩登"的风味,但谁又能说其中没有包含着传统年味的热闹与喜庆、欢快与幸福呢?扶老携幼去体验这些活动,让久居乡村的老人和孩子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实是一件增加家庭幸福感的事。
我不否认反向春运可能会使上山扫墓、祭拜先祖等需要在特定地点才可完成的传统春节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
但很多事情本就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旧的过年习俗部分被渐渐淡化了,但新的过年风尚却也可以及时填补空缺。
与其死守传统,固执地选择一定要回到乡村过年,以致整个春节都被抢不到票的焦虑和怨怒充斥,倒不如拥抱时代,选择"反向春运",感受一下城市中的年味。
毕竟过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在哪里过、以何种形式过,而是和谁过。
所谓年味,隐于瓜子花生砂糖橘、聊天打牌看春晚之中,藏在鸡鸭鱼肉年夜饭、荤素硬币饺子皮里面。
它是一团喜悦的气氛,是无法被看见、被触摸的人间烟火,无拘于城市与乡村,长久地笼罩在中华大地、万家灯火之上,亘古绵延。
春运虽〃反向〃,但年味永不〃反向〃。
反向的春运,正向的
每每春节临近,抢票的热潮便会突然地涌起,无数意图归乡的人都拥挤在线下、线上的售票处,焦急地等待那张满载着自己乡愁的车票。
可近年来,伴着正向的春运之潮袭来的还有"反向春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父母与孩子接往自己工作的城市。
在这样的"反向春运"里,我看到了正向的团圆。
春运者,思归也,思聚也。
人们都盼望着这样一个时节能暂缓平日工作的疲惫,安享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
"反向春运”能满足这样的愿望。
首先,团圆向来是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反向春运”可以实现家人的
团聚,有聚,则有家。
如此看来,并无任何不妥。
可为何还有人慨叹春节之将不复也?那是因为传统的团圆不止乎家庭,更在乎家族的团圆。
归乡其实更含着归于族的意味。
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传统的家族式生活正逐渐从我们生活中隐去,比之于同一家族的人,现在与我们更亲近的是同一社区、同一组织的人,我们的生活方式日益脱离"小家族”而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靠近,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言 "从血缘到地缘”的变化。
这样一来,春节聚于城市自然也是无可指摘的选择。
其次,除却"理"的部分,再思考春运中"情"的部分。
何谓归乡?先人有云:"此心安处是吾乡。
"乡的真正意蕴不限于出生的地方,更在于情感可以有所依托的地方。
比之乡村,其实如今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令人心安。
在城市里,孩子可以与熟识的同学相会,并且接触更为亲切的城市环境;父母可以时刻感受到生活在自己家里的放松,不必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而对于年迈的长辈,若能借春节之机知晓子女平日的生活、认识子女的邻居朋友,则更能在日后安心。
这样的城市可能有些嘈杂,没有乡村那般清静,可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这样的"反向春运" 却可以省去归乡后盘根错节的“礼尚往来",收获另一种清静。
当然,亦会有人怀疑,于城市的相聚难道不会使传统春节气息散去?要我说,非也非也。
若传统春节气息指的是热闹,是欢快,是通天的烟火在夜空中绚烂,那由城市政府部门齐心协力组织的晚会与烟火表演,则不光会有胜过乡村的热闹,有更多精妙绝伦的表演,能听到更多、更密集的雀跃,感受“花灯如昼",看尽"宝马雕车",而且还能以集中庆祝的形式降低污染,何乐而不为呢?而如若传统春节气息只是指归于乡村、归于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那这样的春节气息是注定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消失的。
反向的春运,是对现代生活的拥抱,是亲子情感交流的的新平台,是新时代正向的团圆。
让"反向春运”引领新风尚
传统春运期间,返乡车票一票难求,而浩浩荡荡的春运队伍在成为一场巨大的人口流动时,也让不少身处其中的人苦不堪言。
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数量大增,这无疑减少了人员单向流动的巨大压力。
对此,我认为,应让"反向春运”引领新风尚。
"反向春运”并非横空出世,它是人们对传统春运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理性思考、
并结合新时代生活特点做出的慎重决断,有其存在的诸多合 理性。
首先,"反向春运”的倡导能减轻传统单向春运带来的购票困难及交 通紧张,并能使家乡的父母孩子体验一个不同寻常的过年方式。
诚如专家 所言;"‘反向春运’是城乡现代化进程的标志,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 春节。
〃诚哉斯言。
春节的本质其实是家人团圆,阖家欢乐,换一个新地 点,或许能感受到一份别样的精彩。
"此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当一家人来到大城市,感受大城市里过年时的别样风味,又何尝不是一种 美好的生活体验?
此外,〃反向春运〃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春节一 于故土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架起了乡村与城市文化沟通的桥梁。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安 土重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社 会。
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老一辈的生活习惯、生活经验难以适应 当下的变化,而"反向春运”的兴起使长久居于封闭乡村的老人与孩子得 以来到城市,感受城市文明,有利于他们理解这个充满生机的时代,减少 对时代的误读,这也意味着城乡之间紧张对立关系出现了转折。
因此,让 "反向春
运”引领新风尚也是引领乡村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春节气息会在所谓的"反向春 运”中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我看不然。
在"反向春运”的带动下,春节 期间原本寂寥无人的城市街头开始人头攒动,张灯结彩,"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雨",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亦在城市文化部门的推动下 大放异彩。
家人团聚的欣喜未变,春节的热闹气氛未变,又何来春节气息 的淡褪?
其实,对"反向春运”这一问题的争议,其本质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受 到现代生活习惯冲击而引起的短暂的无所适从。
"反向春运”正是有力的 推动剂,它让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快地融合于现代生活,为广大 青年人所接受,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因此,"反向春运”引领新风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开辟了乡村与城市的交流通道,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愿景,让春节的喜悦与美满亮火树银花千万朵,照岁月承平人安康。
定只能回乡、 定只能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