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公布广东省第二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结果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公布广东省第二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登
记)结果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粤农[2008]13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农业厅
【发布日期】2008.01.24
【实施日期】2008.01.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公布广东省第二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结果的通知
(粤农〔2008〕13号)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局:
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月3日召开第二十九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57个品种,登记5个品种,现公布如下:
一、审定通过品种
水稻:黄莉占、丰粤占、黄丝占、黄粳占、粤广丝苗、合美占、广银软占、广源占5号、粤杂583、天优312、粤杂763、天优688、金两优油占、天优128、天优578、金稻优122、玉两优16、华优香占、培杂软香、特优航1号、天优697、天丰优518、深两优5814、深优152、深两优58油占、培杂航香、培杂130、秋优3008、茂杂云三、粤杂
8763、博优8540、培杂软占、万金优322;
玉米:新美甜408、新美香糯、裕糯3号、仲糯2号、华玉8号;
花生:汕油212、汕油199、汕油188、湛油75、粤油40;
甘薯:湛薯01-2;
蔬菜:绿胜3号丝瓜、万宝丝瓜、翠丰丝瓜、东方神剑辣椒、盛丽辣椒、广椒6号;
果树:常有菠萝蜜、农科1号香蕉、粤引红脐橙、丛城甜黄皮;
花卉:汕农金凤蝴蝶兰、汕农香妃蝴蝶兰、汕农鹦鹉蝴蝶兰;
二、登记品种
甘蔗:粤引9号;
果树:粤引HB柚、少核红橙、和平椪柑、金球黄皮。

各地可根据新品种的特点和适宜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组织示范推广。

附件:1.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2.登记品种简介
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附件1:
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1.黄莉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丝苗/黄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籼89早熟1~2天。

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穗长中等,着粒较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弱。

株高99.5~103.9厘米,穗长20.4~21.4厘米,亩有效穗18.6~19.1万,每穗总粒数135.3~140.0粒,结实率81.2%~84.1%,千粒重21.7~22.1克。

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0.7%,垩白粒率8%,垩白度1%,直链淀粉16.5%,胶稠度76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

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9.0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25%,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7.37公斤,增产6.25%,增产显著。

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8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03%。

日产量4.00~4.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秧龄:插秧早造28~30天,翻秋16~20天,抛秧早造20~25天,翻秋10~12天;⑵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⑶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露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至成熟期田土保持湿润。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莉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1~2天。

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中。

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丰粤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丝占/粤农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

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穗长中等,后期熟色中。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

株高93.8~99.2厘米,穗长20.0~21.5厘米,亩有效穗19.0~19.5万,每穗总粒数136.7~137.3粒,结实率79.4%~81.4%,千粒重20.5~21.0克。

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6%,垩白粒率12%,垩白度1.7%,直链淀粉16.6%,胶稠度72毫米,食味品质分83分。

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5%、81.8%、64.7%,病圃鉴定穗瘟3.67级,叶瘟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8.60公斤、436.19公斤,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

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2.11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56%。

日产量3.73~3.9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粤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

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黄丝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华占/茉莉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粤香占相当。

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中,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弱。

株高93.3~97.6厘米,穗长21~21.4
厘米,亩有效穗21.3~21.4万,每穗总粒数135.1~138.3粒,结实率78.6%~80.1%,千粒重19.8~19.9克。

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整精米率61.2%,垩白粒率10%,垩白度0.9%,直链淀粉17.1%,胶稠度80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

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46.4%~57.89%、66.67%~72.2%、63%~63.77%,病圃鉴定穗瘟3~3.67级,叶瘟2~4.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高州试点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05.23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17%,增产不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35.6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2.27%,增产极显著。

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0.4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05%。

日产量3.14~3.3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丝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当。

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4.黄粳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新占///绿黄占/台粳6//粤航1////黄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粤香占相当。

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短,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弱。

株高94.0~96.4厘米,穗长18.8~20.3厘米,亩有效穗22.9~23.5万,每穗总粒数116.6~119.0粒,结实率79.9%~83.2%,千粒重
20.9~21.4克。

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8.2%,垩白粒率17%,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1%,胶稠度79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

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89%、70.83%、65.22%,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6.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2007年阳江试点感穗颈瘟,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16.78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8.17%,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7.3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0.12%,增产极显著。

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1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05%。

日产量3.23~3.3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粳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当。

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5.粤广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占/中二软占///五丰占/粤泰占//长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

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穗中等大,成穗率、结实率较高,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弱。

株高95.8~98.7厘米,穗长19.5~20.8厘米,亩有效穗20.7~21.6万,每穗总粒数130.9~135.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0.1~20.6克。

晚造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7.2%,垩
白粒率21%,垩白度4.9%,直链淀粉15.3%,胶稠度78毫米,食味品质分86分。

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2%、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5.33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37%,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6.16公斤,增产5.97%,增产显著。

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5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99%。

日产量3.92~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广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

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6.合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美占/合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天。

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抽穗整齐,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弱。

株高97.7~99.9厘米,穗长20.7~21.5厘米,亩有效穗22.6~23.2万,每穗总粒数117.2~117.8粒,结实率85.0%~86.1%,千粒重18.8~19.6克。

早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
61.3%,垩白粒率24%,垩白度6.1%,直链淀粉16.8%,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

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1%、72.2%、68.5%,病圃鉴定穗瘟5.7级,叶瘟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中感
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20.3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9.11%,增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4.5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41%,增产极显著。

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18%。

日产量3.23~3.3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合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天。

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中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7.广银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小银软占辐射诱变后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5天,与粳籼89相当。

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叶姿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弱,田间耐寒性鉴定为中。

株高97.3~101.4厘米,穗长19.6~20.9厘米,亩有效穗19.1~19.4万,每穗总粒数139.4~147.4粒,结实率80.3%~81.4%,千粒重19.9~20.7克。

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1%,垩白粒率16%,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3%,胶稠度74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

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8.6%、95.2%、83.8%,病圃鉴定穗瘟5.7级,叶瘟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表现高感穗颈瘟,龙川试点中感穗颈瘟和叶瘟,2006年罗定试点表现高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11.8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27%,减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4.3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23%,增产不显著。

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1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32%。

日产量3.70~3.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银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

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8.广源占5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8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科占121选/矮秀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2天,比粤香占迟熟3~4天。

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弱,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苗期耐寒性较弱。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弱。

株高101.3~104.2厘米,穗长22.2~23.8厘米,亩有效穗17.6~18.3万,每穗总粒数134~155.5粒,结实率73.1%~81.8%,千粒重22.0~22.4克。

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4.8%,垩白粒率12%,垩白度2.2%,直链淀粉16.7%,胶稠度75毫米,食味品质分75分。

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3.16%、87.5%、73.91%,病圃鉴定穗瘟4.33级,叶瘟3.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表现中感叶瘟和穗瘟,佛山、高州试点表现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8.59公斤、395.31
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2.88%、4.38%,增产均不显著。

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2.13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1%。

日产量3.00~3.1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源占5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3~4天。

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寒性弱。

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9.粤杂58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0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D-5S/W1283(广恢456/广恢4480///广恢456//七桂早/0242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与培杂双七和粤香占相近。

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叶片较宽长,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

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

科高98.3~103.1厘米,穗长19.5~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37粒,结实率80.3%~80.8%,千粒重22.4~23.5克。

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4.3%~58.6%,垩白粒率52%~64%,垩白度20.0%~23.7%,直链淀粉28.0%~28.3%,胶稠度54~72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1~74,有微芋香味。

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0.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3.5%和30.6%,田间表现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6、200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6.5公斤和433.9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粤香占分别增产9.58%和5.14%,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5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1.27%。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防倒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