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汕尾市新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汕尾市新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山
丁会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长江南岸的临湘市,清明时节,是很难碰上一个好天气的。

但今年是个例外,清明前后这些天,阳光格外明媚。

“爬山去哟!天气这么好,快起来爬山啰!”一大早,妈妈就把休假回娘家的我喊醒。

爬山?门前这座荆竹山?这有什么好爬的!我睡眼惺忪地不愿起床。

俗语云:靠山吃山。

这座荆竹山,砍柴、扯猪菜、挖葛根、摘油茶子……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
终于,寒窗苦读,翻过了这座山。

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

为什么还要去爬山呢?
懒懒地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清明节,突然又生出兴致,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座山,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

这也算是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一种祭祀吧。

走出家门约300米,就到了山脚下。

这300米,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走过了。

山涧里的泉水依旧在叮咚,竹子比以前似乎更茂密了些。

咯咯嗒、咯咯嗒……突然,竹林中飞奔出一群鸡来,飞奔的鸡群让山林瞬间有了生机。

鸡群后面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妇女。

“这是周大娘养的鸡,有300多只。

”妈妈的话,一下子把个祥林嫂般的人物拉进我的记忆中。

这个周大娘,年轻守寡,有个儿子,快30岁还娶不上媳妇。

周大娘逢人就诉说,她崽如何老实、如何肯吃苦,求别人介绍媳妇。

但因为家里穷,硬是没姑娘看得中。

我问妈妈,周大娘的儿子现在娶上媳妇了么?妈妈笑着不答话,与不远处喂鸡的大嫂鸡价高、蛋价好地扯了小半晌。

我们重新上路后,妈妈才说,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

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快被贫穷逼疯的周大娘竟然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

走到半山腰,一片美丽的云霞挡住了我们。

“怎么有这么多桃花?这是谁栽的桃树?”我惊呼。

“这是我栽的桃树,你是小会吧?我是你叔咧。

”花丛中,50多岁的国良叔正在为桃树抹芽。

年轻时的国良叔是我们村里的大力士。

记得有一年,有个湖北人在我们这里收茅草梗,一毛钱一斤,拖到造纸厂里做原料。

国良叔白天砍了好几百斤,晚上去搬,他力气大,一边肩膀搬一捆,腾不出手来拿手电筒,就用嘴巴咬住手电筒,结果下山时滑了一跤,手电筒插进了喉咙里,流了好多血。

妈妈倾其所有去看望,也只凑了20个鸡蛋。

“那一次受伤后,我十来年不敢上山。

”听我提起恐怖的一幕,国良叔陷入回忆中。

出门就是山,不敢上山的国良叔日子越过越穷。

前几年,临湘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支持国良叔将这一片荒山承包起来,搞起了种植业。

国良叔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重新走进大山,种了30多亩桃子,还种了几亩黄精,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

我由衷地为国良叔感到开心,当年的大力士终于不再沉沦。

“端午节一过,桃子就熟了,你一定要来摘桃子吃呀。

”走出老远,国良叔中气十足的嘱咐,还在我耳边萦绕。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这石板,墨黑色中泛着灰白的光,石板的左边是随手可攀折的红杜鹃、紫檵木,右边则是一条清亮的小溪哗哗流淌。

这样的石板路,我在云南的茶马古道走过,在贵州的千户苗寨走过,这古老的石板路,分明就是珍贵的旅游景点嘛。

妈妈说,确实有外地人来旅游,桂香姐开了家“乡里香”农家乐,就是专门接待游客的。

妈妈还笑着与我分享,去年9月份,有一伙岳阳的户外驴友来这里爬山,正碰到妈妈,就出300元钱要她带路。

“爬爬山,就赚了300元地导费,哈哈哈……”妈妈开心极了。

“小会,你知道这风力发电机一天可发多少电么?”坐在石头上休息时,妈妈抬手指着山顶上一线排开的风力发电机问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发电机,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告诉妈妈,我不知道。

为了看个究竟,我大踏步走上山顶。

写着“国网电投”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的作用下,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巨大的叶轮,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像邻居毛婆婆在喘气。

毛婆婆有气管炎,喘气声音特别大,她儿子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日子要多苦有多苦。

说起毛婆婆,妈妈不知借了多少米多少油给她,但从来没有还过。

“现在不找我借东西了。

”妈妈说,自从有个局长结队帮扶她家后,那个局长先是自己提米提油给她吃,后来安排她哑巴儿子在村里拖垃圾,一年1.2万元工资,不愁吃穿了。

这个风力发电项目,也是那个局长考察我们村子后,看到这座山地势好,适合发电,争取了这个风力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一样的荆竹山,不一样的人间烟火!10年时光,当年的穷山僻壤,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靠山。

站在山顶,俯视村庄,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飞舞的银蛇,一栋栋气派的楼房,像山路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10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连同那段贫穷的生活,都埋葬在岁月深处不见了踪迹。

天地万物,竟是如此气清景明。

荆竹山,乡亲们永远的靠山。

(摘自2020-05-29《湖南日报》)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我”对爬山充满矛盾的心理,既体现了少年贫穷生活对“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之深,又表达了“我”想对少年生活祭祀而释怀的心情。

B. 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故事场景,以点串面,以小见大,有力地立体呈现了政府扶贫帮困带来的乡村巨变。

C. 全文从平视与俯视的角度,通过拟声描摩、俚语对话、数字具述、动作细刻等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荆竹山村民由贫到富的人文生态。

D. 文章以荆竹山为背景,对10年前后的乡村生活平均使用笔墨,进行比较描写,全镜头地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带来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同人不同天的主题。

2. 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写故事,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

3. 本文以“靠山”为题,有何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比去年增加超过三成。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喜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

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

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

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有删改)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

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

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

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是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

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适合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

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

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有删改)材料三:
[中国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

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认识的理性回归。

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行政部门任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
不断变化。

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

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

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

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5.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大批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6. 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
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

“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

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

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

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

咸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

”谧固辞笃疾。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笃终》。

而竟不仕。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
曰《笃终》
B.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D.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

儒家十三经之一。

B.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

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 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

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 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

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

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

他一生都未做官。

D. 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

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

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2)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14. 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冬夜
林古度
老来贫困实堪磋,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15.“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写得颇为精妙,请从炼字、手法、意象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来赏析。

16.这首诗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感以古代圣贤为榜样,高洁自守,为正道而死。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突出的钉头和粮仓里的谷物进行比较,批判秦统治者的奢靡。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一联,叙写诗人在山水间迷路忽然看见前面美丽的景象,顿觉豁然开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一位中学生受邀回初中母校做报告,报告中有5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

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

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

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寒舍,当面聆教。

我的发言还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种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很多的文明先后崛起。

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消失了,或者由于天灾,或者由于外来种族入侵,还有可能因封闭而衰朽于自己的文明之中。

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凭借文明之韧性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

材料二: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文明遭到挑战时,总有中国的脊梁在舍身求法,为民请命。

读了上述材料,作当代青年,你有哪些触动?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