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马历历;张洪嘉;董阳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本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研究组(丁苯酞+氯吡格雷)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PLT、AP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显著.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7(009)007
【总页数】2页(P171-172)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丁苯酞;氯吡格雷
【作者】马历历;张洪嘉;董阳
【作者单位】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01;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01;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死率高[1]。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丁苯酞等[2]。
本研究为深入探讨丁苯酞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效果,回顾性分析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
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数为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共纳入病例90例。
9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5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8.2±5.2)岁;梗死区域:24例为基底节,10例为脑叶区,5例为脑干区,3例为小脑,3例为多发性梗死。
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7.9±5.0)岁;梗死区域:22例为基底节,11例为脑叶区,6例为脑干区,4例为小脑,2例为多发性梗死。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恩必普,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926)联合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1023)治疗:75 mg氯吡格雷口服,1次/d;100 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为痊愈;减少50%~90%,为显效;减少20%~49%,为进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3];(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N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
示。
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以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无效病例有2例,占4.4%;进步病例有11例,占24.5%;显效病例为15例,占33.3%;痊愈病例为17例,占37.8%。
对照组总
有效率为82.2%:无效病例有8例,占17.8%;进步病例有9例,占20.0%;显效病例为13例,占28.9%;痊愈病例为15例,占33.3%。
两组差异显著
(χ2=4.05,P=0.044)。
2.2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PT、FNG、APTT水平分别为(13.1±0.9)s、(3.6±1.2)g/L、(34.5±4.8)s,对照组则为(13.0±0.8)s、(3.6±1.0)g/L、(35.1±4.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0.095、0.589,P=0.601、0.924、0.558)。
治疗后,研究组PT、FNG、APTT水平分别为(16.9±2.8)s、(3.3±0.5)g/L、(31.5±3.2)s,对照组则为(13.5±2.0)s、(3.6±0.3)g/L、(34.0±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9、3.254、3.835,P=0.000、0.002、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1例恶心,发生率为2.2%;对照组出现4例恶心,2例呕吐,1例血
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5.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26)。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导致脑功能障碍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较高[4]。
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考虑与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或者
血管狭窄等因素有关[5]。
药物是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包括清除自由
基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中成药、溶栓药物等。
但仍有部分患者对以上药物治疗敏感性低,效果不理想[6]。
氯吡格雷是常见非竞争性ADP受体P2Y1阻断剂,能充分结合血小板膜上受体,
阻断纤维蛋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对血小板聚集产生
抑制作用。
此外,氯吡格雷还能有效抑制其他诱导剂引发的血小板积聚,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效果理想[7]。
而丁苯酞为常见多靶点抵抗脑缺血类药物,能对谷
氨酸的释放进行控制,对自由基活性进行抑制,且能促使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提升,促使脑血流量增加,对脑部微循环进行改善。
此外,丁苯酞还能经由对脑部缺血部位微循环进行重建,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受损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
而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进展型脑卒中效果更明显。
本研究中,在神经缺损改善方面,研究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6%、82.2%,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8]。
由此可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能获得较常规治疗更为显著的效果。
此外治疗后,两组PT、PL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
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凸显出丁苯酞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 刘际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05-106.
[2] 胡建荣.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17-18.
[3] 王平.氯吡格雷片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综合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6):467-468.
[4] 李世芬.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5(12):44-45.
[5] 熊军,胡增.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
杂志,2014,34(11):3153-3155.
[6] 贺显君.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9):125-126.
[7] 左凤同,董爱勤,刘辉,等.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396-2397.
[8] 薛静,李相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