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成长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成长隐喻
作者:刘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
摘要:在现象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更加注重教师成长的假设与分析。
现象学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朝向整个生活世界,强调每个幼儿园教师属于“大地”的人,强调每个人都是“经验脉络”等,因此,本文将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对于幼儿园教师的成长隐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现象学; 幼儿园教师; 成长隐喻;
中图分类号:G615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现象学的提出以及不断发展,对于工具理性角度下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进行了批判。
现象学的不断发展,这对于幼儿园教师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现象学视角下,强调幼儿园教师是属于“历史”的人,加大了对于个体意识的重视程度。
二、生活史是教师发展的经验脉络
在工具理性主義的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更加注重当下与现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该接受的培训课程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技能等。
因此,在工学理性主义视角下所形成的教师成长和发展观念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传授的方式让教师掌握相应的内容。
但是,在现象学的角度下,认为知识并不是外在的,是教师通过个人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它更加注重“现在”与幼儿园教师的“过去”两者之前的关联性。
所以,一方面,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要经常去反思和总结自身的生活经历,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过去历史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专业成长会受到过去的影响。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自身也应该紧紧把握现在。
对于新教师而言,生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
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其在专业发展进程中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所面临的问题更加趋于复杂性,其教学能力,经验均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因此,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其教学行为、处理问题的方式均与其生活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学生时教师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类型的培训机构,幼儿园教师通过系统的、完整的培训和学习而实现自身的成长的。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它忽略了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场所。
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成长最为合适的场所就是工作场所。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学习与日常教学活动之间融为一体,只有从工作场所中才能够产生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经验。
因此,可以将工作场所比喻为教师的“大地”。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与教师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的每天的情景、课堂就是指“大地”;部分学者则认为“大地”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此,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学
习,如阅读、反思以及实践等构成。
总而言之,“大地”可以认为是与幼儿园教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各种场景,能够促使教师产生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教学情境。
所以,幼儿园教师被认为是“大地”上的人,其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促使自己成长和发展。
持了否定的态度,同时,对于纯粹理性思辨的取向也持不提倡的态度。
因此,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其提倡和主张利用本质的、直观的方法,即不采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式。
在传统的方法下,对于幼儿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发展的结果,往往却忽视了教师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下,教师被认为是存在着,即假设教师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并且尝试通过传授的方式对其实施培养。
但是,在现象学视角下,其认为教师属于“自然人”,即教师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存在的过程之中。
由于幼儿园教师属于“自然的人”,这也表明教师的存在不是一般的、简单的和抽象的,其是复杂的、具象的以及直观的。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教师的发展均是非常复杂的,无法全面的进行罗列清楚和解释清楚。
幼儿园教师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各项品质和要素的独立发展,而是整个整体系统的、完整的进行发展。
同时,教师成长的环境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
教师作为“自然的人”,其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开来的。
另一方面,自然的人也表明了教师处在复杂的生活世界中,其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意识,这也表明幼儿园教师自身要具备独立意识、批判意识以及反思意识。
现象学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带着现象学的角度来促进自我意识的全面提升。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其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的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哪些是最可行和最好的。
总而言之,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幼儿园教师能够批判或者反思其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目的,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祎.教学过程观下幼儿园教学准备性之检视[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