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娜拉与子君看东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之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娜拉与子君看东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之异同
【摘要】“娜拉”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

她是反抗社会不平等,争取妇女独立人格的典型形象。

1925年,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子君这一知识妇女形象。

她受到“五四”时期反封建潮流冲击,在革命运动影响下,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奋起与封建家庭抗争,走出了“父亲那个”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了胜利。

从这点说来,她确实和娜拉有相同之处,因此人们把她称作“中国的娜拉”。

我们从易卜生、鲁迅两位艺术大师对娜拉、子君艺术形象的不同处理,可窥见他们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

易卜生以娜拉出走做为《玩偶之家》的结尾,而鲁迅则进一步探讨了子君离家以后的生活境况。

1923年,鲁迅发表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时,曾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下去,会发现鲁迅并没有把娜拉的出路说得那么绝对。

他说,娜拉出走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须更富有,提包里要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这是说,娜拉有第三条路,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获得经济独立。

鲁迅当时作这讲演时,主要是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说的。

文中的“娜拉”并不局限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了,而是具有妇女解放的象征意义的,可以说这个“娜拉”是将“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形象化。

【关键词】娜拉;子君;东西方;妇女解放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和更深入的理解。

在易卜生生活的十九世纪的挪威社会,资本主义正处于繁荣的景象中,而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现存社会制度的悖理性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

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易卜生主义逐渐形成,并与当时资产阶级的种种思想对立起来。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易卜生的这种人道主义适应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要求,对戏剧创作和演出方面的影响有增无减,其作品的翻译和评介也越来越多。

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论及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娜拉走后怎样》(1923)等。

在小说方面,鲁迅在1925年写作了《伤逝》作为对《玩偶之家》的回应,来回答中国的娜拉出走后的问题。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话剧,鲁迅的《伤逝》是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应该说在人物的塑造上是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的。

但是,娜拉与子君的形象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甚至相似的,由于《伤逝》的创作动机与《玩偶之家》的联系,使作品的人物之间必然带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这不仅体现在情节的设置或者说人物的命运上,而且在娜拉与子君的某些内在性格和思想特征上,也表现出了潜在的共同之处。

1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挪威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欧洲的革命形势,造就了易卜生。

他一生都
在寻找精神出路和社会出路,执着地探索新的人生宗旨和新的道德风尚。

易卜生剧作中的很多人物很像他本人,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精神。

他十分欣赏那些小资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与不公道的社会的尖锐对立,并极力赞扬他们的“自我主义”,让他们坚持自我,像布郎德、斯多克芒那样,或寻找自我,像娜拉、罗斯莫那样。

《玩偶之家》写于1879年,易卜生对妇女地位的问题十分关注,他有一个名叫劳拉·基莱的朋友,她爱好文学,重感情,初期婚姻生活十分美满。

她丈夫基勒得了肺结核,医生建议他去南部欧洲疗养,否则会有性命危险。

劳拉瞒着丈夫向友人借了一笔钱,为了推迟债期又伪造了保人的签字。

丈夫病治好后,知道了真相,大发雷霆,谴责劳拉的所作所为败坏了他的名誉,毁了他的前途。

劳拉的一片深情却得到如此报应,她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精神失常。

后来基勒同她离了婚,一度被亲友们羡慕的幸福家庭就此完结。

后来,易卜生根据劳拉这个原型,创作了这部关于妇女解放并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艰难处境的戏剧《玩偶之家》。

在易卜生逝世一年后(1907年),鲁迅在《河南》月刊第二、三、七号上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论及了易卜生。

他告诉读者,挪威的易卜生“瑰才卓识”,其所描写的“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迕万众不慑之强者也”。

关于娜拉的出走,鲁迅作过冷静的分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认为,妇女经济上不独立,也就谈不上婚姻的自由。

鲁迅写道:“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娜拉走后怎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鲁迅写作《伤逝》的大背景,在《伤逝》中,涓生对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和“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

称扬诺拉的果决……”这些指的就是易卜生和他的《玩偶之家》。

2娜拉的梦想与子君的爱情
娜拉·海尔茂是一个生活在小资产阶级家庭的主妇,她因为丈夫的宠爱而像小女孩般快乐,每天都在唱啊、跳啊,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要讨好托伐的成分。

她又因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充满幸福感,三个可爱的孩子和吃穿不愁的生活,让她不禁对好友说道:“我心里真高兴,真快活!”她一心只有自己的小天地,一涉及到“陌生人”或“无聊的社会”,她就会流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

娜拉非常爱她的丈夫,因此在海尔茂生了病要花一大笔钱到南方疗养,而他们又拿不出这些钱的时候,娜拉自作主张向柯洛克斯泰借了钱。

因为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病死,她无法想象失去他的生活,所以娜拉勇敢地承担起拯救丈夫的生命同时也是拯救她的家庭的重担。

由于欠款没法及时还清,娜拉又冒险伪造了父亲的签名。

她并不知道这是违法的事情,但即便她知道,我想她也还是会那样做的。

她甚至充满自豪感地认为这是她“做过一桩又得意又高兴的事情”。

她“救
过托伐的命”,并认为自己“有点办事能力,会想办法”。

这些都是她的骄傲,因为她是出于对丈夫的爱,是为救他的命才那样做的。

在独自还债的日子里,娜拉吃了不少苦头,“每逢托伐给我钱叫我买衣服什么的时候,我老是顶多花一半,买东西老是挑最简单最便宜的”,“除了那个,我还用别的法子去弄钱。

去年冬天运气好,弄到了好些抄写的工作。

我每天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到后半夜。

喔,有时候我实在累得不得了。

”但是她并不后悔,反而觉得“心里很痛快”,“几乎觉得自己象一个男人”。

这一切除了源于娜拉对丈夫真诚无私的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对于总有一天会到来的奇迹的梦想。

在她的心中,不知不觉地在期待着这样一个奇迹:丈夫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还会一如继往地爱她,并毫不迟疑地承担所有罪责。

就在那时候,她的人生和爱情就完美无缺了。

她不是要一种回报,而只是想看到丈夫对她的浓浓的爱意。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而等待它的过程也变得幸福起来。

虽然她也有矛盾,终究不想让丈夫知道这一切,但是对奇迹的热烈渴望压倒了矛盾的痛苦,也使她顽强地继续克服着困难。

我们现在知道了,是什么点燃了娜拉心中的喜悦,是什么使她能快快乐乐地忍受辛劳和忧虑。

梦想奇迹的发生,是她的力量的秘密源泉,也让她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这个梦想不仅给了她一个幸福的家庭和救了丈夫性命的满足感,还带给她一种对奇迹的期盼所产生的梦幻般的感觉。

子君就是当时中国的“娜拉”,她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勇敢地走出封建家庭,与涓生生活在一起。

但是两个年轻人同居后平庸而贫困的生活,使涓生对她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最终子君竟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家庭,直到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