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略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考
工
谈红木文化,首先要从“红木”这个词谈起。
按照中国的传统,有什么树就有什么名。
例如杉树、杉木;榉树、
榉木;松树、松木……唯独没有听说过红树、红木。
据我所查,在美
国西部有一种杉科的木材,叫“红木 (Redwood)”,但这与中国所谓的
红木——“硬木 (Hard wood)”完全不同。
在国家标准《红木》(GB18107_2000)中,红木与所列明的5属8类
33个材种相对应,其中绝大部分不产在我们国家。
中国人称作红木的这
些树种,基本都生长于纬度24度以内的热带地区。
那么,哪些木材属于红木呢?中国人有3个主要标准,一是比重大,
二是毛孔细,三是纹理华美。
或者大家都认为好,符合社会主体审美价
值取向的木材,就是红木。
这就包括了众多不同产地、种属各异的硬质
木材品种的总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木材的颜色,为暖色系,在传
统文化中称之为阳材。
比如绿檀,材质不错,比重较大,毛孔很细,
气味很香,但是中国人不把它作为造物的主要材料。
再如楠木也是很
好的木材,不腐不烂。
但因其颜色属于冷色系,不是主阳的,也属于
阴材。
中国文化的习惯,是把喜庆、吉祥、阳光的东西叫做红,这也
就是红木的来历。
所以广义的“红木”,是指某些不同种类而被统称为“红木”的木材及
其制品为载体的中国传统红木文化与艺术。
简言之,红木木材与红木制
品为载体,红木文化与红木艺术为灵魂。
这四者有机构成了“红木”二字
的完整内容。
现在红木制品主要有三大类,即雕刻艺术品、结构型雕刻摆件和艺
术家具。
而评判红木艺术价值的标准有四大要素:差异性、稀缺性、唯
一性和高难度性。
前三样东西是自然界创造的,唯有最后的高难度性,
强调的是人的作用。
如今大家都知道黄花梨和小叶紫檀,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沾上这
两种木材,价格就高得离谱。
其实紫檀是中国文化的叫法,不是科学的
叫法,所以紫檀有很多种。
黄花梨也是文化的叫法,是檀属,有黄色、黑
色在一起的,有虎皮、鬼脸等非常漂亮的纹理,都叫做黄花梨。
其实只
要符合中国人看待木材的三条标准:比重大、毛孔细和纹理美,就是好
木材。
并非只要是黄花梨或小叶紫檀就有价值,这是浅层次的追求。
木材只是其中一个价值,而且是基础价值。
在没有做成东西之前,
它的价值可以量化,可以按千克称。
一旦做成器物之后,就要按器物
的等级来分。
假如将又圆又直又大、上千年树龄的名贵木材做成三流家
具,还不如把木材摆在家里,会比家具更有价值。
红
木
文
化
略
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工艺
美术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
杨金荣
103
做家具有个通俗的说法,叫“三分料七分工”。
材质在整件器物制作中的分量最多只占三成,另外七成是工。
而工的最高境界是艺,就是手工的技艺。
假如一件器物利用现代生产无法做到,只有手工技艺才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样的东西就具备艺术价值。
否则就是工业化的产品,只解决人的物质使用功能,不解决灵魂和精神的需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木木材制品,实际上有三个层次,即具、工、艺。
以现在世界各国经常用的中国符号—圈椅为例。
全世界都认为中国的明式家具,尤其是圈椅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圈椅会出现在中国?西方人那么会设计,为什么没有设计出圈椅?
这源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认识的缩影,因此这样的椅子一定要找最好的木材来做。
好的红木木材,一定要做其他木材做不了的东西,才是红木的价值所在。
因此红木要做细,还要牢。
按照现在的工艺方法可以做细吗?可以,但做完以后一定不牢。
因为现代的工艺方法把红木最好、最优良的特性破坏掉了,没有做到因材施艺。
红木是活的,即使被砍下来之后还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它的径向、弦向、纵向这三维方向所变动的比例不同,就会产生各种预料不到的变化。
一般的家具,采用的是现代西方家具统一的方法—征服。
木材要变,先用各种现代科技方法把木材处理成不变,把活的木材做成死的。
而运用高超的手艺则是顺从每一块不同木材的个性,来解读木材,像庖丁解牛那样去制作,因此制作出来的器物就有个性,且无法复制。
我做一把椅子需要3年,木材的树脂要保留,不能脱脂,要让水分慢慢走掉,这很费工夫。
3年时间,木材的含水率基本与空气中的水分保持一致,或者说到冬天会缩一点,到夏天会胀一点,留下了空间让它呼吸,所以它是同比例胀缩,这就是难度和诀窍。
并非拿了木材就开,有了洞就补。
大家讲红木的增值保值,是因为有艺术和工艺凝聚其中才保值,不光是木材保值。
所以,700年的木材就不要开了,摆在那就很值钱,要是做成一般的东西,不如不要做。
做完以后还要牢固,任何时候不摇不晃,同时还要保留木材的韧性。
做完以后不做漆,不做颜色,这样才是环保的,人可以跟它互动。
现在好多人说红木多粗、多大,其实是不对的。
红木要纤细、婉约,要做减法,要做其他木材做不了的东西,红木的价值才能发挥。
而每一个空间里,并非将红木摆得越多越好,是有讲究的。
比如书房,主椅应该是分量最重的,不能让其他东西分量重,椅子反而是差的。
在国家标准 《红木》(GB18107_2000)里有33个材种,实际上红木是不断被代用的。
因为红木文化需要载体,而载体是稀缺资源。
先是使用印度的红木,印度没有了就用泰国的,泰国没有了就用老挝的,老挝没有了就用缅甸的,缅甸没有了就用越南的,越南没有了就用柬埔寨的红木。
所以红木这个词的核心内涵不是指木材,而是文化。
而红木文化的核心价值,不是钞票,是艺术。
所以面对自然界木材资源日益匮乏的状况,尤其是生长周期长的珍贵硬木木材资源被滥用,仅仅深感痛心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唯一应做的就是珍惜与善待。
所谓珍惜就是不乱用,善待就是要造好物。
(本文摘编自上海文化出版社 《红木文化谈薮》
)矛山红木艺术馆一角。
吴学忠所制的仿清多宝盒打开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