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草木皆兵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
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人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一例。
”《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便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而此后所发生的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此战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天下格局由此大变。
仅仅一个计谋,便使得风向逆转,秦军如惊弓之鸟,自乱阵脚,晋军趁胜追击,进而大获全胜。
晋军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润,暂且不说其意义何在,单指其计谋,就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在给敌人造成错觉的同时,也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否则,即便有了胜利的机会,但没有准备,也无法给敌人致命一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便是一例。
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唯草木皆兵当之。
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点之一。
墨子所提出的观点也是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才会完成,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一首途径使得战争还未开始,便已结束,那这中便包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战国策》中有一文《公输盘为楚机》,里面讲“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用自己的机智和技艺说服楚王放弃攻宋,避免了一场战事。
孙武和墨子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家,墨子在孙武之后,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受其《孙子兵法》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思想在某个方面上如出一辙。
写出兵法的人不是为了战争而写,谁不想天下和平,但是为了和平,免不了刀光剑影,免不了唇枪舌战。
兵法只是在胜利道路上一个必须存在的垫脚石。
每个事物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是如此,更何况人思想的产物呢?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言:“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西楚霸王项羽,拥兵百万,却敌不过刘邦,兵败如山倒,自刎于乌江。
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确是这所谓的“楚歌”,让楚军斗志全无,就连项羽自己也泣不成声。
赢得胜利的最好方式是击溃敌人的心理防线,而刘邦恰恰是完美的完成了这关键的一步。
假若刘邦联军在垓下便停止追击,想想项羽不屈的性格,大概也会自刎。
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项羽最大的失败是没有重用韩信,韩信对项羽的评论用四个字就可概括“妇人之仁”。
他曾经有多次杀刘邦的机会,但是都犹豫了,项羽已死,他是名垂青史,并不是遗臭万年,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的“妇人之仁”吧。
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要学会各种各样的技能,这其中当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磨砺,我深知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防线是有多么重要。
我们所面对的事物,难易不过一念之间,坚持和崩溃亦是一念之间。
这个年龄的我们好奇心太重,以至于知道错误还想着去尝试,心怀侥幸,殊不知东窗事发,第一个念头却只是后悔、抱怨,而不是想着去弥补过错。
禁得起诱惑,忍得住寂寞,要做到实属不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道路才会坎坎坷坷,心理防线也一步步建立起来,就像一栋楼,必须有根基才能建起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粪土之墙始于垒土”,此语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