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2.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细胞核重编程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细胞核重编程是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以发育成各种类型细胞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重编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B.“动物细胞的分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将被改写
C.该项研究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该项研究为临床上解决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带来了希望
3.图是动物细胞内、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d被切断时,刺激b,c处仍然能够产生反应
C.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
D.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则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4.某同学用洋葱做了下列小实验,其实验结果有明显错误的是()
A.用单侧光照射透明培养瓶中的根尖,一段时间后根尖表现出背光生长
B.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润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
C.用新鲜管状叶作材料提取并分离色素,滤纸条上可以呈现四条色素带
D.用根尖制作临时装片,可以观察到一个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全过程
5.下列与生物学实验或调查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斐林试剂时加入氢氧化钠是为硫酸铜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C.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白化病等单基因遗传病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6.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进行观察
B.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C.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无需要使用显微镜
7.为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号叶绿素溶液/mL pH值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①1.0 2.0 10 绿色
②1.0 3.0 10 绿色
③1.0 4.0 10 黄绿色
④1.0 5.0 10 黄褐色
A.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
B.该实验设置了四个实验组,是一个对比实验
C.该实验说明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D.由该实验结果推测,酸雨可能会造成藻类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8.(10分)下图是对果蝇进行核型分析获得的显微照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染色体形态处于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
B.图中共有4种形态的染色体,雌雄果蝇各含2个染色体组
C.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采用高渗溶液处理细胞,使细胞更易破裂而便于观察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科研小组在晴朗的白天对某湖泊进行了研究:取6个透明玻璃瓶编号为1~6号,分别从同一取样点水深为1~6米处取水样后密封,测其溶氧量如图甲所示;另取一透明玻璃瓶(编号7),从该取样点某深度水层取水样后密
(1)分析图甲可知,随着______________,光照强度逐渐减弱,藻类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产生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量逐渐减少。
(2)图乙中4~6h 与8~10h 时间段内,水样中2CO 浓度各自保持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经鉴定,1~6号瓶中均含有绿藻(低等植物)和蓝藻。
其中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中含有与光合作用
有关的______________等物质。
蓝藻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从外界吸收2K Mg ++、等矿
质离子。
10.(14分)如图为某家族患有两种罕见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 染色体上,一种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 、a ),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
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 、b )。
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每1000个男性中有3个棕色牙齿。
回答下列问题:
(1)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其携带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10号个体与该地区一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的组成为AABBDD=42。
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有野生一粒小麦(AA )、提莫菲维小麦(AAGG )和黑麦(RR )等,其中A 、B 、D 、G 、R 分别表示一个含7条染色体的染色体组。
黑麦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具有部分同源关系。
研究人员经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来改善小麦品质。
(1)野生一粒小麦含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改良普通小麦通常采用如下操作:将纯合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F 1,然后再___________获得F 2。
若两个基因独立遗传,则在F 2中同时具有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个体最可能占_______________。
(2)野生提莫菲维小麦(AAGG)含抗叶斑病基因(位于G组染色体上),可以通过如下方案改良普通小麦:
①杂种F1染色体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
②F1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所有配子都含有_______________组染色体。
③检测发现F2中G组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转移到了A组染色体上,原因是60Co射线照射F1导致细胞内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F2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F3,F3自交多代选育抗叶锈病普通小麦新品种(AABBDD)。
(3)利用黑麦(RR)采取与(2)相同的操作改良普通小麦时,培育出了多个具有黑麦优良性状的普通小麦改良品种(AABBDD),而且自交多代稳定遗传。
为研究相关机制,科研人员利用黑麦R组第6号、7号、3号染色体和普通小麦特异性引物扩增,相关结果如下:
图1R组的6号染色体特异引物pSc119.1扩增结果
注:M:标准物;1:黑麦;2:普通小麦;3:R组6号染色体;4~15:待测新品系。
图2R组的7号染色体特异引物CGG26扩增结果
注:M:标准物;1:黑麦的7号染色体;2:普通小麦;3~8:待测新品系。
图3R组的3号染色体特异引物SCM206扩增结果
注:M:标准物;1:黑麦的3号染色体;2:普通小麦;3~7:待测新品系。
在上述检测中R组6号染色体的750bp条带,R组7号染色体的150bp条带,R组3号染色体的198bp条带对应的品种具有不同的优良抗病性状。
其中__________号品系具有全部抗病性状。
(4)研究人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普通小麦改良品种染色体,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观察减数分裂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行为,可以从细胞学角度判断新品系是否稳定遗传。
(5)进一步利用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探针检测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片段,可知普通小麦改良品种染色体中含有R组染色体片段。
由于R组染色体中有普通小麦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普通小麦改良品种在进行减数分裂时_____________,从而使其细胞中染色体更加稳定,该研究也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新思路。
12.鹌鹑的栗羽、黄羽和白羽是Z染色体上两对有连锁关系的等位基因B、b和Y、y相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证实,白羽和黄羽对栗羽为隐性,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B和b为一对等位基因,与色素的合成有关,B为有色基因,b为白化基因,B对b为显性,只要含有B基因即表现有色羽;Y和y为另-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栗羽和黄羽,Y对y为显性。
(1)由材料分析可知,黄羽鹌鹑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各种类型的纯合个体若干,某科研工作者试图通过杂交实验,使后代根据羽色就可辨别雌雄。
请写出相应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_(♂)或________(♀) ×______(♂)或______ (♀)×______(♂)
(3)雄性的B、b和Y、y两对等位基因可发生交叉互换,即部分细胞在四分体时期这两对基因间发生交叉互换。
纯合白羽个体(Z bY Z bY)与黄羽个体(♀)杂交,利用后代中的雄性个体与黄羽雌性个体交配,雄性可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___________。
雌性W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所以B、b和Y、y之间不会发生交叉互换。
雄性所产生的重组型的精子数占全部精子数的比例就是互换率,而这个比例可以通过(后代栗羽雌性数量×2/后代雌性总数量) ×100 %来求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熟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知道DNA复制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详解】
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者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错误;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子链DNA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即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相比加倍,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数减半,由此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D错误;故选:C。
2、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类似于脱分化过程,干细胞可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为器官移植提供了供体,由于供体来自自身细胞,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
A、“细胞核重编程”即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脱分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密切相关,A正确;
B、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而题干中能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诱导回干细胞的状态,所以“动物细胞的分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将可能被改写,B正确;
C、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必须是由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才能体现,而由细胞发育成组织或器官不能体现全能性,C错误;
D、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并能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通过该技术获得的器官进行移植属于自体移植,没有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
1、中心法则:;
2、反射弧的组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4、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正确;
B、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d、b、e、c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所以当d(传入神经)被切断时,刺激神经中枢b,c可以作出反应,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细胞,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C 正确;
D、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直接作用于抗原,而不是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识记神经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心法则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完成概念图。
4、D
【解析】
1、分离绿叶中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
A、用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浓度较高,抑制根的生长,向光侧生长快,背光侧生长慢,根尖表现出背光生长,A正确;
B、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润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
C、新鲜管状叶含有叶绿体,提取并分离色素,滤纸条上可以呈现四条色素带,C正确;
5、C
【解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蓝色→棕色→砖红色。
2、由于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明显易于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3、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实验结果前后自身对照。
【详解】
A、鉴定还原糖时,需先将斐林试剂甲液NaOH与斐林试剂乙液CuSO4需混合使用,与还原糖反应的是Cu(OH)2,不需要提供碱性环境,A错误;
B、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时,由于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细胞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放大倍数适中,因此用低倍镜观察的效果比用高倍镜观察要好,B错误;
C、由于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明显易于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白化病等单基因遗传病,C正确;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实验结果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2、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3、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
【详解】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进行观察,以免色泽重叠影响观察,A 正确;
B、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错误;
C、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用健那绿染液对细胞中线粒体进行染色,细胞保持活性,细胞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教材中相关实验,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7、C
【解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分析表格数据:在pH为3或2的环境中,色素溶液的颜色均为绿色,但在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环境下的叶绿素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
【详解】
A、根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在提取色素时可以加入无水乙醇进行色素的提取,A正确;
B、该实验设置了四个实验组,每个实验之间形成对照关系,是一个对比实验,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环境下的叶绿素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在pH为3或2的环境中,色素溶液的颜色均为绿色,但这不能说明叶绿素在碱性环境中不会被破坏,如碱性增强时色素可能会被破坏,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导致含量降低,因此酸雨可能会造成藻类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8、A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果蝇核型分析获得的显微照片,共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详解】
A、图示染色体形态处于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A正确;
B、图中共有5种形态的染色体,雌雄果蝇各含2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采用低渗溶液处理细胞,使细胞更易破裂而便于观察,D错误。
故选A。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染色体组成、有丝分裂特点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根据图中的染色体信息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
9、水深增加 两时间段内水样中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2CO 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的2CO 相等 色素、酶 主动运输
【解析】
1、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随着水深度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藻类数量减少,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因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减少。
2、分析图2可知,0~4小时,瓶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说明该阶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强度;4~6小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该阶段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
用强度相等;6~8小时,瓶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该阶段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强度;8~10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详解】
(1)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由甲图可知,随着水深度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藻类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产生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量逐渐减少。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在图乙中4~6h 与8~10h 时间段内,水样中CO 2浓度各自保持稳定,是由于两时间段内水样中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 2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的CO 2相等。
(3)经鉴定,1~6号瓶中均含有绿藻(低等植物)和蓝藻,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
蓝藻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外界吸
收2K Mg ++、等矿质离子。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图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号、4号不患黑尿病,而所生女儿6号患黑尿病 AaX B Y a 基因来自1号或2号,B 基因来自2号 1/4 1/404
【解析】
黑尿病遗传分析,3号和4号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可知黑尿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题干信息“两种罕见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 染色体上”,可知棕色牙齿为伴性遗传病,再由6号患病,11号正常,可知棕色牙齿为伴X 显性遗传病。
(1)据遗传系谱图分析,3号、4号不患黑尿病,而所生女儿6号患黑尿病,可知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3号个体只患棕色牙齿,而6号两病皆患,因此其基因型是AaX B Y,其中a基因可能来自1号,也可能来自2号,而B基因一定来自2号。
(3)10号个体棕色牙齿,基因型是X B X b,14号基因型是X b Y,后代生一个棕色牙齿女儿X B X b的概率是1/4。
(4)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 X B X b,该地区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的基因型是A_X b Y,根据题干信息,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则aa=1/10000,a=1/100,A=99/100,引起该地区男子是Aa的概率为(2×1/100×99/100)/(2×1/100×99/100+99/100×99/100)=2/101,因此两者后代患黑尿病概率为2/101×1/4=1/202,后代患棕色牙齿(X b X b 和X b Y)的概率1/2,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202×1/2=1/40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谱的能力、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1、自交9/16 AABDG=35 A组G组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A组染色体上4、7 形态、数目、结构联会和平分黑麦染色体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进行交叉互换,导致R组染色体片段转移(移接/易位)到普通小麦染色体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寻找有效的信息。
同时本题也涉及到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异等方面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野生一粒小麦含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假如控制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分别为C和E,则野生型小麦的基因型为CCEE,由于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纯合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F1,则F1的基因型为COEO(O代表无对应的等位基因),然后再自交获得F2。
若两个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的基因型为C_E_:C_OO:OOE_:OOOO=9:3:3:1,其中在F2中同时具有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个体(基因型为C_E_)最可能占9/16。
(2)①提莫菲维小麦(AAGG)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G,普通小麦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BD,二者结合即产生F1,其染色体组成为AABDG,且有35条染色体,
②由F1的染色体组成AABDG可知,只有两个A组之间具有同源染色体,而B、D、G组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且B、
D、G组之间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即A与A的分离),A
组染色体会进入每一个配子中,导致每个配子中都含有A组染色体。
③由于F2中G组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转移到了A组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即60Co射线照射F1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