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1小题。

选择题 45 分,非选择题 55 分,共100分。

共 6 页, 5页试题,第6 页为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场、考号、班级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45 小题, 4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
B.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人体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D.细胞质基质不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3.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洗澡时耳中进水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5.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
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6.内坏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
触”。

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沉默之谜。

请你推测“沉默突触”
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是()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 .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9.右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 、d 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
B .如果刺激A ,
C 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
C .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 .若ab =bd ,电刺激C 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
10.下列哪一项活动没有大脑皮层上有关的中枢参与 ( )
A .感觉
B .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
D .思维
11.某外伤病人能说话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读报,受损的是( )
A .S 区
B .H 区
C .V 区
D .W 区
1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13.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
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 ) ①胰岛A 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 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皮肤、肠粘膜组织损伤,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
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调对血管的节方式是( )
A .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植物性神经调节
D .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15.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 引起的疾病;HIV 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
液、唾液、尿液和乳汁中;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B .HIV 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 为模板形成DNA
C .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 淋巴细胞
16.(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
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
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
(2)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

少量病菌亦可导致
严重发病;
(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它们依次属于:()
①过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病
A.②③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③①②
17.依据其利用的生物学原理在本质上的区别,下列分类最合理的是()
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提高
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③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少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
④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
A.①③与②④ B.②与①③④
C.②③与①④ D.①②③与④
18.如右下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去除顶端的幼苗的切面上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

此实验不会发生()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19.植物地上部分向光生长,根背光生长。

取正在萌发的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见图)。

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
A.↓B.→C.↘D.↙
20.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四种处理,哪种会使植株长出侧芽()
A.去顶端后在断口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端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在侧芽上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
D.不去顶,也不在侧芽上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
21.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左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促进生根效果相同时NAA的浓度一定相同
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21题图) (22题图)
22.如右上图,若茎的a 侧生长素浓度在B 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 侧生长素浓度范
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BD 范围内
B .在OA 范围内
C .在BC 范围内
D .在BA 范围内
23.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
间的双子叶杂草。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 、B 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
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 点浓度
B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 点浓度
C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 点浓度
D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 点浓度
24.从一株常绿植物母体上选取相似的四段枝条作处理后进行扦插(如图),扦插
后生长和管理条件相同。

从理论上分析下列枝条中最容易成活的是( )
25.下图是黄化燕麦幼
苗中生长素的分布情况示意图,
下面关于生长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很广,根、茎、
叶、花、果实、种子和胚芽鞘中都有
B .生长素主要集中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
胚芽鞘、芽和根尖端的分生组织,幼嫩叶片以及正
在发育的果实和种子,其中胚芽鞘和根尖含量最多 C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茎的生长也就失去了背
地性,根也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茎生长的顶端优势也不存在了
D .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促进细胞伸长
26.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
用于下列哪项生产实践( ) A .促进月季插技生根 B .棉花的保蕾保铃
C .人工培育无子辣椒
D .促进香蕉成熟
27.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观察,并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
细胞形态示意图(如右图)。

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的结论是( )
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C .生长素只能促进植株的生长
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2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种群密度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 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
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
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 .50只
B .42只
C .92只
D .160只
31.“S ”型种群增长曲线表示( )
A .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状态
B .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继续增长趋势
C .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趋势
D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曲线
3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
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 .10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33.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 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
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35.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
蚓、鼠类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
A .种群
B .群落
C .物种
D .生态系统
36.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 、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
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图(一)(二)中所
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0 1 2
A.①—甲B.②—甲C.③—丙D.④—乙
37.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的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38.下列群落的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几十年后出现了动植物等生物群落
B.长年覆盖的冰川融化后所暴露的地区,逐渐出现了生物
C.某山地森林大火几年后重新出现了生物群落
D.美国某森林群落是由密执安湖裸露的沙丘经过1000多年演化而来的
3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40.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二条捕食链
B.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4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43.一个天然湖泊中,肉食鱼总比草食鱼的数量少得多。

因为()
A、湖泊中鱼的密度太大
B、湖泊中氧气不足
C、水鸟叼食肉食性鱼苗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4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5.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二、非选择题:(共6 小题,55分。


46.(6分)完成概念图,
在空白框处填上适当的名词。

47.(12分)根据下列两个图回答问题:图一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分泌的。

(3)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则为细胞。

(4)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简要说出理由:。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二是突触模式,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当图中A、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7)图二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_______(细胞器)有关。

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有关。

(8)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
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二C 处,刺激A ,预计突触后的神经元将发生 。

48.(10分)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左下图表示某淋巴细胞,膜外颗粒为抗体。

该细胞为 细胞,它是由 分化而来的。

能够分化为这种细胞的原因有三个:①抗原直接刺激B 细胞;②抗原由 呈递而刺激B 细胞;③ 。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从其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用标
号) 。

(3)右上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 ,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是曲线A 。

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 和X ,图中表示对抗原X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
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细胞的作用。


第8天不注射抗原X ,则以后对抗原X 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

49.(9分)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
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
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 、B 两组,A 组为对照组,B 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
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 和 喷洒在A 、B 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幼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
的 。

(2)预测实验结果: 。

(3)上述实验中,如果A 、B 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原理是: 。

50. (8分)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

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
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
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 。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调查结果表明, 具有竞争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 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4)请在图乙坐标中绘出豚草和 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 考虑,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 应尽量选____________。

51.(9分)甲、乙两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_________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200KJ ,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是______KJ 和______KJ 。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___。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两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_。

(4)在乙池中加入了较多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水体发臭。

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

3.5 3.0 2.5
2.0 1.5 1.0 0.5
0 种群密度(株/m 2
) 乙 轮虫 鲫鱼 绿藻 水草 螺蛳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科答题卡)
一、选择题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A][A][A][A] [A][A][A][A][A] [A][A][A][A][A] [A][A][A][A][A]
[B][B][B][B][B] [B][B][B][B][B] [B][B][B][B][B] [B][B][B][B][B]
[C][C][C][C][C] [C][C][C][C][C] [C][C][C][C][C] [C][C][C][C][C]
[D][D][D][D][D] [D][D][D][D][D] [D][D][D][D][D] [D][D][D][D][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A][A][A][A] [A][A][A][A][A] [A][A][A][A][A] [A][A][A][A][A]
[B][B][B][B][B] [B][B][B][B][B] [B][B][B][B][B] [B][B][B][B][B]
[C][C][C][C][C] [C][C][C][C][C] [C][C][C][C][C] [C][C][C][C][C]
[D][D][D][D][D] [D][D][D][D][D] [D][D][D][D][D] [D][D][D][D][D]
4142434445
[A][A][A][A][A]
[B][B] [B][B][B]
[C][C] [C][C][C]
[D][D][D][D][D]
二、非选择题
46.(6分)完成概念图,
在右侧空白框处填上适当的名词。

47.(12分)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____________ 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10分)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号)
(3)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9.(9分)
(1)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0.(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在右侧坐标图上绘制曲线,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分)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出食物网,2分)
(4)____________。

3.5 3.0 2.5 2.0 1.5 1.0 0.5
0 种群密度(株
/m 2) 乙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45分)
DDBBC DDCBB DDABD ADDCA AAAAC
DBCAD ADBBB AACBD ADDCA
二 非选择题46.( 6分)组织液 血浆 外界环境 内环境 温度 酸碱度
47.(12分)
(1)受体(糖蛋白) (2)胰岛B 细胞
(3)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4)能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5)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2分,答对两点即给分)
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兴奋
(或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6)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或内正外负)
(7)高尔基体 流动性
(8)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48.(10分)
(1)浆(效应B) B 或记忆 T 细胞 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
(2)蛋白质 3421
(3)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 D
49.(9分)(1)② 蒸馏水 赤霉素溶液 ③ 高度
(2)A 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 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2分)
(3)有影响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

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2分)
50.(9分)(1)取样调查法/样方法,随机抽样;平均值。

(2)资源与空间,豚草
(3)相同抗原(过敏原) (4)2分
(5)选择当地物种。

[解析]第5问应从外来物种入侵考虑,不应从抵抗力稳
定性入手。

51.(9分)
(1)5 绿藻和水草(生产者)(2)500 500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 画食物网2分)
(4)分解者(微生物)
鲫鱼 浮萍 螺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