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含
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4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周王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这一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略
2.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是指
A. 封邦建国
B. 建立周王统帅的军队
C. 制定周礼
D. 建立庞大的都城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是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

3. 下图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
A. 内服制度
B. 外服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大树比喻同一血脉相传,属于宗法制特点,故C正确;A和B是商朝制度;D 不符合题意。

4. 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其继任者是
A. 嫡长子
B. 兄弟
C. 功臣
D. 诸子中贤能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同时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又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规定: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诸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 西周受封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有
①镇守疆土
②勤于王事
③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 ①③
B.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享有一定权力和义务,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故D项正确。

【点睛】其相互之间的权利应该是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具有对诸侯的管理与控制权利,而诸侯的权利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对自己的部下进行管控。

6.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反映了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7. 西周初年,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被封为诸侯的主要是
A. 同姓亲族
B. 异性功臣
C. 殷商降族
D. 现代贵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后代到各地做诸侯,即所谓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其中以王室子弟为主,如鲁、燕、晋等,且处于要害地区。

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8. 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家谱是按照血缘关系编订的传承之书,是宗法制度的体现,故B正确;A是王位传递方式,C属于规范行为制度;D是地方制度。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9. 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A. 大禹
B. 成汤
C. 周武王
D. 秦王嬴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为小。

结合所学,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的统治者是秦王嬴政,因为他是第一个我国第一个皇帝,所以又叫秦始皇。

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10. 秦时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丞相
D. 刺史
【答案】C
【解析】丞相负责行政,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C正确;A负责监察;B负责军事;D是汉代负责地方监察机构。

11. 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所沿用。

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
A. 大禹
B. 成汤
C. 周武王
D. 秦王嬴政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13.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中央任命
B. 世代相袭
C. 地方推荐
D. 考试选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郡守、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4. 秦代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尚书
【答案】B
【解析】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三公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B正确;A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军事;D不是秦朝官职。

15.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制
16.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削夺武将军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不受中央节制,还造成七国之乱。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做法是要求王国内部进行再分封,由于,封国越来越小,它们对中央威胁得以解除。

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
17.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图示可看出此图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它创立于隋唐时期,B项正确。

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制
18. 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C. 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军事方面:把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这样就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A。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用口诀记忆:“杯酒释兵权,文臣地方官;转运管财政,禁军皇帝控。


19. 宋代掌握军国机务的机构是
A. 三司
B. 政事堂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D
【解析】宋代丞相权力被一分为三,枢密院主管军事,故D正确;A负责财政;B是宰相办公场所;C是负责审核。

20.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远。

下列各项为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A. 推行三公九卿制
B.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增设三司
D. 设立内阁
【答案】C
【解析】推行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故A错误;确立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故B错误;宋代增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利,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故C正确;设立内阁是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故D错误。

【名师点睛】
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即可,注意关键限定词“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21.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作用是
A. 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B.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 贵族势力受到削弱
D. 中央机构更加完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太祖的时候,借口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
22. 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废除宰相
C. 设置内阁
D. 增设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D正确;A是隋唐时期实行;B和C是明朝时期实行。

23. 19世纪中期,一位正直的英国人在评论一场战争时说:“我从没有听到过比这次对华战争的起源更不公道,进行时更给英国丢脸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中期”、“英国”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挑起战争,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发动国家是日本,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法战争是19世纪晚期,发动国家是法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发动国家是英、美、法、德等八个国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动国家与原因,解题的突破口是“19世纪中期”、“英国”。

2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 日本军队
B. 俄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美国军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知识点。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故选C。

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A项日军未参与,D只说了一个方,因此ABD均错。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进北京,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马克思称为强盗式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的范围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明显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开始向内地发展。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5.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应该是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所以信中的“文明人”指英法联军而非英国军队、法国军队以及八国联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6. 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等四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天国兴衰
C. 李鸿章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时间不吻合,A项错误。

李鸿章是清政府的封建官僚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不属于太平天国,C项错误。

根据题意可知页面设置的内容都是提纲式的目录而不是具体内容,《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具体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7.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史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由“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下走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古训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8.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 协定关税
B. 割占香港岛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领事裁判权
【答案】D
【解析】领事裁判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司法权的破坏,故D正确;A是关税主权破坏;B是领土主权破坏;C是贸易自由破坏。

【点睛】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

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29.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存共挽烟飞。

”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选项中的四场战争都是近代历史上发生在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联系“一劫”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应指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第二次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故①④正确,选C。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在我国历史上,侵略者攻入北京城的除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即抗日战争。

30.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土地分。

”这首流传于19世纪中期的民谣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北伐战争
D.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诸如“天兵”、“南京城”、“田地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兵”就是指天平天国的军队,打下“南京城”跟他们定都南京(当时太平天国称南京为天京)有关。

综上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排除;C项提及的是1926年7月开展的的北伐战争,排除;D项1949年渡江战役,排除。

故选A。

31.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创立拜上帝会
B. 金田起义
C. 永安建制
D. 定都天京
【答案】B
【解析】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故B正确;A是组织准备;C是建立制度;D是政权建立。

32. 下列近代人物中,最早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施政方案的是
A. 洪秀全
B. 石达开
C. 陈玉成
D. 洪仁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制定的《资政新编》,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施政方案,故选D;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曾颁布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排除;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军事领袖,排除B;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后期军事将领,排除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编》
33.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这次战争的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排除ABD。

《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日本是“东方的小国”。

故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34.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诗中“海面未收功一战”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故A,B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此时洋务运动已破产,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35.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 禁烟运动中
B. 太平天国运动中
C. 义和团运动中
D. 辛亥革命中
【答案】C
【解析】禁烟运动针对鸦片走私,当时中国尚未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教堂”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反清,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B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教堂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反清革命,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D项错误。

36. 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条约签订于
A. 鸦片战争后
B. 中法战争后
C. 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内容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该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故D项正确;A是辛丑条约;B是《中法新约》;C是《马关条约》。

【点睛】辛丑条约
37.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哪个事件可以作为开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秦始皇建立,1912年被辛亥革命推翻。

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帝王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分水岭。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38. 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的告示。

这说明
A. 五四运动的先锋是市民阶层
B.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
D.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
【答案】B
【解析】“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说明工商业者关注时事,体现出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故B正确;A是学生;C是工人阶级;D不符合题意。

【点睛】五四爱国运动
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学生是主力军;第二阶段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主力。

两个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点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39. 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群龙得首自藤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诗中的“首”是指
A. 王明
B. 周恩来
C. 李德
D. 毛泽东
【答案】D
【解析】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故D正确;其余均不符合题意。

40. 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

历史红,山林好。

”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人民军队的诞生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有关井冈山的史实。

分析选项,A项发生于上海,B项发生于江西南昌,D选项发生在遵义。

联系史实,只有C项符合井冈山史实,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带领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答案为C选项。

41.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这次运动最早发生在
A. 天津
B. 上海
C. 北京
D. 长沙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首先发生于北京后转移到上海,故C正确,其余均不符合题意。

42. 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写道:“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

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他论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卢沟桥事变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是因为巴黎和会割让山东给日本引发,故B项正确;其余不符题意。

43.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辛亥革命时间为1911年,五四运动为1919年,而中共成立的时间为1921年。

也就是这两个时期中共尚未成立更谈不上与国民党合作,因此排除AB项。

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对国民党的起义,不再是合作关系,排除D项。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44.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国民政府的建立
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北伐战争的开始
【答案】C
【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C正确;其余错误。

45.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