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论
⼀、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作为伟⼤的历史学家和⽂学家,在⽂学理论⽅⾯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物的事迹和作品揭⽰了⼀个真理:⽂要想要⽴德⽴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发愤完成伟⼤的事业,创作出伟⼤的著作。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后⼯"说都有很⼤的影响。
2、观志观风:指通过诗歌、⾳乐可以了解⼀个⼈的志向及⼀个国家的风俗和政治兴亡现状。
最集中体现在《左传》季礼观⽲时发表的评论中,说《周南》《韶南》:“美哉,始之基也。
犹未也,然勤⽽不怨矣。
”认为⼆南反映的民情中可以看出它已经奠定了周代教化的基础,虽不完善,但⼈民勤⽽不怨。
说《郑风》:“其纲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说《尔雅》:“思⽽不贰,怨⽽不⾔,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从⾳乐的风格上考察其中的思想感情,以辨政治优劣风俗好坏,这种做法过于政治与诗歌的关系极端化,有些⽚⾯。
3、⽂笔说:中国古代⽂学批评史认为:“⽂笔”之说,始于汉代,流⾏于南北朝,《⽂⼼雕龙》就曾⼀再采⽤“⽂笔”的概念。
“⽂笔”是泛指诗赋、散⽂及各种应⽤⽂体,相当于汉代“⽂章”的概念。
由于当时⽂学及⽂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们不断从各种⽂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将“⽂笔”⼀词析之为⼆,即“⽂”与“笔”。
⾔不尽意:
4、曹丕的“⽂⽓”说:曹丕《典论·论⽂》中提出的“⽂以⽓为主”的著名论断,⽓是指作家在禀性⽓度感情等⽅⾯的特点所构成的⼀种特殊精神状态在⽂章中的体现。
所谓“⽂⽓”既是描写作家的⽓质、个性,⼜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质、个性不同,决定了⽂学作品风格各异,“⽂⽓”说强调创作主体⼼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丰富了中国古代⽂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5、(曹丕的)⽂体说(“四科”⼋种说):曹丕给⽂章分类的的标准,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别,这是⼀种风格上的不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是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个标准出发来分的,标志着⽂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个新阶段。
6、《⽂⼼雕龙》的“风⾻”说
刘勰在《风⾻》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论。
“风⾻”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雕龙札记·风⾻》篇中
说:“风即⽂意,⾻即⽂辞。
”教材认为:风当是⼀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则当是⼀种精要劲健的语⾔表达。
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的艺术感染⼒,
⽽“⾻”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的⽂辞。
“风”和“⾻”是相辅相成的,⽆“风”则⽆“⾻”,“风”和“⾻”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可以看作是⽂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7、永明声律论:“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
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平上去⼊;还有必须要避免⼋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韵、⼩韵、旁纽、正纽。
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
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所在。
“永明体”是第⼀次将四声原则运⽤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新体诗。
永明声律论从产⽣到现在,⽂学界对他褒贬不⼀,刘勰表⽰赞许,钟嵘则表⽰反对。
总的来说,永明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
8、、“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种修⾝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审美创造必备的⼼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
这⼀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范畴。
9、、.诗⾔志:“诗⾔志”出⾃《尚书·尧典》“诗⾔志,歌永⾔”,诗是⽤来抒发的⼈的志向怀抱的。
写景、咏物、缅怀、抒情,都是为了“⾔志”。
朱⾃清认为它是古代诗论的“开⼭纲领”,对后来的⽂学理论产⽣了长远的影响
10、、赋诗⾔志:是指借⽤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某种政治怀抱。
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的想法。
所谓“赋”者,“不歌⽽颂”谓之赋,故诗⾔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关联的⼈⽣态度或理想抱负,是⼀种⽂论的观点,⽽赋诗⾔志则是⼀种⾏动。
11、以意逆:即⽤⾃⼰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12、浩然之⽓:是指⼈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平时所具有的⼀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13、⽑诗序:⽑诗在每篇之前均有题解,⽽《关雎》⼀篇题解前有⼀篇对《诗经》的总论,后⼈遂称各篇题解为⼩序,总论
14、⾔尽意:
⼆、填空
1、《尚书·尧典》(节选):帝⽈:“夔!命汝典乐,教胄⼦,直⽽温,宽⽽栗,刚⽽⽆虐,简⽽⽆傲。
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
⼋⾳克谐,⽆相夺伦,神⼈以和。
”夔⽈:“於!予击⽯拊⽯,百兽率舞。
”
2、《⽑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因投影提出了“六义”说。
3、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四家,现仅存⽑诗。
4、汉代儒家⽂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乐礼》和《⽑诗⼤序》。
5、曹丕《典论·论⽂》是我国批评史上较早的⼀篇专论。
它从评论作家出发,论及各种⽂体的特点、⽂章的地位和作⽤、⽂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
《典论·论⽂》和《与吴志书》以⽓评论作家,在⽂学批评史上是⾸次。
提出“⽂以⽓为主”。
6、《典论·论⽂》对当时著名⽂⼈孔融等七⼈⼀⼀加以评论,后世“建安七⼦”之称即出于此。
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
7、陆机《⽂赋》的中⼼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强调重视“灵感”的作⽤,他称之为“应感之会”。
把⽂体分为⼗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提出“诗缘情⽽绮靡”的主张。
对⽂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
8、《诗品》和《⽂⼼雕龙》常常被⼈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学理论批评的两⼤专门著作。
钟嵘《诗品》和刘勰《⽂⼼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论史上的“双星”。
9、钟嵘《诗品》的特殊意义,钟嵘以前的⽂论著作如《⽂赋》、《⽂⼼雕龙》等,所论都是⼴义的⽂学,⽽《诗品》所论则是狭义的纯⽂学——诗歌。
10、钟嵘《诗品》,本名《诗评》,把⾃汉迄梁的122位五⾔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品各⼀卷,上品11⼈,中品39⼈,下品72⼈。
钟嵘《诗品》(《诗评》)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
⼀部诗论专著。
11、钟嵘《诗品》阐发了钟嵘基本的⽂学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概⾔之就是:感情论、⾃然论、风⾻论、滋味论。
刘勰的《⽂⼼雕龙》是中国古代⽂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共五⼗篇,分上、下两部分。
是⼀部“体⼤思精”,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学理论著作,刘勰在全书最后⼀篇《序志》中,曾对全书的体系做过概括的说明。
《⽂⼼雕龙》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学创作和⽂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较全⾯,体系⽐较完整,开创了我国⽂学批评的新纪元。
12、《⽂⼼雕龙》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书的基本⽂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前五篇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雕龙》的基本思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与辨骚
14、《左传》的⽂论观点:赋诗⾔志、观志观风、“三不朽
三、简答
《诗经》的⽂论观点:
美刺和⾔志
美:称颂赞美刺:讽刺批判
《易经》的⽂论观点:
1、论⾔辞
2、⾔意之辨
3、刚柔通变
4、天⼈合⼀
《礼记》的⽂论观点:
2、⾳乐与社会的关系
3、诗、乐、舞三位⼀体的反应
4、⾳乐是⼈内⼼真实情感的传达
《左传》的⽂学观点:
1、赋诗⾔志
2、观志观风
3、三不朽
⼀、先秦儒家代表⼈物及观点:
(⼀)孔⼦:
1、孔⼦的⽂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强调⽂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段。
2、孔⼦在哲学思想上并不否认天命⿁神,主张“畏天命”,然⽽他⼜表现了对天命⿁神的怀疑和动摇。
3、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孔⼦建⽴了他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4、“中庸之道”是他观察、研究、评价⼀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法。
中,即是中正、中和、⽆过⽆不及。
(思想⽅法)
5孔⼦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所谓“善”的具体内容,即是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关于⽂艺的⼀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
1、⽂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记载,孔⼦在论述⼈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
2、关于⽂学批评的标准。
孔⼦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
的:“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思”字有两种解释:⼀作为语助词解,没有实际意思;⼆是作思想内容解。
“⽆邪”即是“归于正”。
孔⼦“思⽆邪”的从审美⽅⾯来看,就是提倡⼀种“中和之美”。
孔⼦赞美《关雎》是“乐⽽不淫,哀⽽不伤。
”(《论语·⼋佾》)这就是⼀种“中和”之美。
3、论⽂学的社会作⽤。
孔⼦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学作品的社会作⽤给了极⾼的估价。
《论语阳货》篇记载道:“⼦⽈:⼩⼦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草⽊鸟兽之名。
”(“兴观群怨”说)
4、论⽂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孔⼦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以仁、礼为中⼼的道德修养学说有密切关系。
《论语雍也》篇云:“⼦⽈: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质”是指⼈的内在品格,“⽂”指⼈的外在仪表。
5、论雅乐与郑声。
(⼆)孟⼦:
1、孟⼦对儒家⽂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艺美学思想,⼆是提出了“以意逆志”与“知⼈论世”的⽂学批评⽅法论。
2、孟⼦对后世⽂学批评影响⽐较⼤的还有“知⾔养⽓”说。
“知⾔养⽓”说是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学理论批评,但对后来⽂论中的“⽂⽓”说具有奠基作⽤。
(三)荀⼦:
1、宗经、明道、征圣之先声
2、论⾔辞(关于⾔辞辩说的议论)
3、论⾳乐(《乐论》)
⼆、先秦道家代表⼈物及观点:
(⼀)⽼⼦
⽼⼦对⽂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是对“象”的论述;⼆是对“虚静”的论述。
“⼤⾳希声,⼤象⽆形”论
(⼆)庄⼦
1、崇尚精神⾃由。
2、崇尚⾃然真挚。
3、得意忘⾔。
4、⼼斋、坐忘、虚静状态的推崇。
对浪漫风格的表述(第⼀次)。
我国⽂学批评史上最早的对于某种浪漫风格的表述。
两汉
《诗⼤序》
(⼀)《⽑诗⼤序》的主要思想有以下⼏⽅⾯:
1、“发乎情,⽌乎礼义”。
2、讽谏说。
3、六义说。
4、情志统⼀说。
它⼀⽅⾯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为志,发⾔为诗。
”另⼀反⾯⼜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诗⼤序》(《⽑诗序》)的内容:
1、诗的产⽣和性质。
2、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3、六义、正变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节选)
1、发愤著书。
2、对屈原的评价
3、对司马相如的评价
(⼆)杨雄
1、征圣、宗经的主张
2、论赋
3、对屈原等⼈的评价
(三)班固
1、对屈原的评价
2、对司马迁的评价
3、论赋
4、《汉书·艺⽂志》
(四)王逸《楚辞章句》
1、对班固观点的批驳
2、对屈原⼈品的赞扬与肯定
3、对《离骚》艺术特点的认识(五)王充《论衡·超奇》
1、推崇学术著作
2、反对崇古抑今,为通俗的语⾔辩护
3、轻视辞赋
4、论夸张和⽐喻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
1、论作家
①《典论·论⽂》对当时著名⽂⼈孔融等七⼈⼀⼀加以评论,后世“建安七⼦”之称即出于此。
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
②《典论·论⽂》⼜总论⽂与⽓的关系,提出“⽂以⽓为主”
2、论⽂体(四科⼋体说)四科⼋体:“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论⽂章的价值和作⽤
(⼆)陆机《⽂赋》
《⽂赋》是我国⽂学批评史上第⼀篇⽐较完整、深⼊的论创作的⽂章,对创作感兴、构思、技巧等⽅⾯都作了较细致的论述,在我国⽂学批评史上占有⼗分重要的地位。
1、创作冲动的发⽣
2、构思时的思维运动
3、⽂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诗赋等⼗体、诗缘情⽽绮靡)
4、论⽂章的审美标准(应、和、悲、雅、艳)
(三)阮元提出⽂笔说
(四)萧绎
认识的三个⽅⾯:⼀是“流连哀思”、“情灵摇荡”即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巨⼤的感染⼒,⽽且萧绎突出了其中的悲剧性情感。
⼆是“绮毂纷披”,应是指藻彩美丽⽽⾔。
三是“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指声律和谐,具有⾳乐美。
(五)颜延之“经典⾮笔”说
(六)钟嵘《诗品序》
钟嵘的⽂论观点:
1、论诗歌产⽣的根源和艺术性
2、论五⾔诗的历史发展
3、情兼雅怨和⽣活遭遇
4、诗⼈的继承关系及其流派
(七)刘勰《⽂⼼雕龙》
1、《⽂⼼雕龙》的基本思想:
a、原道、征圣、宗经
b、正纬与辨骚
2、论内容、形式和体制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论内容
C、论形式
D、⽂体分类及其论述⽅法
3、论风格与⽂⽓
A、风格和作家的关系
B、风格和⽂体的关系
C、风⾻论
4、论⽂学与⾃然景物、时代的关系
A、⾃然景物和⽂学创作的关系
B、时代和⽂学的关系
a、政治的隆污和社会的治乱
b、学术思想的⾯貌
c、君主的提倡
C、⽂学的历史发展和变通
5、论⽂学创作和⽂学批评
A、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
《神思》谈到了⼈们从事创作活动的三个要素: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辞
构思时保持虚静,重视养⽓与⽂学的关系,重视学习
B、写作⽅法和技巧
三准之说:三准是写作过程中前⾯三个步骤a、设情位体 b、酌事取类 c、撮辞举要
C、⽂学批评的态度和⽅法
知⾳难遇的原因:a、贵古贱今 b、崇⼰抑⼈ c、信伪迷真(《知⾳》)
判断作品优劣的六个⽅⾯: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宗经》)《⽂⼼雕龙》的局限性:
1、过于崇信儒家经典,时代局限性
2、对于⽂辞⽐较注重,对质朴⽂学作品注意不够
(⼋)颜推之
1、尊崇儒学,认为⽂体源出五经(与刘勰相似)
2、认为⽂章服务于政治教化,不否定其艺术性
3、⽂学美感的评价(南北⽅⽂学风⽓、⽂⼈冲突)
4、不追求⽤典(与《诗品》不重⽤典相似)
5、提出改⾰⽂体的要求
6、四、论述
(⼀)两汉时期关于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的爱国诗⼈。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由前期的⾼度赞扬到中期的批评否定,
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赞扬了他不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同流合污的⾼尚精神,但是他不赞成屈原过于执着,甚⾄“⾃沉”。
2、淮南王刘安是继贾谊之后,从儒道结合的⾓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评论并给予了极⾼地位。
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 b、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能“出淤泥⽽不染”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 c、对《楚辞》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的评价。
3、a、司马迁赞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他虽然处境艰难,郁郁不平,但是仍然眷念着祖国和黎民百姓,⼼系国家兴亡,显⽰出⾼尚的情像。
“虽与⽇⽉争光可也”b、对《离骚》思想内容及其⽂辞的肯定“其⽂约,其辞微,其志洁,其⾏
廉”c、《离骚》具有政治意义的同时,也是⼀部舒泄怨愤的抒情作品,强调《离骚》“盖⾃怨⽣也”和“发愤著书”。
4、杨雄对于屈原的为⼈和作品基本上是赞扬的。
认为屈原品质崇⾼,⽂辞美丽,但他在称赞、同情屈原的同时,对屈原的未能审时度势、明哲保⾝表⽰惋惜和不理解。
5、班固对屈原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给予肯定,对屈原始终不渝的⽃争精神和忿⽽投江的⾏为加以批评。
“虽⾮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对《离骚》运⽤神话传说、⼤胆的想象的写法表⽰不满,但承认《离骚》“其⽂弘丽雅,为辞赋宗”。
指出屈原的作品对后世辞赋的重⼤影响,
6、王逸:钦敬屈原⾼尚的⼈品,同情其不幸遭遇,对屈原评价极⾼,不满班固对屈原的指责。
认为屈原作《离骚》等作品⼀⽅⾯为了讽谏,另⼀⽅⾯具有舒泄愁思、⾃我安慰的作⽤。
(⼆)钟嵘以“直寻”为核⼼的⽂学思想
1、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感情。
明确指出:⽂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强调诗歌是体现⼈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
诗歌不仅是⼈们内在感情的宣泄,⽽且也是医治⼈的精神苦闷、抚慰⼈的⼼灵创伤的良药。
《诗品》中强调抒发“怨”情。
2、诗歌的创作以⾃然为最⾼美学原则。
在诗歌内容上主张⾃由抒情,在诗歌的表现上必然会要求有清新、流畅的⾃然之美,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
钟嵘主张⾃然,但⼜不否定⼈为的努⼒,对“巧似”也不全部否定,不过他认为“巧似”不应该影响⾃然,⽽要把“巧似”和⾃然统⼀起来,经过⼈为的努⼒⽽达到出神⼊化、天⾐⽆缝的⾼度艺术美,把⾃然作为衡量艺术美的基本原则。
钟嵘这种强调⾃然之美的思想,嗨突出表现在对当时创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的批评上。
3、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论。
钟嵘论五⾔诗是以建安⽂学为最⾼典范的,⽽建安⽂学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风⼒”、“⾻⽓”,也就是“风⾻”。
钟嵘特别重视以“怨愤”作为体现“风⼒”、“⾻⽓”的重要内容,他把曹植作为“建安风⼒"的最杰出典范,曹植是⼀个有远⼤理想抱负的诗⼈,由于受到曹丕的排挤陷害,郁郁不得志,⼼情⼗分凄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愤激之情、悲壮之⽓。
4、诗歌必须有使⼈产⽣美感的滋味。
钟嵘是中国古代⽂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个古代⽂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从钟嵘的“滋味”论,不仅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