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

(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5)政治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

(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

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和耗散结构。

系统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信息论和控制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控制的重要性。

突变论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的。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绪论1、洪堡创立了地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

2、下面关于实证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证主义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B、实证主义在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中盛行C、实证主义就是举实例D、实证主义不是对经验的简单归纳3、以下概念中最能体现近代英国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是()A、小区域研究B、第二自然C、或然论D、管治4、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人文景观)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又()A、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性原则C、方法论就是研究方法的集合D、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6、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A、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B、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C、索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D、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7、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德国)8、(法国学派)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9、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A、文化地理学派B、激进主义地理学C、计量地理学派D、人文主义地理学派10、以下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价值的论述,正确的是()A、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B、服务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研究C、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D、服务于都市景观的规划设计11、以下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代表性方法论的包括:()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人文主义D、结构主义12、以下描述中,能体现地理学研究特色的有()A、重视对地球的研究B、关注地球表面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C、只要涉及地点的研究就是地理学研究D、关注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13、根据约翰斯顿的理论,以下属于“一横一纵”中纵向研究的有()A、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B、地形对人类建筑格局的影响C、地方文化精神与地方建筑格局的关系D、文化扩散中的冲突与整合14、以下能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特点的陈述包括()A、强调我向思维B、注重主体性C、重视定量研究D、强调感悟性15、以下关于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A、理论与哲学方法论更趋多元化B、研究内容趋于社会化C、研究方法更为强调定量研究D、研究成果更有益于服务社会发展16、以下学者中,属于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7、以下学者中,属于文化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8、以下属于我国古代地理学家的贡献主要有()A、《禹贡》、《山经》B、《徐霞客游记》C、《玄奘西游记》D、大量地方志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其特征包括:A、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B、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渐被全球化的生产所替代C、推崇高度概括性的理论D、强调事物或事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才会出现20、以下研究中属于“一横一纵”中“一横”的有:()A、梯田的耕作形式与地形的关系B、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C、餐饮网点的空间分布D、游牧经济与游牧民族竞技体育活动的关系21、翰斯顿是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一横一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引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了人类聚居、城市化、文化、经济活动等一系列与地理环境关联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提供一些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人类聚居与城市化1. 人类聚居类型:根据人类聚居的类型,可以将人类聚居分为村庄、城市和都市等。

每种类型的聚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持续流动,以及城市面积、功能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和挑战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传播,而文化差异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纪念碑、庙宇等都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与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农田类型、作物类型和耕作方式都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工业与城市化:工业活动通常集中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工业的选址和发展,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四、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应用1.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人类聚居类型和城市化进程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聚居、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希望本文提供的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能够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顺利应对考试。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结构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区域的观点:2w—where、what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w-what、where、why(现状)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

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4w—what、where、why、when 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ω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ω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ω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ω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ω苏州旅游线路设计ω国际大都市定位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是指某中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3.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4.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6.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7.城市: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住地,是人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

8.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二.知识要点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中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4.人文地理学的产生①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②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③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洪堡是自然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人口地理1为什么各个国家要采取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答: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无论从发展经济还是治理国家都得对人口进行统计,至于规律就是要符合国家定期制定的计划,这是国家从经济,教育,住房,等各个方面总结出来的。

2 你知道的我国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由哪些?答a.我国《宪法》规定:夫妻双方均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实行计划生育是违法行为。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一)经市(不含县级市)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独生子女患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为的;(二)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或再婚前双方各生育过一个子女,离婚时依法判决或离婚协议确定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三)婚后五年以上不孕,经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鉴定患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四)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五)夫妻中一方在矿山井下、海洋深水下的工作岗位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的;(六)夫妻双方均属农业人口,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

b. 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具体内容如下:一、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和其他福利待遇的奖励;二、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三、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的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有关单位应当执行。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人文事象的分布和空间结构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相关学科。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与其赖依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的范围为地表上下 15--20km,间距 30--40km。

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地球表层系统不是抽象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是人类活动舞台的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环境。

②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差异。

③存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④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可以波及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在相互作用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系统保持一种有序的运作状态。

⑤是发展变化的,地球表层系统随时间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

4.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占据的场所,同时还有位置的含义。

5.区位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并分析其成因和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6.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以致决定人文事项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众多因子,亦称区位因素。

7.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8.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9.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0.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

11.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比较密度(生理密度):单位农用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

12.人口自然增长:由于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过程,称人口自然增长。

13.人口社会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人口增长,又叫人口机械增长。

14.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

15.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一定时期(1 年左右)的迁移活动。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1.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

特点:跨学科性、综合性、区域性。

研究对象: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分布、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的地理学思想。

16世纪的地图制作、17世纪地理探险的发展,都为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正式确立为一个学科。

20世纪中叶以后,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多个学派和理论框架。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物质和人的地理分布与空间关系。

它通过分析交通、交换、沟通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2.所在地理论所在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交流等活动受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制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特征。

3.地方性理论地方性理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通过研究地方的发展和变迁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1.城市与城市规划2.农村与农业发展3.旅游地理学4.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总结:人文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学好人文地理学需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了解其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其应用领域。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复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试以某种文化要素为例说明文化传播与扩散。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的地域移动。

拉采尔的弟子富劳宾尼奥斯提出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心态;如果保持原来的文化没有从外部传来其他文化称为基本形态;如果有外来的文化传入,则称为接触形态;将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来文化混合起来则称为混合形态。

扩散和吸收就是改变原有文化和吸收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

扩散传播分为两大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以基督教文化为例)扩展扩散:新文化通过人群,像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区,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利用,其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南北欧地区。

迁移扩散:某种思想和文化靠和人群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去,而造成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扩散地。

欧洲居民迁移到美洲地区,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此方式传入的。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①等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基督教由最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发展到目前的梵蒂冈,君士坦丁堡就是等级扩散的结果。

②接触扩散(传染扩散):这种思想和文化像传染病一样,不论等级和地区接触即可扩散。

生活在古罗马地区的人民受到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对新迁入该地区的人们或新出生的孩子来说就自然地接收到这种扩散的影响。

③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区存在,不得不将原有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得在当地存在并得以传播。

如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曾经遭到抵制,但其忍耐顺从说和来世的思想逐渐被我国人民接受,最终传入我国。

文化传播与扩散有时也遇到障碍,包括明显的距离,如在未发现新大陆之前,由于海洋的阻隔,基督教根本无法传入到美洲,另外,传统文化与障碍也阻碍新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就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2、西方国家的主要人地关系论。

①环境决定论:核心是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著作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它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著作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过程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5.迁移扩散:6.人文地理学:7.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7.人口构成:8.人口分布:9.清洁生产:10.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1.文化决定论:12.城市感知:13.第五产业:(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14.文化景观:填空题:1.地理学研究的特点: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定内核是什么:3.扩展扩散可以分为几种类型:A、接触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横断学科: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导致新兴学科的大量出现和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

3.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5.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文化景观: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9.结构主义: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1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2.人种:是指具有共同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3.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14.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5.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2007-07-16 13:08:19| 分类:地理学作业|字号大中小订阅这个学期选择了汪涛的人文地理课,上完以后明白为什么她只能教旅游管理班了。

水平一个字:“烂”。

下面我把我和另外2位同学整理的材料发到网上或许能造福带一届的。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l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l 研究内容:(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2、分析文化区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地理学是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其研究的。

文化区,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与研究这些现象,亦多是从其空间的分布开始的。

3、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特征l 文化扩散类型:(1)扩展扩散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例如苏格兰威士忌从社会的下层传到社会上层。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例如滑旱冰就是从滑冰演变过来的。

(2)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u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

人得向提供着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u 地域文化创造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u 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使他们的生产方向不同。

)5、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则又是这个社会系统的中心,这里面的人地观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但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l 文化区——人文的空间现象l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l 文化生态——文化与环境的关系l 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l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和、文化景观方面做系统论述。

实际是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和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这反映文化理论深入到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各有关方面,形成严密的分析框架。

7、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8、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下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不过,从正面来看,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可以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把人口的劣势转为优势,扬长避短。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

从迁入地来看,综合环境的改善或者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9、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

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l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l 成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中国东部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近代开埠最早也在东南沿海;改革开放最早也是在东南沿海)l 合理性一般来说,人口最稠密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

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

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10、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

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许多民俗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总之,民俗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从各个方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它对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民居(1. 建筑材料、2. 建筑布局、3. 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饮食(主食、副食)、服饰。

11、结合杜能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杜能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和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有自然条件(其后、土壤、水分)和社会经济条件(耕作方法与技术、市场分布和运费)12、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13、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从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

北方方言相对的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

南方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有分化成独立语种。

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

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个民族中及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

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维持了教高的互通性。

14、结合世界三大宗教起源与发展。

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域性的环境差异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有很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处于部族阶段的人们中,宗教几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

如在低纬湿热地区,绝大多数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的民族,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有细致的仪式,通过各种象征性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对丰收的祈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