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2007-07-16 13:08:19| 分类:地理学作业|字号大中小订阅
这个学期选择了汪涛的人文地理课,上完以后明白为什么她只能教旅游管理班了。水平一个字:“烂”。
下面我把我和另外2位同学整理的材料发到网上或许能造福带一届的。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l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l 研究内容:
(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
(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2、分析文化区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地理学是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其研究的。文化区,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与研究这些现象,亦多是从其空间的分布开始的。
3、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特征
l 文化扩散类型:
(1)扩展扩散
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例如苏格兰威士忌从社会的下层传到社会上层。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例如滑旱冰就是从滑冰演变过来的。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u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得向提供着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u 地域文化创造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u 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使他们的生产方向不同。)
5、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则又是这个社会系统的中心,这里面的人地观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但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l 文化区——人文的空间现象
l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l 文化生态——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l 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
l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和、文化景观方面做系统论述。实际是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
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和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这反映文化理论深入到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各有关方面,形成严密的分析框架。
7、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8、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下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过,从正面来看,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可以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把人口的劣势转为优势,扬长避短。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从迁入地来看,综合环境的改善或者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9、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l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l 成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中国东部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近代开埠最早也在东南沿海;改革开放最早也是在东南沿海)
l 合理性
一般来说,人口最稠密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